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玄國學社創(chuàng)辦人、北京大學教授馮志亮:重視禮樂精神,禮是一種可操作的政略
馮志亮,字啟玄(馮啟玄),筆名禾子尼,號渤海居士,北京大學特聘教授,啟玄國學社創(chuàng)辦人,著名姓氏文化學者、姓名學專家、當代著名詩人、修譜師、網絡新聞營銷奠基人和發(fā)展者。
馮志亮先生是中國易經文化館館長,中華百家姓博物館館長,中華姓氏研究院院長,北京姓氏文化館館長,北京風水博物館館長。馮志亮(馮啟玄)先生現(xiàn)擔任華夏易經研究會副會長兼北京分會會長,中華儒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炎黃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北京文學藝術聯(lián)合會副會長,中國青年發(fā)展促進會榮譽會長,東方孝道文學院榮譽院長。
馮志亮先生還同時擔任時代文學雜志社總編,中國名家雜志社榮譽總編,中國炎黃文化報文學總顧問,中國文化新聞報編委會副主席。馮志亮先生兼任中國姓氏文化研究會副理事長,華北歷史研究會常務理事,北京傳統(tǒng)禮儀促進會理事。馮志亮先生同時兼任北京漢文化研究院研究員,燕南藝術學院終身教授,北京海圖書畫苑首席文化顧問,中國詩詞協(xié)會終身會員,中國詩歌協(xié)會會員。
馮志亮先生還是挪威國立藝術家協(xié)會外籍會員,英國皇家藝術研究院客座教授,荷蘭皇家文學院高級學術顧問。馮志亮先生的歷史文學作品曾多次刊載于中國文聯(lián)創(chuàng)辦的《神州》《中國魂當代名人專訪特刊》《中國當代文學家》《北京文化》等期刊。曾被中西文化聯(lián)合會授予“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AAAA級宣講人”榮譽稱號。

【原文】
3.23子語魯大師樂①,曰:“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②;從之③,純如也④,皦如也⑤,繹如也⑥,以成⑦?!?/p>
【注釋】
①語(yù):告訴,作動詞用。大(tài)師:太師,樂官名。
②翕(xī):意為合,聚,協(xié)調。
③從(zòng)、放縱,展開。
④純:美好、和諧。
⑤皦(jiǎo):音節(jié)分明。
⑥繹.連續(xù)不斷。
⑦以成:以之而成,即以從之純如、皦如、繹如三者而成。
【翻譯】
孔子給魯國樂官講奏樂過程:“奏樂過程是可以了解的:開始演奏時,各種樂器合奏,聲音宏亮而優(yōu)美,聽眾隨著樂聲響起而為之振奮;樂曲展開后美好而和諧,節(jié)奏分明,連續(xù)不斷,如流水綿綿流淌,直至演奏結束。”
【解讀】
重視禮樂精神
在孔子的眼中,音樂與為政的道理是相通的,好的音樂不但可以滋養(yǎng)人的性情,還能起到改變天下風俗的作用。倘若人們整日里聽著靡靡之音,思想處在一片混沌之中,那么這個國家就會出現(xiàn)問題,埋下動亂的種子。若是音樂之中透著一股浩然正氣,必能是讓人心生振奮,對美政良俗的形成有著不小的影響。而孔子所處的時代,已是“禮崩樂壞”,這讓他非常痛苦傷心。就連當時掌管樂的魯國大師,也對樂的精神不甚了解??鬃訉嵲诳床簧先チ耍阌枰灾更c,期望能把禮樂精神傳承下來。
事實上,從古至今,人們都非常重視禮樂制度建設。在古代,君主主持的祭祀、節(jié)日慶典、皇帝及太后的千秋節(jié)、君臣朝會、皇帝出巡、接見外國使節(jié)的朝覲、科舉放榜傳臚、送將士出征、將軍凱旋獻俘等重大事務中,對使用的禮樂都有明確的規(guī)定。不僅如此,同一個儀式中,開始、中間、結束時所應使用的禮樂也同樣有著明確的規(guī)定。在不同場合使用的禮樂,與這一事務的性質相結合,能起到烘托肅穆氣氛、熏陶君臣情感、振奮與會者精神的作用,能使相應的國務活動顯得莊嚴隆重,對君臣禮儀和政治倫理形成和強化、政治秩序的穩(wěn)定運行,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當今,國家重大典禮中的奏國歌、歡迎外國領導人時的奏樂、升旗儀式時奏國歌,其實都是古代禮樂制度的遺存。
