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漢語 郭錫良版本 復習要點
古代漢語復習要點
一、文選部分復習要點:
1.重點篇目:
第一冊:《精衛(wèi)填?!?、《夸父逐日》、《女媧補天》、《蝜蝂傳》、《巫山、巫峽》《王子坊》、《廬山草堂記》、《傳是樓記》、《鄭伯克段于鄢》、《齊桓公伐楚》、《鞌之戰(zhàn)》、《觸龍說趙太后》、《孫臏》
第二冊:《諫逐客書》、《報任安書》、《答李翊書》、《逍遙游》、《秋水》、《許行》、《天論》
第三冊:《登大雷岸與妹書》、《哀郢》、《風賦》、《氓》、《七月》
2.復習辦法:
A.熟悉課文,每一句話都要會翻譯,每一個字都要會解釋;
B.注意特殊句型,如賓語前置、被動句等;
C.注意字詞的特殊用法,如名詞作動詞,名詞作狀語,使動用法,意動用法等等;
D.注意關鍵詞語的古義、本義、特殊意義,尤其是不同于現代漢語的意義。
二、常用詞部分復習要點:
1.復習范圍:
第一冊:
(一)古今詞義不同辨析例
(二)詞的本義探求例
第二冊
(三)引申義分析例(上)
(四)引申義分析例(下)
第三冊
(五)同義詞辨析例
2.復習辦法:
A.注意每個詞的本義、古義;
B.注意古今意義的不同;
C.注意同義、近義詞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三、通論部分復習要點:
復習通論部分的基本原則是,掌握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在記住知識的要點的同時,一定要掌握書上舉出的例子,回答問題的時候,盡量結合例子。
上 ?冊
(一)怎樣查字典辭書:
1.字典排列方法:A.按音序排列;B.按部首和筆畫排列;C.按號碼排列。
2.《康熙字典》作者,成書年代,214個部首,先注音,后釋義。
3.《康熙字典》的注音方法:反切法、直音法、葉(xié)音法;掌握每種注音方法的概念。認識到“葉音法”是一種不科學的注音方法,應當批判和否定。
4.《助字辨略》的作者是( ?),收字( ??)個,按( ?)分卷,依( ???)排列。
5.《經傳釋詞》的作者是( ??),收字( ?)個,全書分( ??)卷,按( ???)排列。
6.《詞詮》作者是( ??),其他虛詞著作有裴學海的《 ??????》,對唐以后漢語詞匯進行研究的著作有張相的《 ?????》。
(二)漢字的結構和發(fā)展
1.什么是“六書”?實際上漢字的結構只有( ??)四種,假借是用字方法,至于轉注,很難作出定論。
2.記住許慎在《說文解字·敘》中對“六書”的解釋,即:“一曰指事,……;二曰……。”
3.記住“象形、指事、會意、形聲”的概念和書上的古字形。
4.什么是“亦聲”?
5.記住書上舉例的字,如:“難、權、而、忘”等字的本義。
6.掌握古今字、異體字、繁簡字的概念和例字。
(三)古今詞義的異同
1.關于古今詞義的異同概括起來有三種情況:(問題:古今詞義的異同有哪些情況?)
(1)古今意義基本未變:如:“馬、牛、羊、山、水”等;
(2)古今意義完全不同的:如:“綢”古代的意義是“纏繞”,現代的意義是“絲綢”;“該”古代的意義是“完備”,現在是“應當”。
(3)古今詞義有同有異的。如:……
2.古今詞義范圍的差異有:(問題:從詞義范圍看,古今詞義的不同有哪些?)
(1)詞義的擴大,如“菜”,古代專指植物類蔬菜,現在包括肉、蛋之類;再如“睡”,古代指坐著打盹,現在指一般的睡覺。
(2)詞義的縮小,如“宮”,上古泛指房屋,現在指少數公共場所。再如“瓦”,古義比今義要廣,古代指陶制品,現在房屋上的建筑材料。
(3)詞義的轉移,如“暫”,古代是指狗突然向人襲擊,今義指時間短暫;再如“湯”,本義指熱水,現在指菜湯、米湯之類。
3.詞義感情色彩的差異有哪些?
