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業(yè)成本管理難?給你分析七大成本控制方法
制造業(yè)成本控制應是所有制造企業(yè)永恒的課題。
結合多年來為企業(yè)提供服務過程中發(fā)現的一些企業(yè)的浪費問題,總結出驗證后卓有成效的七大成本控制方法:
—1—
改進質量
在這里,質量是指管理人員及員工工作過程的質量。改進工作過程的質量,會使錯誤更少,不合格品更少,以及返工更少,縮短交期時間以及減少資源耗用,從而降低營運總成本。
很多人總是認為,改進質量需要投入成本。請問,改進質量與降低成本有沒有共通的地方呢?有的。質量越改進,實際上成本會越低。雖然改進質量需要投入一些成本,但是質量改進以后產品合格率高了,也會賺回來。
改進質量實際上就是要做到讓馬兒跑,又不讓馬兒吃草,或者讓馬兒少吃草。不是說馬兒跑,就一定要吃草,要提高質量就一定要提高成本,這要看我們是怎么做的
總之,生產管理干部一定要在改進質量和降低成本上找到一個平衡點。
—2—
改進生產力
生產力即投入產出比。當以較少的“投入”(資源),生產出相同的“產出”(產品),或以相同的“投入”,生產出較多的“產出”時,生產力就改進了。這里所稱的“投入”,是指人力、設施和材料等資源,“產出”則是指產品、服務、收益及附加價值等。所以,改進生產力可以有兩種途徑:減少投入,或者增加產出。
1. 減少投入
現在很多生產企業(yè)都在努力提高生產力,因為競爭很激烈,它們被逼得不得不這樣做。
大家知道,摩托車競爭已經非常激烈,利潤非常低了。在這種情況下,控制成本顯得尤為重要。我曾經去過一家摩托車生產廠家,他們是怎么控制成本的呢?他們把每個車間都虛擬企業(yè)化,將裝配摩托車的每個車間都看做一個“工廠”,而車間負責人就是這個“工廠”的“廠長”。
例如,裝一臺摩托車20元錢,這20元錢就包含所有工作人員的工資和所有費用,而至于怎么分配,需要這個車間負責人自己想辦法。通常,車間負責人會找最少的人,然后不斷改進方法,最后把成本控制在最低。
現在很多企業(yè)直接給下屬部門一個工資總額,并要求做多少事情,而至于需要多少人,則由負責人自己去安排。這時候,企業(yè)就不會有多余人員。如果企業(yè)不這樣做,而是不斷招人,人就會越來越多,投入越來越多,產出卻還是原來的產出,那企業(yè)就會在競爭中被淘汰。
在這里面,除了合理安排工作以外,激勵政策是最關鍵的。
我之前工作過的一家企業(yè),沒有實施整體工作時采購部有六個人,一個采購部經理,兩個采購部主任,三個文員。后來,工廠給采購部一份定額工資,采購部就變成了三個人,一個采購部經理,一個采購部主管,一個文員。
人員的減少帶來了工資的提高,也帶來了效率的提高。
所以,企業(yè)一定要想辦法讓一個人做兩個人的事情,并且還不需要給員工開2倍的工資,只需要開1.5倍的工資,他們就很高興了。令人遺憾的是,現在大多數企業(yè)都是兩個人在做一個人的事情,員工拿到的也不是0.5倍的工資,而是1倍或0.8倍的工資,可是員工仍然不高興。
企業(yè)管理者要時刻思考怎樣減少人員和投入,或者不減少投入而增加工作量。當然,減少投入,不僅指減少人力的投入,還要減少其他資源的投入。
要做到這一點,需要有適當的方法,更需要相關的政策,例如建立淘汰機制。如果沒有政策的配合,企業(yè)永遠做不到人員的簡化。
例如,車間目前有十個人,而九個人就可以做完全部的工作,那就應該將末位員工淘汰掉,然后將那個人的部分工資分給其他九個人。企業(yè)建立這樣的淘汰機制,不僅能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而且能提高員工的工資待遇,激發(fā)其工作積極性。這樣做,對企業(yè)和員工來說,是一種雙贏。
2. 增加產出
原來一個小時生產100件產品,現在一個小時生產120件,就是增加了產出。那企業(yè)怎樣讓員工從一個小時生產100件變成一小時生產120件呢?關鍵點又在哪里呢?關鍵點有三個:
