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動智神妙錄
日本東海寺澤庵宗彭撰
1、無明煩惱住地
無明者,晦暗不明,智慧為闇所述。住地者,遲滯之境。
佛法修行可分五十二階位,若於任一階位,心為塵所滯,即稱住地。住,止之意;止,心為塵所取。就兵法而言,於眼劍來之剎那,若心有以劍攻防之意,則心為彼劍所滯,身心失念,即被斬殺,此稱心有所住。
若眼觀劍來,不分別思維,見劍則否,心無所住,亦無欲搶先機(jī)而反擊之意,無有少法,是心所住,入彼劍所及之距,狀若敗勢,逆取彼刃而潰敵手,恰如禪宗所云:「還把槍頭倒刺人?!勾伺c無刀流之旨,有同工之妙。
主客交鋒,此方彼方,己劍彼劍,拍子節(jié)奏,若於是中,心有所住,則行動緩頓,為彼所斬。若臨敵時有自身想,心則有住,故不應(yīng)執(zhí)著自身。
修行初始,心易受身形而緊繃,若心住於劍,則為劍所滯;若心欲搶先機(jī),則為欲搶先機(jī)所滯,以要言之,若心有住,則失其念,佛法稱此遲滯之心為無明住地?zé)馈?/p>
2、諸佛不動智
諸佛不動智,雖云不動,非同草木,心遍十方,無有所住,是名不動。
佛法有不動明王尊者,右手持劍左持繩,利齒暴出目怒視,現(xiàn)憤怒相護(hù)持法,妨佛法者悉降服,自坐盤石妙不動,普遍十方一切剎,憤怒為相智為體,示現(xiàn)一切諸眾生。
一般凡夫於是中作恐佈想,不敢礙佛,離悟近者,則知此為不動智之體現(xiàn)。去一切迷闇,不動智即明,身現(xiàn)明王心不動。故不動明王者,一心不動,無有住處,但住眾生心想。
若心有住,生種種分別,於分別中,心生黏滯,雖形能動,不能自在。
譬如臨敵十人,以一劍應(yīng)之,心無所住,即捨即取,以寡敵眾,無有不足。若心有住,於第一人或能取勝,於餘諸敵,則心形黏滯。
觀千手觀音尊者,雖云千手持千寶,若於一手心有住,則餘九百九十九手,不能妙用妙自在。因心無有所住故,千手能隨順自在,以是具妙智不動,能示一身具千手,隨順自在無有礙。如人於林中,心若住一葉,則不見餘葉,行者悟此道,則了千手尊。
無知凡夫者,於身具千手,終難生信解,而起諸誹謗。今得聞少分,不應(yīng)誹謗亦不執(zhí)著,以法為本真實(shí)觀。
若僅觀外相,而無有心法,猶不應(yīng)輕率,以慢心攻擊。是故千手道,普門普示現(xiàn),法門有種種,果位則不異。
自初學(xué)至不動智者,即回歸本心,兵法亦如是。
行 者初習(xí)劍時,無招無勢,心亦無所住,若見劍來,亦不分別,心無所住,隨機(jī)而應(yīng)。習(xí)劍日久,得種種知見,或持劍之法,或心之置所,於臨敵手時,驚覺不自由。漸學(xué)漸參訪,積聚見地心要,於身形劍法,皆迴向初學(xué)無有知見時,概因地果位本一如故。譬如算數(shù),自一至十,於進(jìn)位時,一十相鄰。復(fù)觀音樂,十二調(diào)*:一壱 越,二斷金,三平調(diào),四勝絕,五下無,六雙調(diào),七鳧鍾,八黃鍾,九蠻,十盤涉,十一神仙,十二上無。
最低壱越,最高上無,初音終音,緊密相鄰,故至高至低,至實(shí)至空,大智若愚,無華巧之飾。以是義故,無明住地,不動妙智,本來一如,無心無念,動靜自在,不為煩惱所縛。
譬如田中稻草人形,其相離持弓箭,本無守護(hù)作物之心,而鳥獸見之逕自逃散。世間眾道究竟,亦復(fù)如是。相雖種種,無住為要,無心無念,如稻草人形。
癡愚無智者,以無智慧故,不能顯鋒;具甚深智者,不露鋒芒;一知半解者,有聰無智,示其小慧,甚為可笑,今出家眾,狀似有道而作佛事,應(yīng)以為恥。