答:(1)古代是褒義,現在是貶義的:如“復辟”,古代是“恢復君位”,現在是說“開歷史倒車”;再如:“爪牙”,古代指“勇猛的得力助手”義,現在是“走狗”。
(2)古代是貶義,現在是褒義的:如“鍛煉”,古代是玩弄法律誣陷別人的意思,現在指“練習、磨煉”,是褒義。
(3)有的中性詞,后來有了褒貶色彩:如“謗”,古代指“議論”,中性;現在指“誹謗”,貶義。
4.從詞義輕重的情況:
(1)有些詞,古義輕,今義重。如“誅”,最初只有“責備”的意思,后來是“誅殺”的意思。(2)還有寫詞,古義重,今義輕。如“感激”,古義是“憤激”的意思,現在一般是“感謝”義。
5.古代漢語以單音詞為主;如“消息”,古代是“消長”的意思,再如“睡覺”,古代是“睡醒”的意思。
(四)詞的本義和引申義
1.什么是詞的本義?
答:所謂詞的本義,就是詞的本來意義,但不一定都是原始意義。
2.漢字是表意體系的文字,它的形體結構和意義有密切關系,因此,歷來文字學家都是從字形入手探求詞的本義,東漢人( ??)就是這樣做的,他的《 ?》就是一部講本義的書。而他講本義的辦法是( ??)。
3.如:“斤、戒、刃、適、臣”四字:掌握這四個字的本義和造字方法;另有“臣、望、臨、臥”四字,掌握這四個字的本義和造字方法。
4.所以,探求詞的本義時,不僅要分析字形,還必須要有語言材料來加以證實,這是檢驗本義是否可靠的重要依據。
5.什么是引申義?
答:所謂引申義,就是從本義引申出來的意義,它是造成一詞多義的根本原因。
6.從本義和引申義的關系看,可以分為兩類,一類叫直接引申,一類叫間接引申;
7. 直接引申是指從本義直接派生出來的意義:如“月”,本義是月亮,引申為時間單位“月”。再如“城”,本義是“城墻”,引申為“城市”。
8. 間接引申是有直接引申而再引申,即所謂“輾轉為它訓”。如“朝”,本義是早晨,引申為“朝見”,再引申為“朝廷”,再引申為“朝代”。再如“任”,……。
9.從本義與引申義所表示的內容看,由具體到抽象,由個別到一般,是本義發(fā)展為各種引申義的基本方式:如“網、踵、市、特”四字,掌握這四個字的本義和引申義。
(五)詞類的活用
1. 什么是使動用法?
答:所謂使動用法,是指謂語動詞具有“使賓語怎么樣”的意思。
2.掌握動詞的使動用法、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名詞的使動用法的例子,即理解其意義,見到“使動用法”的詞,能夠識別出來。
3. 什么是意動用法?
答:所謂意動用法,是指謂語動詞具有“認為(或以為)賓語怎么樣”的意思。這種意動用法只限于形容詞和名詞的活用,動詞本身沒有意動用法。
4.掌握書上出現的每一個例子,體會名詞的意動用法和形容詞的意動用法的意思,學會識別意動用法的詞。
5.掌握P281——282頁“名詞用如動詞”的例子。
6.名詞用作狀語有幾種情況?
答:(1)表示方位和處所;如:……(2)表示工具和依據;如:……(3)表示對人的態(tài)度;如:……(4)表示比喻,如:……。(回答問題時,要適當舉一、兩個例子。)
7.掌握P282——284頁“名詞作狀語”的例子。
8.名詞活用的條件有哪些?(即:判斷詞類活用的依據有哪些?)
答案在P284——287頁。
(六)古代漢語的詞序
1.古代漢語賓語前置有幾種形式?