第一,不要讓員工加班。
如果老讓員工加班,員工會受不了,他們便會厭惡工作,甚至消極怠工,那加班的意義便不復存在了。因此,企業(yè)應該考慮的問題是,如何讓員工在同樣多的時間里,調動其積極性,使其付出更多的努力,從而提高產出。
第二,懂得分享利潤。
因員工提高效率而增加的利潤,企業(yè)要拿出一部分給員工,否則員工便失去了努力的動力。
以前在企業(yè)做生產副總的時候,我跟老板說:“老板,我想到一個方法可以增加利潤?!彼麊枺骸笆裁捶椒??”我說:“我們工廠有很多浪費,可以發(fā)動管理干部和員工把這些浪費找出來,消除掉。但是我有一個要求,消除掉這些浪費所獲得的50%的利潤要分給這些管理干部與員工。”
老板同意了,我就放手將這個活動搞了起來。
最終的結果是皆大歡喜的:員工得到了實惠,企業(yè)也有效消除了浪費,降低了生產成本。
如果企業(yè)把改進生產力、降低成本的所有利潤全部拿走,員工便失去了持續(xù)改進生產力的動力,最后就沒辦法再改進了。所以,企業(yè)一定要適時提高員工的收入,這樣才能持續(xù)改進生產力。
要想讓員工提高生產效率,就應該首先讓他知道自己能獲得什么好處。如果生產效率的提高對員工沒有任何好處,他們就只會磨洋工,慢慢做。
第三,采用階梯定額方式。
對于計件工作來說,最頭疼的事情就是員工的定額定得太低,工時損失太大,定得太高,員工沒有積極性。還有一件最麻煩的事情就是,剛開始員工的速度都很慢,如果他們一天只能生產100個,那企業(yè)每天定多少個合適呢?
假如企業(yè)定100個,以后員工慢慢熟練了,企業(yè)又把100個提到110個,他們會不會有意見?當然有意見。他們認為自己速度提高了,工資還是不會增加,于是就不再想著怎么提高速度了。
最好的方式是什么呢?比如利用IE工程研究某個產品的工時標準應該是每小時130個,但是因為員工現在剛上崗,生產不出130個,企業(yè)就給員工定一個階梯的計件定額,并告訴員工:開始的前兩個月,計件定額為100個;三四個月時,計件定額為110個;五六個月時,計件定額為120個;七個月以后,就按標準計算,計件定額為130個。
在給員工定額的時候,就要告訴他們之所以現在的定額是每月100個,是因為現在大家都不熟練,但半年以后必須達到每月130個,并且如果現在就能達到每月130個,還有獎金拿。
這就是階梯定額的方式。
—3—
降低庫存
庫存占用空間,延長生產交期,產生搬運和儲存的需求,而且會吞食財務資產。產品和在制品“坐”在廠房的地面或倉庫里,是不會產生任何附加價值的。所以,企業(yè)要想降低生產成本,就要想方設法降低庫存?!傲銕齑妗笔瞧髽I(yè)追求的終極目標。
要想降低庫存,就要知道庫存是從哪里來的。企業(yè)為什么要留有庫存呢?因為生產經常斷線,設備經常有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企業(yè)不準備一些庫存,就會斷貨。
例如,企業(yè)有的月份需要300萬元的材料,有的月份因為碰到問題只能消耗200萬元的材料,那怎么辦?企業(yè)只能每個月庫存300萬元的材料,以保證不斷貨,盡管可能造成100萬元的材料擠壓。所以,降低庫存不是倉庫的事情,而是生產部門的事情。
因此,生產現場管理得越順利,問題越少,設備停壞的次數越少,斷線的可能性越小,企業(yè)的庫存就可能越少。庫存的減少,與生產部門是非常有關系的。
所以,生產管理者需要不斷改進自己的工作,讓生產盡量穩(wěn)定,這樣就可以降低庫存了。降低庫存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有計劃,即銷售計劃;另一方面是生產的穩(wěn)定性。
而要實現計劃與生產穩(wěn)定性的完美結合,就需要企業(yè)實行及時JIT生產方式,即企業(yè)剛好需要原材料的時候供應商便送過來了。
JIT生產方式誕生并應用于汽車行業(yè)。大家都知道,汽車的很多零部件都很大,特別是車殼,如果用倉庫來存放,這得需要多大的倉庫啊!
