陳忱: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現(xiàn)在我們也經(jīng)常會聽到這樣一句話“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意思就是,一個人看著可憐,過得很不如意,其實大多都是自己咎由自取,背后有讓人可恨的地方,不值得可憐,這句話說透了人性,其實這句話還有個下句,也很現(xiàn)實,那就是“可恨之人必有可悲之苦”,這句話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活中我們總是能見到一些可憐人,有人天天被父母打,看著非常可憐,可是等他出了家門,卻成為父母一樣的人,欺負比他更弱小的人,也有人哭訴兒女不孝,不給錢,不管老人死活,卻不知老人年輕溺愛孩子,對孩子包庇不教養(yǎng),一手將孩子養(yǎng)成現(xiàn)在這個性子,也有人控訴被人騙,萬貫家財都被騙走,卻不知這人貪圖利益,朋友多次勸導不聽,純屬自作自受,這些人看著可憐,但其實是種“假可憐”。
魯迅評價自己筆下的人物孔乙己就說過“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孔乙己過得很悲慘,吃不起飯,也沒收入來源,別人還總是拿他取樂,也不給他留尊嚴,但是你看他干了什么,總是偷人家的書,還說讀書人的事能算偷嗎,最后他偷到了舉人的家里,被人打斷腿,最后一絲尊嚴也沒了,你說他可憐嗎?可憐是可憐,但也是可恨的,自己不要強,落到那個下場也怨不得別人。
因為一個人最終走到可憐的地步,而造就這可憐的背后,也許就是曾經(jīng)做過讓人可恨的事情。倘若一個人積極向上、努力拼搏、勤勞勇敢,即使身處可憐之處,也讓人肅然起敬。而有的人將自己的可憐之處放大,通過欺騙,針對群眾的心軟心理進行行動,就是讓人可恨的地方。而往往造就一個人的可憐,恰恰是曾經(jīng)的可恨,所以說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正所謂文字語言之間處處充滿智慧,而這句“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流傳多年,自然有其存在的道理
生活中從來都不缺乏可憐之人。也許在某個瞬間,某個場景目光所觸到的某個人,我們都會心中泛起波瀾,抵達內(nèi)心最柔軟的一角。也許是那沿街乞討的乞討者;也許是那孑然一身、無依無靠的孤獨老人;也許是那先天殘疾的年輕人;也許是那上當受騙的可憐人吧……生活中處處都有讓你心軟的那一刻,但這只是我們看到的一面,而另一面也許正是我們可恨之處。
正所謂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切不可片面指責某個人。
人往往是同情心泛濫的感性動物,這是無可厚非的事實,在很多情況下我們都能夠感同身受。但可憐之人身后或許存在讓人可恨的地方,可恨的人身后或許會存在讓人可憐的地方。有些人讓人憐惜,但是他們的所作所為卻讓人敬佩,他們身上的閃光點足以掩蓋自己身上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