答:有以下一些形式:
(1)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如:……。(見P288)(2)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如:……。(見P290)
(3)一般句子中,代詞用“之、是”等代詞復指,如:…。(見P292)
(4)介詞賓語前置:如何以知之。一以當十。等等。
(注意:本節(jié)的每個例子都要好好看一遍,看懂,理解。)
(七)古代漢語的判斷句:
1.古代漢語的判斷句有哪些形式?
答:主要有四種形式:
(1)兩個名詞性詞組并列,如:荀卿,趙人。(2)不用判斷詞,句末有語氣詞“也”,如:張騫,漢中人也。(3)主語用代詞“者”復指,如:陳軫者,游說之士。(4)主語用代詞“者”復指,句末有語氣詞“也”,如:陳勝者,陽城人也。
(注意:本節(jié)的每個例子都要好好看一遍,看懂,理解。)
2.古代漢語也常常出現“是”字,但它往往不是判斷詞,而是代詞?!笆恰弊鳛榕袛嘣~來用,漢代肯定就有了。
3.古代漢語判斷句的特點有哪些?
答:(1)不用判斷詞“是”。(2)句末往往有語氣詞“也”。(3)往往用代詞“者”復指主語。
(八)古代漢語的被動表示法
1.古代漢語被動句式有哪些?
答:有以下一些形式:(1)“于”字式,如:卻克傷于矢。(2)“為”字式,如:道術將為天下裂。(3)“為……所”式,如:衛(wèi)太子為江充所敗。(4)“見”字式,如:厚者為戮,薄者見疑。(5)“見……于”式,如: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6)“被”字式,如: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
2.現代漢語表示被動的“被”字句,實際上在戰(zhàn)國末期就已經產生了。
(九)副 ?詞
本章重點以下一些特殊副詞的意義,尤其要注意它們和現代漢語不同的地方:
1.程度副詞:少、稍、頗
2.范圍副詞:但、徒、特、第、直、僅
3.時間副詞:曾、嘗、再、復、仍
4.情態(tài)副詞:且、固
5.否定副詞:不、弗;毋、勿;未;非;否;微;(如問:古代漢語否定副詞有哪些?即回答這一條,加舉例。)
6.表敬副詞:有兩類:(1)表示尊人的有:請、幸、謹、敬、惠、辱;(2)表示自謙的有:竊、忝、猥;(如問:古代漢語表敬副詞有哪些?即回答這一條。)
(十)代 ??詞
人稱代詞部分:
1.古代漢語的人稱代詞有哪些?
答:(1)第一人稱代詞有:“吾、我、余、予、朕”等;(2)第二人稱代詞有:“女(汝)、而、若、爾、乃”等;(3)嚴格說來,先秦時期沒有真正的第三人稱代詞,一般用指示代詞“其、之”代替。
2.先秦時期的“他”是別稱代詞,是“別的,別人的”意思。
3.先秦時期的人稱代詞沒有復數形式,有時在第一、第二人稱代詞后家“儕、等、輩、曹、屬”等表示不只一個人,但這些此詞是名詞,不是復數形式。
4.表示自謙的詞有:“寡人、臣、妾、奴、仆、愚”等;表示尊人的詞有:“子、君、先生、足下、大王”等,這些都是名詞,不是代詞。
指示代詞部分:
1.古代漢語的指示代詞有哪些?
答:古代漢語常用的指示代詞有“是、此、斯、茲、之、其、彼、夫”等,一般分為近指、遠指和旁指三類。“是、此、斯、茲、之”是近指代詞;(可以譯成現代漢語的“這、這個、這些”等。)“彼、夫”是遠指代詞;“他、它”是旁指代詞(意思是“別人、別的”)。
2.指示代詞還有“若、然、爾”,“若”常用于定語;“然、爾”常用作謂語。
3.“焉”相當于“于是”;“諸”相當于“之于”、“之乎”等。
疑問代詞部分:
1.古代漢語的疑問代詞有哪些?