我有一個朋友是做汽車靠背椅的,有一次他對我說他們是怎么做的:
汽車廠通知他們今天10點半送多少椅子過去,每隔多少時間送多少,一直送到今天下午的5點半。10點25分,他們的車子就停在汽車廠的門口了,廠門打開后他們就進去,車開到生產線。他們不但送椅子過去,連裝椅子的人都是自己這邊帶去的——自己負責把椅子裝上去。
為什么要帶人去裝呢?如果讓汽車廠的人裝,萬一裝不上去是誰的問題?雙方推卸責任就沒意思了,生產靠背椅的廠家自己裝就沒什么好爭辯的了。
我問他,如果裝不上去怎么辦?他告訴我裝不上去就停線,一旦停線,汽車廠就會找他算賬,停一分鐘損失多少錢,全部扣貨款。
現在,幾乎所有的汽車廠都采用JIT生產方式,生產線流動到哪個地方,相應的零部件就送過來,直接安裝上去。如果你的企業(yè)也像汽車廠一樣,采用JIT生產方式,供應商還敢送來不合格產品而導致生產線停線嗎?肯定不敢。
JIT生產方式適合的是多品種、短交期,而且經常變動的企業(yè)。隨著市場的需求變化,這樣的企業(yè)以后會越來越多。以前,企業(yè)可以生產一大堆一模一樣的產品出來,現在產品多樣化了,訂單又很急,并且訂單變動很快,必須采用JIT生產方式。
那企業(yè)如何實施JIT生產方式呢?
要想實施好JIT生產方式,需要注意六個要點:
第一,掌握好生產的度。也就是說,不追求產品的數量,而是追求符合市場需求量的產量。生產多了,會銷售不出去,造成積壓;少了,又滿足不了需求。所以,要保證企業(yè)的穩(wěn)定性,JIT生產方式很重要。
第二,盡量保證零庫存。為什么要零庫存呢?因為有的時候,庫存會掩蓋很多問題。比如說,生產出了錯誤,用庫存解決,或者交不了貨,也可以用庫存解決。這樣,企業(yè)就很容易忽視產生問題的根本所在,從而埋下隱患。其實,所謂零庫存,并不是說完全沒有庫存,而是保持盡量少的庫存。
第三,一個流。即只有一個中間產品。當然,不是說真的只有一個中間產品,而是說盡量減少中間產品。
第四,后拉式生產。也就是根據客戶的需要,決定實際的產量,需要多少生產多少。
第五,柔性生產。也就是要實行彈性生產,留些空間,可以多生產些,也可以少生產些。比如生產100個賺錢,生產80個還是賺錢,這就是柔性生產的好處。
第六,縮短換模時間。現在插單是不是越來越多?插單就很頭疼,可能型號不一樣,換產品時間很長,長則一天,短則幾個小時。對于緊張的生產來說,這些時間都是很寶貴的。所以,縮短換產品的時間非常有必要。
—4—
縮短生產線
在生產時,越長的生產線需要越多的作業(yè)員、越多的在制品,以及越長的生產交期。而生產線上的人越多,工序越多,越容易出錯,越容易導致嚴重的質量問題。
那能不能考慮把原來50米的流程縮短成30米,甚至20米呢?因為縮短了生產線,人員會減少,在制品會減少,生產的周期也會縮短。所以,作為生產管理干部,你一定要動腦筋思考怎樣縮短、合并生產線,讓生產線越來越短。
—5—
加強設備的保養(yǎng)
1. 盡量做到零故障
問大家一個問題,人生病、設備出故障正常嗎?如果你認為正常,那么你就會經常生病,你的設備就會經常出故障。其實,人會生病、設備會出故障是不正常的。我們通過預防和保養(yǎng)完全可以讓人不生病或者少生病,讓我們的設備零故障。
什么叫做零故障?零故障指的是,所有的機器在所有的時間內都合乎要求地運行。零故障并不是說設備從來不出問題,不用維修,而是說在管理設備的過程中,可以決定什么時候進行檢修,確保其在生產過程中不出現任何問題,不會因為設備維修耽誤生產。
那怎樣才能做到零故障呢?