後論理事修行,理者為尊,其究竟則不取萬物,唯捨一心。然若無事之修行,縱得其理,身形不得自在。有事無理之修行,亦復(fù)如是。故理事修行,如車兩輪,不可缺一。
3、間不容髮
間不容髮者,兩掌相擊至有音聲,無一髮可容之隙。掌擊之聲鳴,非經(jīng)思量而後有。於交鋒時,心住彼劍,便顯間隙;若彼劍與自形間,無一髮可容,則彼劍己劍,本無差別。此理與禪宗公案同,佛法以無住為要,呵遲滯之心,稱其為無明煩惱。
4、石火之機(jī)
此意與間不容髮同,非關(guān)快慢,以無住為要。心若有住,則為人所伺;心欲速疾,則為欲速疾之念所滯。江口遊女,有詠歌云:「浮生若夢,為求心止?!勾藢?shí)兵法之要。
若問:「如何是佛?」「佛法心要?」於彼聲將絕未絕之隆,或舉拳,或答之以「一枝梅花」、「庭前柏子樹」。此答非關(guān)善惡,無思量處,貴心無住故。若心無住,則不為六塵所滯,此不動心,若經(jīng)思量,寓於文字,則美言藻飾,亦是煩惱分別。
石 火之機(jī),迅如閃電。譬如有人,呼彼名字,彼不經(jīng)思量,諾應(yīng)之,此非經(jīng)思維之心,即不動智。若聞名字,思維分別,則心為塵所動,是為凡夫。法門雖三萬六千,以明心為要。未明心之人,心隨業(yè)轉(zhuǎn)。世或有緣覺,自明其心,是事甚難。欲以文字,以明其心,是事亦難。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世間學(xué)問,亦論是心,然理事有 礙,不能一如。參佛悟道者,恰如兔角,行未深故。不經(jīng)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
5、心之置所
心若置彼身,則為彼身所?。蝗糁帽藙Γ瑒t為彼劍所??;若置我劍,則為我劍所取,若置戒備,則戒備所取。
或 曰:「心若置餘所,則為餘所取,故心置丹田,以應(yīng)敵之機(jī)。」以此為極意,然於佛法,此非究竟。心置丹田,為次第法,同孟子所云「求放心」之階。若心置丹田而棄絕餘事,則心為棄絕餘事所取,不能自在?;騿枺骸溉粜闹玫ぬ?,不能得自在,心應(yīng)置何處?」答曰:「心不應(yīng)有住,若心住於此,則心失於彼。若心無有住, 捨分別思,身心皆脫落,則全體在用,能遍於十方?!构薀o有一處,是心所住,此為修行之要。
6、本心妄心
本心者,無住之心,全體在用。妄心者,有住之心。本心若有所住,即是妄心。若失本心,不能全用,故不失本心,是事為大。本心如水,妄心如冰,水洗萬物,冰則不能。冰水非異,若冰溶解,則具妙用。心若有住,如水結(jié)冰,不能自在,去有住心,即為自由。
7、有心無心
有 心者,心有所住,此為妄心。無心者,雖云不動,非同草木,無有所住,不為塵所動,不即一事,不離一事,全體在用。心若有住,則不自由。譬如車輪。若為固定,則不能轉(zhuǎn),心亦如是。心住一處,則見不遍餘色,聞不及餘聲,心有一物故。若心無住,則能隨應(yīng),然若有除事之想,則心尚存一物。故不思維,塵自離心,是 為無心。行者修習(xí)漸久,火侯漸深,自得箇中三昧。若心汲汲,反不能至。
8、水上葫蘆
若捺水上葫蘆,一碰即轉(zhuǎn),無有所滯故。行者之心,應(yīng)如捺水上葫蘆,片刻不留。
9、應(yīng)無所住而生其心