答:疑問代詞大致可以分為指人、指事和指處所三類。常用于指人的疑問代詞有“誰”、“孰”;指事的疑問代詞主要有“何”、“胡”、“曷”、“奚”(一般相當于現代漢語的“什么”);指處所的疑問代詞主要是“安”、“惡”、“焉”(相當于現代漢語的“哪里”)。
“或”和“莫”部分:
1. “或”和“莫”分別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用法?兩詞的區(qū)別是什么?
答:“或”是肯定性無定代詞,一般指人,相當于現代漢語的“有人”、“有的人”或“某人”,只用作主語;“莫”是否定性無定代詞,相當于現代漢語的“沒有誰”或“沒有什么東西(事情)”?!澳弊炙穸ǖ目梢杂蟹秶?,也可以沒有范圍或不指出范圍?!盎颉焙汀澳钡闹饕獏^(qū)別就在于“肯定性”與“否定性”的不同。
“者”和“所”部分:
1.特殊代詞“者”和“所”的用法是什么?有什么區(qū)別?
答:“者”和“所”是兩個起輔助作用的代詞。它們都稱代一定的人或事物,但是不能獨立充當句子成分,必須放在其他詞或詞組的前面或后面,構成“者”字結構或“所”字結構,使整個結構成為句子的一個成分。
一般說來,“所”在動詞(或動詞性詞組)之前,使之成為名詞性結構,表示動作的承受者、被動者;“者”字放在動詞(或動詞性詞組)之后,構成名詞結構,表示動作的發(fā)出者、主動者,這就是二者的區(qū)別。
(十一)介詞、連詞
介詞部分:
1.介詞“于”的用法有哪些?
答:主要有四種:(1)表示處所和時間,如:……;(2)介紹涉及的對象,如:……;(3)表示比較,如:……;(4)表示被動,如:……。
2. 介詞“以”的用法有哪些?
答:主要有四種:(1)表示動作行為以某物為工具或憑借,相當于現代漢語的“用”或“拿”,如:……;(2)表示憑著某種資格身份或地位,如:……;(3)表示原因,相當于“因”、“因為”、“由于”,如:……;(4)表示時間,相當于“于”、“在”,如:……。
“以”的用法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它在句中的位置,可以用在動詞之前,也可以用在動詞之后。二是它的賓語的位置,介紹“以”的賓語,常常放在“以”的前面。
連詞部分:
1.連詞“與”的用法:注意連詞“與”和介詞“與”的區(qū)別。
2.連詞“而”的用法主要有幾種?
答:主要有三種:
第一、用在聯合結構里,連接形容詞、動詞和形容詞性、動詞性詞組,表示兩種性質和行為的聯系,如:……;這一用法里面,有順接和逆接兩種。
第二、用在偏正結構里,連接狀語和謂語動詞,在意思上往往是一種順接,前后語意相承,但不是并列的,也沒有轉折的意思,如:……;
第三、用在主謂結構里,連接主語和謂語,在意思上是一種逆接,如:……。
3.連詞“則”的用法有幾種?
答:主要有四種:(1)表示兩事在時間上相承,有“就”或“便”的意思,如:……;(2)表示因果或情理上的聯系,有“那么”或“那么就”的意思,如:……;(3)表示假設,如:……;(4)表示發(fā)現,如:……。此外,“則”還可以表示“讓步”。
4.“然則”、“雖然”、“然而”三詞都是詞組。意思是……。
5.連詞“之”的用法有哪些?