第一,觀念一定要對。
如果你認為設備可以做到零故障是無法實現的,那你就不會努力去保養(yǎng)設備。你只有認為零故障是可能實現的,才會想方設法去保養(yǎng)設備。這就好像只有覺得人生病是不正常的,你才會去找很多保養(yǎng)身體的方法。這就是我們現在很時髦的一個詞,叫做健商(健康的商數),也就是你對健康的觀念。
保養(yǎng)設備與保養(yǎng)身體是非常類似的,身體要定期體檢,設備要定期檢修。身體要保養(yǎng),有些事情能做,有些事情不能做,設備的保養(yǎng)也是如此。
比如,你買了一輛新汽車,如果你是一個比較懂得維護的人,也許開十五年車都不會壞,如果是十五萬元的車,折舊下來,每年只需要一萬元。但是一個不會開車、不會保養(yǎng)的人五年就把車開廢了,每年就是三萬元。這就是成本。
第二,生產人員與維修人員齊配合。
保養(yǎng)設備和人保養(yǎng)身體的道理是一樣的,因為人體也可以看做是一個復雜的設備。人的健康跟兩個因素關系密切,一個是自己,另外一個是醫(yī)生。
對于設備來說,使用設備的人就相當于人本身,而維修設備的人就相當于醫(yī)生。使用設備的人每天跟設備在一起,如果過度使用,或是使用不當,肯定會造成設備故障。
當然,設備故障有的時候也可能跟維修人員沒有及時發(fā)現問題有關。所以,使用設備的人也應當有一定的維修知識,再配合維修人員,才能做到設備零故障。
設備保養(yǎng)好了,除了零故障以外,設備的壽命也會增長,特別是對于一些很貴的設備,節(jié)省的成本是非常大的。同時,設備保養(yǎng)得好,那么相關的備品、備件的管理就會非常容易,也能真正提高設備的使用效率。
2. 減少停機時間
企業(yè)生產中出現的很多問題,都是因為設備不斷停機造成的。設備停機會中斷生產活動,造成過多的在制品、庫存及修理工作,產品質量也受損害。所有這些要素,都會增加營運成本。所以,怎樣減少停機就非常重要了。這就需要企業(yè)注意設備的保養(yǎng)。
要保養(yǎng)設備,企業(yè)就必然面對這個問題:設備要不要停下來檢修?要。
我們說的零故障,并不是說設備可以一直不停地轉,而是指我們要設備轉的時候它一定轉,但我們需要每隔一段時間讓設備停下來,對其進行一次檢修,而檢修的時間是我們計劃好的。
如果我們一年檢修一次,今年是10月10日檢修,那明年我們是不是正好10月10日檢修呢?不一定。10月10日前后,哪一天任務比較輕,或者是公休,或者停電了,我們就可以檢修。這樣一來,就可以減少機器的停機時間。
我們需要盡量把檢修時間安排在非生產時間。換句話說,如果能做到這一點,那機器就相當于沒有停機,因為我們需要它生產的時候,它一直在生產。
要想減少設備的停機時間,還要注意易耗件的準備,因為機器會磨損,磨損最多的就是易耗件。那我們需要庫存多少易耗件呢?這個必須重視。有些易耗件很貴,特別是一些大機器、好機器的易耗件,需要幾萬元、十幾萬元。如果庫存太多,會造成資金積壓;庫存太少,機器停了以后我們再去買,就會造成設備的停機時間過長。
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呢?首先,我們要好好保養(yǎng)設備,讓機器正常運作,沒有什么特別情況發(fā)生,我們就可以在這個基礎上推算部件的壽命。
例如部件壽命是兩年,我們可以在部件使用一年十個月的時候把它買回來,然后在兩個月內抽一個空閑的時間把它換掉。例如,正好停電了,我們就可以把它換掉,換了以后就可以保證機器不停。
但是,中國的企業(yè)很少有這么按規(guī)矩做的,通常都是讓設備一直開,開到出故障停機為止。這時候,造成的停機時間就比較長,特別是有的部件壞了以后,還會把其他的部件也弄壞。
當然,只有在正常的保養(yǎng)下,我們才能準確預估設備的壽命。如果根本不保養(yǎng),設備壽命是根本沒辦法預估的,本來兩年才會磨損壞的設備可能一年就壞掉了,甚至半年就壞掉了。
3. 實施TPM活動
TPM的意思就是“全員生產維修”。
這是日本人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的,是一種全員參與的生產維修方式,指通過開展全體員工參與的生產維修活動,使設備性能達到最優(yōu)。它的重點在于“生產維修”和“全員參與”。
人的健康是與自己的關系大,還是與醫(yī)生的關系大?當然是自己。
同樣的,設備的好壞與使用設備的人的關系大,還是與修設備人的關系大?當然是使用設備的人。這就是TPM的重點,只有讓生產員工參與保養(yǎng)設備,才能保證設備的正常運轉。