行一事時,若心有事相,即為斯事所滯。故應(yīng)無所住而生其心。於種種道藝,若心無住而行之,則堪稱達(dá)人。因心有執(zhí),而有輪迴,生死相伴。譬如賞花,心生讚嘆之時,應(yīng)無所住。故古歌云:「花不迷人人自迷?!?/p>
敬 者,主一無適。持劍揮劍,心住一所,不及旁務(wù)。儒家事君,以敬為重,然於佛法,則非究竟,為次第法。主一無適,不及旁務(wù),戒慎恐懼,若以此境為常,日久反不自由。譬如為繩所縛之貓,捕雀不得自在。若捕不捕,善調(diào)練之而去諸縛,則趨應(yīng)無所住而生其心之趣。行者之心,亦復(fù)如是。善以調(diào)練,去心散亂,能收能放, 心無所住,自由無礙,方為究竟。以劍而言,心不住彼,不住己,人空、我空、劍空,亦不住空。
昔 鐮倉無學(xué)禪師於中國時,為元兵所捕,於斬首之際,作「電光影裡斬春風(fēng)」偈。無心之境,則電光迅雷之瞬,心無一念,人空我空一切空。心無所住,能斬初春之風(fēng)。於斬春風(fēng)時,亦無劍、手之想。如是忘卻心事,方堪稱高人。譬如綵女妙舞蹈,扇羽蝶形步蓮花,若彼心欲妙扇、步,則心有住有罣礙,如是有心之作為,不堪 極意為下乘。
10、 求放心
孟 子云:「求其放心而已?!挂鉃榍笊y放逸之心回自身。譬如雞犬逃散而尋回舍。心為身主,故莫放逸。然邵康節(jié)云:「心要放?!挂鉃樾娜粲锌`,則不自由。心若放逸,則攝心回身,如蓮花出於淤泥,此為初學(xué)之階。其上者,如水精於淤泥中,不以為意,不為泥染,來去隨意。故孟子之求放心至究竟時,則為邵康節(jié)之心要 放。中峰和尚亦云:「具放心」、「具不退轉(zhuǎn)」,即精進(jìn)而行,無疲憊想。身心性命,若不趨於上乘,則終於下乘
11、 急水上打毯子,念念不留
置毯於激流之上,潮來浪去,毯不滯一處,心之作用,亦復(fù)如是。
12、 前後際斷
前心不捨,今心殘留,則心有住,捨前心今心之隙,無有一處心停留,是為前後際斷。
13、 水焦上,火灑雲(yún)
都云:「唯願武藏野,今莫火燎原。以此蔽天草,護(hù)隱夫與我?!?/p>
誰解:「明日朝陽東方起,便是紫花淍零時。」
世間無常,生死如電,行者自重。
《太阿記》 澤庵宗彭撰
?
蓋兵法者,不爭勝負(fù),不拘強(qiáng)弱,不出一步,不退一步。
?
敵不見我,我不見敵,撤天地未分陰陽不到處直須得功。
?
通達(dá)人者,不用刀殺人,用刀活人,要?dú)⒓礆ⅲ罴椿?,殺殺三昧,活活三昧也?/p>
不見是非而能見是非。不作分別,而能作分別。
踏水如地,踏地如水。若得此自由,盡大地不奈他,悉絕同侶。
?
遇得這個么,行住坐臥,語里默里,茶里飯里,功夫不息,急著眼窮去窮來,直須見。
?
月積年久而如,自然暗里得燈相似。得無師智發(fā)妙作用。
正與么時,只不出尋常之中,而超乎尋常之外,名之曰太阿。
?
此太阿利劍人人具足,個個圓成,明之者,天魔怕之,昧之者,外道欺之。
或上手與上手,鋒芒相交,不決勝負(fù)者,釋尊拈花,迦葉微笑。
如又舉一明三,目機(jī)銖兩,是尋常之靈利也。
若夫事了畢人,于一未舉三未明以前,早截三段,況顏顏相對乎。
如是人終不露鋒芒,其疾也,電光無通;其短也,急嵐無及。
無這般手段,終拈卻著擬卻著,更傷鋒犯手,不足為好手,莫以情勢卜度,無言語所可傳,無法度樣可習(xí)。教外別傳是也。
?
大用現(xiàn)前不存規(guī)則,順行逆行,天下無測,是什么道理。
古人云:家無白澤圖,無如是妖怪。
若人練得至這個道理,一劍平天下,學(xué)之者莫輕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