答:主要有兩種:第一、連接定語和中心語,表示領屬關系或修飾關系,如:……;第二、“之”用在主謂結構中間,使這個主謂結構變?yōu)槊~性偏正結構,如:……。
(十二)語氣詞和詞頭、詞尾
語氣詞部分:
1.注意句末語氣詞“也”、“矣”的用法和區(qū)別。
2.注意疑問語氣詞“乎”、“與(歟)”、“邪(耶)”。
3.注意感嘆語氣詞“哉”。
詞頭和詞尾部分:
1.掌握名詞詞頭“有”。
2.掌握動詞和形容詞詞頭“其、言、于、薄”。
3.掌握詞尾“然、如、而、若”。
(把書上的例句看懂、理解)
中 ??冊
(十七)古代漢語常用工具書
1.《說文解字》的作者、成書年代、體例、內容、所收字數。
2.《說文解字》中所收的字先列小篆形體,然后進行說解,每字先說字義,后釋形體。
3.許慎所說解的字義,實際上就是他認為的本義。
4.許慎對篆文的形體構造加以分析和歸納,從中概括出五百四十個偏旁作為部首。
5.清代研究《說文解字》的四大家是誰?分別有什么著作?
答:清代研究《說文解字》的四大家及其著作是: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桂馥《說文解字義證》;王筠《說文句讀》。
6.名詞解釋:《經籍纂詁》(作者、年代、體例、內容)。
(十八)古書的注解
1.名詞解釋:疏、正義、傳、箋。(P672)
2.閱讀673頁上半《十三經注疏》的書影,了解其中的內容和體例。
3.了解《詩經》、《史記》三家注、《漢書》、《三國志》、《老子》、《莊子》、《楚辭》等名著在唐代以前的名家注解。
4.宋代著名的注解家是朱熹,著有《周易本義》、《詩集傳》、《論語集注》、《孟子集注》、《楚辭集注》等。
5.名詞解釋:衍文、脫文。(P676)
6.古書注解的術語有哪些?分別是什么意思?
答:(1)曰,為,謂之 使用這三個術語時,被解釋的詞語總是放在“曰、為、謂之”的后面。它們不僅用來釋義,并且用來分別同義詞和近義詞之間的細微差別。這三個詞語大致相當于現代漢語的“叫做”。
(2)謂 用“謂”的時候,被解釋的詞放在“謂”的前面?!爸^”的作用是用后面的話說明前面詞語所指的范圍或比、影射的事物。大致相當于現代漢語的“是指”、“是說”的意思。
(3)貌,之貌 這兩個術語一般用在動詞或形容詞的后面,說明被釋的詞是表示事物某種性質或某種狀態(tài)的。
(4)猶,猶言 “猶”的作用是表示注釋與被釋詞語的意義并不完全相同,只是近似。用“猶”的時候,往往是用近義詞作注,或者是用引申義訓釋本義。略等于現代漢語的“等于說”。
(5)之言,之為言,之猶言 這三個術語的作用是表示“聲訓”,注釋時必然是用聲音相同或近似的詞來作訓解。聲訓也是古人尋求同源詞的一種方法。
(6)讀為,讀曰,讀若,讀如這幾個術語都是用來注明音讀的,“讀為”和“讀曰”一般是用本字來說明假借字。“讀若、讀如”主要作用是注音。
7.本節(jié)通論部分所舉的例子都要看懂。
(十九)古書的標點問題
1.句讀是古人讀書時候斷句用的符號。在一句話完了的地方,在字的旁邊加一個點或一個圓圈,這叫“句”,在一句話沒有完,但讀的時候需要有一個停頓的地方,就在字下面加一個點,這叫“讀(dòu)?!焙掀饋砭徒小熬渥x”。
2.刻書有句讀是從宋朝開始的。
3.標點古書的一般原則有哪些?
答:(1)必須符合原文文意;(2)必須符合當時的語言實際;(3)必須符合當時社會生活(包括典章制度)的實際。
4. 衡量古文標點正確與否的標準有哪些?