此外,音樂是人們真情實感的表達和內在感受的真實流露,人的喜怒哀樂等各種心情在音樂上都具有不同的表現(xiàn)。古人云:“是故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聲音之道,與政通矣?!币簿褪钦f,由于音樂有著情感化的特征,所以可以間接地反映民風民情。統(tǒng)治者會通過民間音樂所表達的情感來調整相關政策。反過來,音樂也“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風易俗易”,具有教化人民的作用,所以,統(tǒng)治者應該積極運用或倡導某種禮樂,引導民風民俗。這就是孔子強調的“樂與政通”了。
【原文】
3.24儀封人請見①,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睆恼咭娭?。出曰:“二三子何患于喪乎③?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④?!?/p>
【注釋】
①儀:地名。封人:鎮(zhèn)守邊疆的小官。請見:請求會見孔子。
②從者:隨從之人。見之:讓他被接見。
③二三子:你們這些人?;迹簯n愁,擔心。喪(sàng)、失掉官位。
④木鐸:以木為舌的銅鈴,古代用以宣布政教法令。
【翻譯】
儀地的一個小官請求會見孔子,說:“凡是到這個地方的君子,我沒有不求見的?!笨鬃拥膶W生們領他去見孔子。出來以后,他說:“你們幾位為什么擔心失去官位呢?天下無道已經很久了,因此上天將以孔夫子為圣人來教化天下。”
【解讀】
薪盡火傳,大道不絕
本章描述的事情發(fā)生在孔子被免官周游列國之時,當時孔子之名早已傳遍列國,而且慕名前來請教的人也很多。儀封人在見到孔子之后,大為嘆服,將其比為天人,堅信孔子就是代替上天向世人傳經授道的,禮樂傳統(tǒng)將來必能由孔門而復興。
站在兩千五百年后的今天回看孔子,我們可以這樣說,孔子是不幸的,因為他終生致力于復興傳統(tǒng)文化,渴望恢復禮制,期望致天下于太平,并且窮一生精力,為這個目標而奮斗,但是,他留給我們的卻是一個白發(fā)蒼蒼、四處奔波,最終卻失望而歸的落寞背影。當時,各諸侯國的國君對他無不尊敬有加,但無一人采納他的建議和主張。
但孔子又是幸運的,這種幸運既有孔子的個人因素,也有時代的因素。從孔子個人來說,他的人生努力,不僅僅在匡正天下的事功上,還在孜孜以求的學術研究和文化傳播上。也許學術研究和設壇授徒并不是孔子真正的志向,但卻獲得意想不到巨大成功,使之成為后代敬仰的萬世師表。這種命運的反差,可謂失之桑榆,收之東隅。
從時代因素上講,動蕩時代給了他學術研究和傳播的自由,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他才得以廣收門徒,把自己畢生所學和自己創(chuàng)造的思想體系廣泛傳播。在政治上失意以后,孔子整理六經,刪訂詩書,把上古時代文化傳統(tǒng)加以整理,并加以創(chuàng)新,創(chuàng)立體大思精的儒家學說,并最大限度地傳播開來。他就像一位農夫,把儒家思想的種子撒遍中華大地,待到時機成熟,自然會萬木競秀,蔚為大觀。
果然,在經歷了戰(zhàn)國的兵燹,遭受秦朝的書厄之后,到了漢代,孔子的理論終于在眾多學說之中脫穎而出,被立為國家的正統(tǒng)思想,而且被尊奉兩千年。從這個角度講,孔子是幸運的,而且獲得了無上榮耀。儀封人說“天將以夫子為木鐸”,可謂目光如炬的識人之語,此人真是孔子的知音啊。
這個榮耀是歷史對孔子致力學術研究和傳播的褒獎,是對傳承和弘揚人間大道者的充分肯定??鬃右运ミ~之軀,壯心不已,把中國上古的文化融冶錘煉,傳之弟子,使中華文明薪盡火傳,使天之大道永存世間,乃是人間少有的壯麗事業(yè)。當今社會,那些熱愛和真正致力于學術研究的人,眼下也許是貧窮的,也許是寂寞的,但是,如果在文化傳承和文明創(chuàng)新上有所成就,后人就會像對待孔子那樣,給予他至高無上的歷史榮譽。
【原文】
3.25子謂《韶》①:“盡美矣②,又盡善也③?!敝^《武》④:“盡美矣,未盡善也。”
【注釋】
①《韶》:相傳是舜時的樂曲名。
②美:指樂曲的聲音美。
③善:指樂曲的內容美。
④《武》:相傳是周武王時的樂曲名。
【翻譯】
孔子評論《韶》,說:“樂曲美極了,內容也好極了?!痹u論《武》,說:“樂曲美極了,內容還不是完全好?!?/p>
【解讀】
國樂當盡善盡美
仁德的內容和蘊含就是善,而好的表現(xiàn)形式和手段就是美。也就是說,如果能將藝術的內涵和表現(xiàn)形式完美地結合起來,就是盡善盡美。虞舜時期的《韶》樂,有著渾厚的道德基礎,而且形式完美,是盡善盡美的。但是,到了周武王時期的《武》樂,雖然在形式上也是完美的,可是在道德基礎上卻存在著缺憾,只有盡美沒有盡善。由此可知,孔子所期待的社會,應當是個完美的、盡善的、和平的,沒有暴力的理想社會。