當然,所有這些的前提是做好5S,TPM最基本的三項維護便是清掃、給油、鎖螺絲。當然,現在設備越來越復雜,肯定不止這三項,但一定不能少了這最基本的三項。
4. 實行全面設備管理
TPM還有一個問題需要考慮,即兩個不同廠家的設備A、B,功能都一樣,產量也一樣,品質也差不多,A是35萬元,B是30萬元,買哪一臺?有人說那還用問嗎,那就買B。不一定。買回來30萬元,可能后面整個生產過程都要花錢——備品、備件、維修。假設全部算起來,A需要再花10萬元,B需要20萬元,那么A的總價格就是45萬元,B就是50萬元。你說應該買哪個?顯而易見,買設備B。
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噴墨打印機與激光打印機。激光打印機雖然貴,但是后面便宜了,而噴墨打印機的那個墨盒很貴。我們買哪個?看你的打印量,打印很少的買噴墨打印機,打印多的買激光打印機。
所以,設備管理要全面,要對選設備的型號、設計設備、制造設備一直到設備報廢的整個過程進行管理。因此,設備不一定要買最便宜的,而要買最合適的。
中國奶制品相關行業(yè),最賺錢的企業(yè)是哪家?有人會說是蒙?;蛞晾?,其實都不是,而是給這些奶制品企業(yè)提供包裝的利樂。這聽上去有些不可思議,但卻是事實。利樂發(fā)明了利樂枕包裝,剛開始是免費提供機器給奶制品企業(yè)使用,但是當企業(yè)對其產生依賴后,它就開始賺錢了,因為它已經壟斷了這個行業(yè)。
所以,一定要考慮設備整個生命周期中所消耗的總成本,而不只是考慮采購價格。
—6—
減少空間
中國很多企業(yè)喜歡建造大廠房,設備一字擺開,這并不是件好事情。國外有一些企業(yè),包括廣東的一些民營企業(yè),他們的空間利用率都是非常高的,設備很緊湊。這有什么好處呢?
首先,設備越緊湊,搬運距離越小。
其次,場地成本也是成本。例如,你的廠房是20萬平方米,但其實只要10萬平方米就可以擺下現有的設備了,那你就多付一半的租金及廠房的折舊費。
我去了一家北京的日資企業(yè),企業(yè)內所有管理人員都是中國人。他們告訴我一個問題,這家企業(yè)給他們核定的工資比較低。后來我們就在一起探討為什么會這樣。
我就告訴這些管理人員:日本人怎么給我們核定工資呢?他們是根據日本那邊廠房、設備消耗及員工工資來定的。例如,日本那邊廠房10萬平方米就夠了,我們這里用了20萬平方米,多出來的10萬平方米就用掉了一大筆錢。這方面花費的錢多了,員工工資自然就少了。
工作的地方不是越大越好,而是越小越好。當然,小也要有個度,過了那個度也不好。企業(yè)給工人加一點工資就覺得很心疼,但是廠房那么浪費,占那么多地方就不心疼?其實,員工的工資是小浪費,廠房才是大浪費。所以,一定要注意,空間越小越好,這也是降低生產成本的方法。
當然,很多時候,廠房的大小已經固定了,沒辦法了。但是,我們能不能在廠房不變的情況下,提升產能呢?
通常,消除輸送帶生產線、縮短生產線、把分離的工作站并入主體生產線、減少搬運等措施,都會減少生產對空間的需求。
另外,建造U形生產線,也能減少生產對空間的需求。一般設備的擺放都是一字擺開,很壯觀。但是一字擺開很占工作場地,所以現在提倡采用U形生產線,這樣可以減少一半的位置。工作場地是不是成本?是很重要的成本,尤其是在場地租金很高的時候。
即使是自己的場地,采用U形生產線,便可以在同等的場地內多安裝生產線,不是更好?而當你想擴大產能的時候,不要馬上想著去建新的生產廠房,而要看看現有的場地能不能通過用心布置,省出位置擺放更多的生產線。
—7—
縮短生產交期
交期是什么?交期是從企業(yè)支付購進材料及耗材開始,到企業(yè)收到售出貨物的貨款的時間為止的整個過程。因此,交期時間代表了資金的周轉速度。生產管理的職責就是將產品的生產過程盡量縮短,過程越短,成本越低。
交期會受到產品或服務質量的影響。換句話說,我們每一件事情都認認真真,每一個產品傳給下一個工序都是質量合格的,交期就會縮短。
以后,訂單的交期越來越短將成為一個趨勢。應對短交期有一個很好的方法,就是我們前面提到的JIT生產方式。
寫在最后
當然還有很多有效方法來實現制造業(yè)成本控制,每個制造企業(yè)可以根據自已的實際狀況綜合分析,找出適合自己的有效的成本控制方法。
-END-
文章來源:網絡(如侵聯(lián)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