憤怒是捏造出來的?

? ? ? 某個青年去餐廳吃飯,結(jié)果服務員不小心把飲料灑在了他的大衣上,那是他下了很大決心才買下的衣服,差不多是他半個月的工資。勃然大怒的他忍不住大發(fā)雷霆,憤怒的聲音傳遍了每個角落。但他平時是個謙遜的溫文雅的人。在這種情況下“目的論”還說的通嗎?無論怎么想,這都是原因?qū)е碌男袨榘伞?/p>
? ? ? 但是,如果那天他手里恰好拿著一把刀,他是否會因為憤怒拔刀刺向服務員?我想大概率不會。
? ? ? 讓我們想想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正在批評你的媽媽,大聲地對你怒吼,這時來了個電話,你媽媽生氣的接起電話不耐煩的問道:“誰呀?”,電話那頭是你的班主任,你媽媽瞬間換了一張笑臉,語氣也變得客氣多了。等她打完電話,憤怒再次爬上她的臉,對你大聲的批評……這樣的例子是不是很生動。
? ? ? 那么我們該如何解釋青年當時的憤怒呢?
? ? ? 其實很簡單。他并不是“受怒氣支配而大發(fā)雷霆”,完全是“為了大發(fā)雷霆而制造怒氣”。也就是說,為了達到大發(fā)雷霆這個目的而制造出來的感情。他想通過大發(fā)雷霆來震懾犯錯的服務員,進而使他認真聽自己的話。作為相應手段,他便捏造了憤怒這種感情。
? ? ? 所謂憤怒其實是可放可收的一種“手段”而已。
? ? ? 如果憤怒是一種手段,那我便可理解為什么有那么多人在本該憤怒的情況下而未憤怒,也許是他們摒棄了“憤怒”這一手段,選擇了其他有利于問題解決的手段。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