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本質是故事 | 讀《如何閱讀一本書》

歷史的本質就是口述的故事,歷史是某個特殊事件的知識,不只存在于過去,而且還歷經(jīng)時代的不同有一連串的演變。
歷史的本質是故事,這句話怎么理解?
舉個例子。
日本總想篡改侵華歷史,但是,真實發(fā)生的事件是無法篡改的,對我們的傷害永遠無法抹去。
那么,日本篡改的是什么呢?
是講述的歷史,是故事。
日本孩子聽到的、學到的故事,和中國孩子不一樣,那么他們對歷史的認知也就不一樣。
又比如陳勝吳廣起義,對皇帝來說,這是造反的故事,對農(nóng)民來說,這是反抗壓迫的故事。
同一個事件,可以有不同的故事,角度取決于記錄歷史的人。
所以,我們看到的歷史,就是寫書人講述的故事。
事件發(fā)生的時間越久遠,事實的細節(jié)越模糊。
比如紙上談兵、長平之戰(zhàn),我們是怎么知道的?從《史記》《呂氏春秋》這些史書里面。但是,司馬遷沒參與長平之戰(zhàn)???他怎么知道的呢?從更早的史書里面、更早的故事里面。
就是因為是故事,才有那么多歷史爭議,才會有公認。
百年之后,日本侵華會成為一個需要公認的歷史嗎?那時我早已灰飛煙滅,和我已無關系。但我希望講給后世的,是一個尊重史實的故事。
多啰嗦幾句。
很多朋友難以接受這句話,大概是認為故事就是童話故事、神話故事等等兒童讀物。
故事,還有典故、舊事。童話故事是故事的一種,但故事不僅僅是童話故事。
有人把《三國演義》當做史實,也有人拿《三國志》來嘲笑把演義當歷史的人。
不過,《三國志》也是陳壽以曹魏視角私人修史,只能說史實含量更高一些,而不是絕對的歷史事實。
演義和志,是不同的故事版本。
你說,有一天關于三國的史書、記載全都失傳了,只留下了《三國演義》。那么,《三國演義》是不是就成了歷史?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