答:(1)字句必須能講通;(2)內容必須符合情理;(3)必須符合古代語法和音韻。
5.古書標點中常見的錯誤有二:
答:(1)點破了句子;(2)用錯了標點符號。
6.本節(jié)通論部分所舉的例子都要看懂。
(二十)古漢語今譯問題
1.關于古文翻譯,近代翻譯家嚴復曾提出“信”、“達”、“雅”三點要求。
2.所謂“信”,是指譯文要忠實于原文;所謂“達”,是指譯文要通暢明白;所謂“雅”,是指譯文要典雅優(yōu)美。
3.本節(jié)通論部分所舉的例子都要看懂。
(二十一)古代的文體
1.曹丕是最早研究文體特點的一個人,他在《典論·論文》里把文體分為奏議、書論、銘誄、詩賦四種。
2.前人對文體特點的分類不外乎三個標準:如詩詞歌賦是從語言形式來分的;史傳行狀是按內容來分的;書信贈序是從語言形式來分的。
3.中國古代的文體,按語言形式的不同,可以分為三個大類:一、散文;二、韻文;三、駢文。
4.我們將古典散文分成史傳文、說理文、雜記文、應用文四類。
5.史傳文,也叫“歷史散文”,主要有三種體裁:編年體、紀傳體、紀事本末體。
6.司馬遷寫的《史記》,開創(chuàng)了以寫人物為中心的紀傳體的先例。
7.自傳體的產生和寫書有序言,都與司馬遷有關。
8.我國最早的說理文,流傳至今的有孔子弟子和再傳弟子編纂的《論語》。
9.真正可以稱之為論說文,要從《墨子》算起。
10.“論”是議論,它的說理方式以論證為主;“說”是說明,它的說理方式以解釋為主。
注意一些名家名篇(本部分舉例)的文體類別。
?
下 ??冊
(二十四)古代漢語的修辭方式
1.掌握引用、譬喻、代稱、并提、互文、夸飾、倒置、委婉、省略等修辭格的含義,書中列出了定義或概念的,要掌握其定義或概念。
2.對文中所舉的例子,尤其“代稱、并提、互文、倒置、委婉”等辭格中的例子要看懂、理解、掌握。
3.本章的學習重點是學會分析文句的辭格,所以必須掌握例子。
?
(二十五)古今語音語音的異同
1.掌握三十六字母。包括發(fā)音部位、發(fā)音方法。
2.什么是音韻學上的“五音”?
答:音韻學上按照三十六字母發(fā)音部位的不同分為唇、舌、齒、牙、喉五類,叫做“五音”。
3.三十六字母中的唇音指哪些聲母?
答:三十六字母中的唇音包括重唇音“幫、滂、并、明”和輕唇音“非、敷、奉、微”八個。
4. 三十六字母中的舌音指哪些聲母?
答:三十六字母中的舌音包括舌頭音“端、透、定、泥”和舌上音“知、徹、澄、娘”八個。
4. 三十六字母中的齒音指哪些聲母?
答:三十六字母中的舌音包括齒頭音“精、清、從、心、邪”和正齒音“照、穿、床、審、禪”十個。
6. 三十六字母中的牙音指哪些聲母?
答:三十六字母中的牙音包括“見、溪、群、疑”四個。
7. 三十六字母中的喉音指哪些聲母?
答:三十六字母中的喉音包括“影、喻、曉、匣”四個。
8. 三十六字母中的牙音指哪些聲母?
答:三十六字母中的牙音包括“見、溪、群、疑”四個。
9.三十六字母中的全濁聲母包括哪些聲母?
答:全濁聲母有“并、奉、定、澄、從、邪、床、禪、群、匣”十個。
10.三十六字母中的次濁聲母包括哪些聲母?
答:次濁聲母有“明、微、泥、娘、疑、喻、來、日”八個。
11.三十六字母中的全清聲母包括哪些聲母?
答:全清聲母有“幫、非、端、知、精、心、照、審、見、影、曉”十一個。
12. 三十六字母中的次清聲母包括哪些聲母?
答:次清聲母有“滂、敷、透、徹、清、穿、溪”七個。
13.聲調方面,古代有“平、上、去、入”四聲;古代的入聲在現代漢語普通話中消失了,古代的平聲在現代漢語普通話中變成了“陰平、陽平”兩類。
?