在孔子看來,禮樂制度的核心在于“仁”。如果失去了這個核心,禮樂就沒有什么價值了。他曾經說過,“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也就是說,人不仁不可以談及禮樂。而真正的仁者之樂,必然是盡善的。這種“仁”的音樂能夠陶冶人的性情,提高人的修養(yǎng),最終可以用來鞏固統(tǒng)治,并使社會安定。
在禮樂制度較為完備的三代,統(tǒng)治者對音樂是十分重視的,所以都以政府的名義制作大型樂舞,用于國家大典。這種樂舞,必然反映著統(tǒng)治者的意志和治政心態(tài)。舜靠美德受禪天下,以仁德治理天下,那么,在他主持下制作的大型樂舞,必然反映著他對仁德重視和對民眾的關愛。這種內在的精神,就是孔子所說的“善”,而樂音的悅耳,則是孔子所說的“美”,所謂“盡善盡美”,就是對音樂內涵和表現(xiàn)形式的高度贊美。
武王推翻商朝統(tǒng)治,畢竟是武力征服,雖有其不得已之處,但還是沾染上了暴力和鮮血,在道德上存在著污點。周武王崇尚武力,這一點必然會在他主持制作的樂舞中反映出來,這種蘊含在音樂中的暴力思想,與“仁德”是背道而馳的,故曰“未盡善”。我們再看后代,唐朝建立以后,在唐太宗李世民的主持下,唐代宮廷樂師制作了大型樂舞《秦王破陣舞》,其間充滿金鼓之聲和殺伐之氣,如果讓孔子評價,肯定說它“不善”。
這種體現(xiàn)在音樂之中的統(tǒng)治思想,必然會對君主們的治政方略乃至治下民眾的潛在心理產生影響。崇尚仁德,君主就會心存仁愛,民間會形成良善風俗,有利于長治久安;崇尚暴力,君主就會喜歡暴政,民間也會有暴戾之氣,社會容易出軌。西周末年,厲王暴政,最終導致國家覆亡。唐朝時期,社會崇尚軍功,邊將安祿山欲壑難填,起兵發(fā)動安史之亂,大唐由盛轉衰。這兩個朝代國樂中有不善的暴力內蘊,最終又都因暴力而衰亡。禮樂之于國家的意義,來不得半點含糊,故求盡善盡美。
【原文】
3.26子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
【翻譯】
孔子說:“居于統(tǒng)治地位的人,不能寬宏大量,行禮的時候不恭敬,遇喪事時不悲傷哀痛,這個樣子,我怎么看得下去呢?”
【解讀】
禮是一種可操作的政略
在很多人眼里,禮制是一套煩瑣的儀式,在政治運作中沒什么實用價值。這其實是對禮制的誤解,禮制不僅是精深思想和完善儀式的結合體,更是一種具有操作價值的政略??鬃釉趶娬{完禮制的重要性之后,特意在此舉例論述,禮制可以作為政略使用。
孔子強調,居于上位的領導者,為政宜寬,執(zhí)事宜敬,臨喪宜哀,這就是禮制在治政中的具體運用。其中,為政宜寬和執(zhí)事宜敬,具有很強的實用價值和指導意義。這里所謂的“寬”不僅指寬仁的政策,還應包括領導者做人眼界和胸襟的開闊。如果為政嚴苛,為人精明,必然使人畏懼,離心離德。若是沒有寬容的胸襟,眼界狹隘,領導者就很難吸引人才,不會有大的作為。
東漢末年,袁紹與曹操二人在政略、用人等方面,就有著鮮明的區(qū)別。我們先說袁紹,他在表面上是有些小聰明,但其本質上卻是個刻薄猜忌、器量狹窄的人。他雖然喜歡招攬賢才,卻很少聽取他們的合理建議。
在官渡之戰(zhàn)失敗后,他所做的第一件事并不是反省檢討自己的失誤,而是為了顧及自己的顏面,殺死了多次勸諫他不要攻擊曹操的參謀田豐。而曹操則與之相反,他在寬以待人這一方面做得很好。比方說,他寬恕了曾經背叛并殺死他兒子曹昂、侄兒曹安民和大將典韋的張繡,并與其結為姻親,終生優(yōu)禮有加。
官渡之戰(zhàn)后,他寬恕了與袁紹暗通款曲的朝廷官員,在極大程度上獲得了廣大士人和軍民的擁戴。此外,他還任命了寫檄文大罵自己的陳琳,與其盡釋前嫌。曹操的策略,是典型的居上以寬,其效果有目共睹??梢?,居上以寬的政略有時比絕對的政治或軍事力量還要有用,居上者倘若能夠明白這一點,何愁天下不會太平。
作為“居上”者若是沒有寬宏的度量,就不會有開闊的胸襟和遠大的目光,當然也就無法領導屬下獲得事業(yè)上的成功。此外,為禮以敬也很重要。有些領導者,表面溫良謙和、禮貌備至,但是其內心卻沒有半點兒誠意。誰都不是傻子,你是真心實意,還是虛情假意,大家心里明鏡似的。領導者若能真正禮敬臣下,做臣子的多半會誓死效忠。如果得到下屬和民眾的真心擁護,沒有做不成的事。
“禮”固然有其煩瑣的一面,但其珍貴的精神價值不可忽視。同時,作為領導者,如果能精熟禮制,就會心領神會,能夠融會貫通,從禮制之中找到很多有效的政治策略和管理方法,能有效推進事業(yè)的發(fā)展和進步。禮之義,深矣;禮之用,大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