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骨骼,腦宇宙,蜂群癥...看過《黑門》才知道,科幻國創(chuàng)能多硬!


2058年的白洋市,兩位“綠洲醫(yī)生”在公交車上救治一名“癲癇病人”時,一系列匪夷所思的事件發(fā)生了。

公交車突然失控,所有乘客集體進入昏迷狀態(tài);

即將釀成重大事故的瞬間,一副外骨骼突然飛出去救人;

在車廂中唯一清醒的綠洲醫(yī)生,突然變成了植物人;

這場事故調(diào)查的結果,牽扯出一個行業(yè)里最深層的秘密......

這就是7月29日在B站上線的科幻動畫《黑門》的開篇:
從一場公交事故的詭異懸案,揭開了隱藏在科技背后的危機——一場足以影響人類命運的危機。

在此前公開的PV預告中,一系列炫酷的意象在深邃的音樂中呈現(xiàn):
機械纖維體;


全息腦組織;

充滿科技感的人體;

中國古代“周處除三害”的金屬雕塑。

帶著滿滿的好奇,我在7月24日《黑門》的超前點映會上觀看了部分正片,然而新的問題便接踵而至:
腦宇宙?彭羅斯?哈梅洛夫?量子調(diào)諧還原論?腦機系統(tǒng)?
國際人工智能倫理學會(IAESA)?海豚?蜂群癥?心智魚群?——?這么硬核嗎?

這一連串問題,不禁讓我陷入思考:
?“黑門”究竟是什么?

根據(jù)導演徐一超的介紹,故事的最初靈感源自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彭羅斯與合作者哈梅洛夫提到的“量子調(diào)諧還原論”。
簡單解釋便是:人腦其實是一臺“量子計算機”。

基于這一理論,動畫中近未來全國最大的科技巨頭【綠洲集團】,開發(fā)出將人腦與計算機相連的“腦機系統(tǒng)”。

通過這套系統(tǒng),集團工作人員【綠洲醫(yī)生】,能夠進入到人腦中進行維護工作。

整場公交事故,皆因它而起。
科技倫理監(jiān)管機構——埃薩(IAESA)認為,綠洲醫(yī)生救治癲癇患者時,違規(guī)使用車內(nèi)設施,導致事故發(fā)生。

【綠洲集團】則堅稱,自己非但沒錯,反而為化解危機提供了必要的支持援助。

而當時在車上被綠洲醫(yī)生施救的“癲癇病患者”圖毅,嘴上說自己當時是清醒的,但實際記憶嚴重錯亂,證詞前后矛盾巨大。

涉事方各執(zhí)一詞,令案件陷入“羅生門”:
埃薩站在“正義”的制高點上,試圖控制技術的應用;科技巨頭綠洲狂妄自大,自認為發(fā)展技術無罪——雙方都堅信自己有能力掌控局面,駕馭科技。
到底誰在說謊?
綠洲醫(yī)生為何變成植物人,他的大腦里藏著什么秘密?
為什么只有“癲癇患者”圖毅沒有昏睡?他有什么特殊之處?
自此,“黑門”揭下了自己的第一層面具:努力相信自己堅信的事實,正是謊言的開始。

在腦機系統(tǒng)的加持下,人類步入了比真實宇宙更深邃的“腦宇宙”中探索。
當人類急切想要以此證明實力時,或許沒有意識到:每一個嶄新發(fā)現(xiàn)的背后,都早已安裝好了定時炸彈。
自此“黑門”的第二層含義呼之欲出:【黑門】的存在,是在利用好奇心誘捕狂妄的人類。
“海豚”是控制綠洲所有腦機系統(tǒng)日常工作的超級人工智能,在它的指揮下,整個社會的腦機系統(tǒng)有序運轉。

但【綠洲集團】經(jīng)過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在公交出事、乘客陷入昏迷的時刻,所有人的腦內(nèi)信息發(fā)生了大規(guī)模不受控的變化!
有三個經(jīng)歷了公交車事件的孩子,腦內(nèi)似乎都出現(xiàn)了嚴重問題。

著名科技媒體人凱文·凱利在著作《失控》中曾提到過“蜂群思維”,它的本質(zhì)是一種“去中心化”的群體選擇、群體決策機制。
在《黑門》中,綠洲的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公交車事件引出了與“蜂群思維”頗為類似的一種“人腦蜂群癥”,即:個體相對獨立,目標高度一致。
”蜂群癥“從何而來?它和公交事故有什么關系?又將如何影響人類群體的行為呢?