(二十六)上古音簡說
1.漢語語音發(fā)展的歷史,大致可以分為上古、中古、近古和現代四個時期。
2.上古音指先秦兩漢時期的語音,可以拿《詩經》音作為代表。
3.中古音指六朝到唐宋時代的語音,一般以《切韻》音系作為代表。
4.《切韻》是一部按韻編排的字典,隋朝陸法言所編。
5.近古音指元明時代的語音,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韻》是反映這個時期音系的代表作。
6. 什么是“葉音說”,我們應該怎么認識?
答:后人在閱讀古代的詩歌等韻文時,原來押韻的詩文,由于語音的變化發(fā)展不押韻了,為了押韻,后人往往臨時改讀一個字的讀音以求押韻,這種做法就叫“葉音”,也叫“協音”。“葉音說”是主觀主義的產物,“葉音”是一種不科學的做法。
7.首先批評“葉音說”的是明代末年的陳第,他在《毛詩古音考》里說:“時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轉移,亦勢所必至?!?/span>
8.王力先生的古韻三十部有哪些?(答案從略,見課本1054頁)
9.王力先生古韻三十部中的入聲韻部有哪些?
答:有“職、覺、藥、屋、鐸、錫、月、質、物、緝、葉”十一部。
10.王力先生古韻三十部中的陰聲韻部有哪些?
答:有“之、幽、宵、侯、魚、支、歌、脂、微”九部。
11.王力先生古韻三十部中的陽聲韻部有哪些?
答:有“蒸、冬、東、陽、耕、元、真、文、侵、談”十部。
12.關于上古的聲母研究,清代著名學者錢大昕提出了“古無輕唇”和“古無舌上”兩條重要結論。
13.關于上古的聲母研究,錢大昕之后,章炳麟又提出“娘日二紐歸泥說”;曾運乾認為喻母也應一分為二,一部分歸匣母,一部分歸定母。
(二十七)古書的讀音問題
1.名詞解釋:A.“同音通假”(P1067) ?B.“讀破”或“破讀”:(P1070)
2.談談“假借”和“通假”的區(qū)別與聯系?
答:兩者區(qū)別的要點是:
“假借”,也叫“本無其字的假借”,“六書假借”,或“造字假借”,其特點是久借不還。如“其”,本義是指“簸箕”,假借為代詞“其”,只好再造一個“箕”,表示“簸箕”義。
“通假”也叫“本有其字的假借”,“同音通假”,或“用字假借”,其特點往往是偶爾一用。如“早晚”的“早”,本來有這個字,但許多古書中往往不用,而用“蚤”,這就是一般所說的“通假”。
3.掌握1074頁所列字的特殊讀音。掌握本節(jié)所舉例子的讀音。
4.在閱讀古代詩文時,我們不主張用所謂古音來讀古書,尤其是對古代的韻文作品,應該按現代漢語普通話的讀音去讀,即使不押韻了,也不要臨時改讀一個字的讀音以求押韻。
(二十八)詩 ?律
1.近體詩的特點是:(1)句數固定;(2)押韻嚴格;(3)講究平仄;(4)要求對仗。
2.近體詩除有的首句入韻外,都是隔句押韻。
3.近體詩押韻的要求有兩個:(1)一般只用平聲韻。(2)近體詩不能“出韻”,即必須用同一韻部里的字。
4.南北朝時期出現了許多供詩人寫詩押韻的而編寫的韻書,隋代陸法言的《切韻》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193韻。宋代陳彭年編纂的《廣韻》,在《切韻》的基礎上又細分為206韻。
5.到南宋江北平水劉淵著《壬子新刊禮部韻略》就把同用的韻合并起來,成107韻,與此同時金人王文郁著《平水新刊韻略》又歸并為106韻,這106韻,就是常說的“平水韻”。
6.關于律詩“平仄”的掌握方法:
首先,掌握平仄句式,五言四種、七言四種,共八種:
(1)五言句式
(甲) ?仄仄平平仄
(乙) ?平平仄仄平
