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拖垮你的,其實是沉沒成本

你是否一直繼續(xù)著早就應該舍棄的項目?是否堅持著一段無可救藥的關系?在壞天氣里努力出門去參加活動,只因為已經(jīng)用自己辛苦賺來的錢買了票?這些都是沉沒成本效應的例子,即在已經(jīng)投入(無法撤回的)資源之后選擇繼續(xù)堅持。如何避免受到沉沒成本效應的影響,本文提出了一套方案。??

許多著名的高風險決策,都是由于沉沒成本效應。舉例來說,上世紀末通用汽車衰落,據(jù)說部分原因是管理層遲遲不愿放棄曾經(jīng)成功的戰(zhàn)略。在航空制造業(yè),英法政府為協(xié)和式飛機項目投入巨資,通常認為是在失敗之后繼續(xù)浪費錢(沉沒成本效應有時被稱為協(xié)和謬誤)。而在政治領域,例如美國在越南和伊拉克曠日持久的軍事行動,說明這一效應不止造成經(jīng)濟損失,還會讓數(shù)以萬計的人們失去生命。
許多企業(yè)經(jīng)濟學和決策類課程都會強調,在為下一步做決定時,不要考慮過去一切不可撤回的沉沒成本。決策者必須記?。?strong>如果戰(zhàn)略決策受到沉沒成本影響,可能會造成十分嚴重的后果。
評估團隊是否易受沉沒成本效應的影響
研究者衡量這種效應的方法是,提供各種假設情景,詢問參與者會怎么做。但實驗中的情景假設通常無法涵蓋所有可能沉沒的成本(如金錢、時間、精力、情感等等),而且無法驗證對虛擬情景的回答能否預測人們在涉及現(xiàn)實利益的情況下對沉沒成本效應的易感度。
最近我與丹尼爾·斯格羅伊(Daniel Sgroi)、安東尼·塔克韋爾(Anthony Tuckwell)合作的研究“沉沒成本效應評估”,彌補了這些問題,并提供了一套由8個問題組成的新的量表,評估對沉沒成本效應的易感度。每種情景都是貼近現(xiàn)實的日常狀況,讓每個人都能設身處地。所有情景假設各種可能沉沒的成本。大部分例子里的沉沒成本不止一種,因為我們的資源一般都相互聯(lián)系。舉例來說,很多重要決策需要的除了時間和金錢等明顯且可衡量的成本,還有更為個人層面的精力和情感等要素,不同的人對這類成本的感受可能不一樣。因此,每個情景只對應某一類資源,或者只提供針對某一類資源的情景,似乎無法滿足需求。要在假設情景中突出不同資源的組合。
我們是怎樣做的?
我們讓參與者回答的第一套問卷里有18個基于情景假設的問題,總共涵蓋五種不同的資源(精力、時間、金錢、情感和信心),來自各種渠道。例如下面這個情景,強調的是精力和時間兩種資源(為了便于說明,此處關鍵詞加了下劃線):
你一直期待著今年的萬圣節(jié)派對。你準備好了合適的斗篷、合適的假發(fā)和合適的帽子。你花了整整一個星期時間,用紙剪了很多很多的小星星打算粘在斗篷和帽子上,努力讓自己的造型完美無缺。然而萬圣節(jié)當天,你覺得不用這些辛苦剪出的星星會更好看。
你會怎么做?用下面的量表描述你的做法。
根據(jù)對問卷結果的數(shù)據(jù)分析,我們在這18個情景問題里選擇了8個形成“SCE-8”量表。每個情景涉及的資源列在“評估沉沒成本”圖表中。我們分析確認了哪些情景獲得的回答最能形容數(shù)據(jù)中的變化。值得注意的是,最后選出的8個情景涵蓋了我們想到的所有資源,驗證了在嘗試評估沉沒成本效應時應當考慮多種資源的觀點。
回答每個問題會從0到5計分,0表示最不易受影響,5則是最易受影響。將全部8個問題的分數(shù)相加,得到易感程度的總分(在0到40之間)。從數(shù)據(jù)來看,易感程度分數(shù)的跨度很大,從0到40都有,但平均分在10以下。
評估沉沒成本
如圖表所示,8個情景都是評估參與者受沉沒成本效應影響的程度,每個情景針對至少一類成本——精力、時間、金錢、情感、信心。在評估多項成本的情景中,通常會有一類成本對決策格外重要,在圖中以黑點表示。

得分越高,決策越糟糕?
為了檢驗在一個有真實后果的環(huán)境中,以上量表的分數(shù)能否預測表現(xiàn),我們要求參與者繼續(xù)參加一項可能獲得金錢獎勵的實驗。一組參與者可以通過完成一項繁重的任務(需要投入時間和精力等成本)獲得“資產(chǎn)”(一張彩票,有10%的幾率中獎10美元)。另一組參與者不必完成任務,只需要在兩種資產(chǎn)之間做出選擇。
我們讓第一組做選擇:是要自己做任務獲得的資產(chǎn),還是換成更好的資產(chǎn)(有20%的幾率中獎10美元)。2/3的人選擇了前者。第二組則全部選擇了更好的資產(chǎn)。換言之,第一組的大部分人堅持選擇更差的資產(chǎn),因為自己為之付出了時間和精力,說明他們易受沉沒成本效應影響。我們不僅制定了易感度量表,還首次在有物質激勵的實驗環(huán)境下發(fā)現(xiàn)了沉沒成本效應的有力證據(jù)。
現(xiàn)在我們可以觀察易感度分數(shù)和實際易感度之間是否有聯(lián)系。我們發(fā)現(xiàn),與得分低于平均分(9分及以下)的人相比,易感度分數(shù)在平均分以上(10分及以上)的人在涉及實際金錢利益時受影響的比例高出近三倍(前者為13%,后者36%)。
經(jīng)驗和智慧?
我們的研究還揭示了沉沒成本效應易感的要素。我們讓參與者完成了幾項針對各種認知能力的心理測試,發(fā)現(xiàn)經(jīng)驗或知識儲備(“固定智力”)比原始計算能力(“流動智力”)更能讓人避免沉沒成本效應的影響:換言之,智慧的作用大過聰明。

這個結論符合一般理論:要避免決策偏誤,必須明白在當前情景下應當克制自己的直覺。與之相比,一旦意識到自己面對的是沉沒成本問題,避免其效應所需要的思考能力并不高。
不過,假如大型企業(yè)和政府高層經(jīng)驗豐富的領導者受到沉沒成本效應的影響,即使經(jīng)驗會起作用,也不足以克服這種重大偏誤。經(jīng)驗能讓你明智地回避一些陷阱,但無論多么經(jīng)驗豐富,都可以參考SCE-8的情景假設,想一想自己會怎么做,評估自己易受影響的程度,并以此為鑒,讓自己在將來做出更好的決定。
關鍵詞:自管理
戴維·羅內因(David Ronayne)|文
朔間|譯? 周強|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