在“腦宇宙”中,一種被命名為“心智魚群”的物質(zhì)在游弋。它們存在的意義是什么?

就在大家已經(jīng)覺得腦子不夠用的時候,一個更深邃的問題被提出了——腦內(nèi)有“靈魂”嗎?
著名物理學家、數(shù)學家、科學哲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羅杰·彭羅斯提出,大腦神經(jīng)元內(nèi)蛋白質(zhì)結構中的微管,不僅可以控制突觸連接的強度,而且管狀形態(tài)還可以對它們形成保護,所以微管可能是形成“靈魂”的量子裝置。

海豚、蜂群癥、心智魚群、靈魂……一系列突發(fā)事件,都遠超在場所有人的預料,失控的征兆,逐漸顯現(xiàn)。
如果說“靈魂”是大自然中的“終極黑箱”,那這道“黑門”背后的東西,是否不允許被人類窺探與僭越?
這里賣個小關子:為什么“癲癇病人”圖毅是被選中敲開“黑門”的人呢?


《黑門》里充滿對典故的化用,以及迷影玩梗。它們并非單純致敬,而是立足于未來的新解。
在“周處除三害”的典故中,殺虎斬蛟的周處幡然醒悟,自己才是“三害之首”,因此痛改前非,棄惡從善。

當這一典故放到《黑門》當中,顯然有了更豐富的解讀空間:
倘若周處象征著人類自己,那么蛟龍與惡虎分別象征著什么?
那把匕首,是否代表著腦機系統(tǒng)?它會成為蕩平邪祟的利器,還是人類自刎而亡的兇器?
周處的雕像在圖毅面前分崩離析,匕首如達摩克里斯之劍懸在圖毅的頭上,仿佛在警告他前路的兇險,敦促他早日完成自我覺醒;

劇中猴子揮舞木棍的鏡頭,顯然是在致敬《2001太空漫游》中猿人揮舞骨棒的情節(jié)。

骨棒之于猿人,正如同腦機系統(tǒng)之于人類,這是否在暗示:腦機接口將推動人類文明的進步?
最明顯的莫過于《黑門》的logo:漆黑冰冷的字體從水中浮出,懸于空中;

任誰都會聯(lián)想到《2001太空漫游》中的黑色石碑,它宛若宇宙中的墓碑,但象征意義早已超越了生死。

它有著絕對意義上的零誤差,是文明與實力的彰顯;它的每一次出現(xiàn),都預示著文明的轉折。
《黑門》對黑色石碑的化用,可否理解為:人類若想實現(xiàn)進化,勢必要付出超乎尋常的代價?
一切的典故與致敬,完全可以歸納為《黑門》中的一句名言:
倘若做什么事情都要考慮后果,也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
如果說《黑門》是人類進化的下一步,那為此付出“向死而生”的勇氣,值得被銘記傳頌!
所以,“黑門”究竟是什么?
“黑門”是人類認知與進化過程的呈現(xiàn)。
從對未知事物的勇敢探索,到自詡全知全能的狂妄,再到被全新未知事物“打回原形”……在這個往復循環(huán)的認知過程中,人類不斷實現(xiàn)自我的超越,向著新世界進發(fā)。
對于導演徐一超來講,《黑門》是一個創(chuàng)作者的自我剖析。

只有當創(chuàng)作者足夠熱誠,他才能發(fā)掘出內(nèi)心最真實的想法,并將其轉化為更具洞察力的鏡頭畫面,啟發(fā)著你我的思考。
對于今天愿意了解《黑門》的你們來說,“黑門”是一盤棋局。
劇中的每個人物、每個概念,都是充滿懸念的棋子,之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關聯(lián)。
這個略顯怪異的近未來世界,等待著你的探索。
科幻動畫《黑門》預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