(丙)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以上四種句式,只要掌握了(甲)其他三中都可以推導出來,七言的四種句式也可以從五言的四種句式上推導出來,即在五言(甲)、(乙)、(丙)、(?。┧姆N句式前加上與每個句式開頭的平仄相反的平仄就行了。那么七言律詩的四種句式就是:
(2)七言句式
(甲) ?平平仄仄平平仄
(乙)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丙) ?仄仄平平平仄仄
(?。?????? 平平仄仄仄平平
其次,掌握五言、七言律詩的“平仄格式”,即:以上句式在一首律詩中的排列形式,根據我的總結,無論五言,還是七言,律詩的平仄格式不外四種:
(1)、(甲)(乙)(丙)(丁)(甲)(乙)(丙)(丁)
(2)、(丁)(乙)(丙)(丁)(甲)(乙)(丙)(丁)
(3)、(丙)(丁)(甲)(乙)(丙)(丁)(甲)(乙)
(4)、(乙)(丁)(甲)(乙)(丙)(丁)(甲)(乙)
注意:以上四種格式中,(1)、(2)兩種的差別只在開頭一句,其他都一樣;(3)、(4)兩種的差別也只在開頭一句,其他都一樣??梢哉J為(2)是(1)的變體,(4)是(3)的變體。
掌握了以上這些內容,就基本掌握了律詩“平仄”的內容。
7.律詩的平仄并不是絕對嚴格,也允許有些變通,如“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就是變通的方法。根據“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規(guī)則,在判斷一句詩的格式時,如果第二個音節(jié)是“仄”,哪怕第一個音節(jié)是“平”,也要認為該句詩開頭的兩個音節(jié)的格式是“仄仄”,反之亦然,總之,要以偶數字的音節(jié)定平仄,即依據一句詩中“二、四、六”字的平仄確定該句詩的平仄格式。其實,面對一首詩,只要能夠把第一句的平仄格式判斷準確,如果符合(甲)、(乙)、(丙)、(丁)四種句式任何一種,整個一首詩的平仄格式就明確了。
8.什么是“拗救”:如果違反了平仄格式就叫“拗”;在一句是出現了“拗”之后,改變相應的字的平仄格式,使詩句重新獲得音律上的和諧,就叫“救”。
9.關于那個字可以“拗”,那個字“救”,我有一個便于掌握的辦法,即:
(1)甲六對五(意思是甲型句中,第六個字拗,對句即乙型句第五個字“救”)
(2)乙三五(意思是乙型句中,第三個字“拗”,第五個字“救”)
(3)丙五六(意思是丙型句中,第五個字“拗”,第六個字“救”)
(4)丁五沒救(意思是丁型句中,第五個字該用仄而用了平,就形成“平平仄仄平平平”,句末連用三個平聲字,就是“三平調”,不能救,其實是不允許出現這類情況,“三平調”是近體試的大忌,古體詩中才允許使用。)
10.什么是“三平調”?(答案:丁型句中,即“平平仄仄仄平平”句中,第五個字該用仄而用了平,就形成“平平仄仄平平平”,句末連用三個平聲字,就是“三平調”,不能救,其實是不允許出現這類情況,“三平調”是近體試的大忌,古體詩中才允許使用。)
11.關于近體詩的“對仗”,掌握對仗的要求,掌握“借對”和“流水對”的意義和例子(P1087-1088)。
?
?
說明:以上復習要點,基本能夠覆蓋《古代漢語》課的主要內容,筆者整理的只是一個提綱,許多內容都要和課本結合起來看,不能脫離課本。如果發(fā)現與課本內容有出入的地方,要以課本為準。有些內容明確指出課本上哪一部分要掌握,本“要點”沒有設計試題和答案,這樣的內容更要看課本。另外,本要點畢竟只是一個提綱,有些沒有要求的,不是說不用掌握,有一些和本要點所列的知識點相似的或同等重要的知識點,還是以掌握住為好,把本要點作為一個學習指導和示范,效果會更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