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棒注意點和技巧

本篇均為個人經(jīng)驗總結(jié)和從各個喜歡的鼓手身上總結(jié)的,不是專業(yè)教學也不是硬要求,純屬建議,歡迎交流,拒絕抬杠。


我一開始學鼓的時候,最喜歡的鼓手是Cobus,那時候看的畫質(zhì)不行音質(zhì)也不行,不過當時也沒有在意這些,只是覺得他打鼓很放松很自由,于是后來鼓的擺放和臺風也慢慢的學習他。Cobus用的一般是5B鼓棒,握法比較特別,是尾端握法,就是發(fā)力點在鼓棒尾端,之后我用5B鼓棒的時候也是用這樣的握法,所以先說這種握法的運棒技巧吧。嘿嘿
尾端握法其實簡單點形容,就是吧鼓棒變成加強的前傾鼓棒,由于發(fā)力點在尾部,所以只需要一點力量就能讓鼓棒下落的很快很重,但相對的代價就是需要更多的手部力量來控制回彈,但其中也是有技巧的。經(jīng)??梢钥吹紺obus的單手雙跳過鼓,我自己嘗試很多遍之后發(fā)現(xiàn)其實和平常的雙跳有所區(qū)別,平常我練習雙跳的時候更多的是手腕來帶動鼓棒進行兩次揮擊,而尾端握棒的時候進行的雙跳,更像是加強的鬼音的打法。鬼音是通過控制鼓棒回彈時發(fā)力下壓而形成的弱音,而在尾端握法的時候,因為發(fā)力點很靠后,所以鼓棒向下需要的力很少。當鼓棒回彈時,只需要加上較小的一個力,熟練了也可以不需要手腕去發(fā)力,就可以形成和第一次的響度差不多相同的音。嘛,其實和我們正常過鼓聽起來沒啥區(qū)別,但是也是一個技巧,現(xiàn)場的時候會很帥。以此類推,運用好尾端前傾這個優(yōu)點可以很輕松的打出有力的鼓聲,但是這種握法不推薦基本功沒練好手腕沒有練好力量的鼓手使用,會對手腕和小臂有很大負擔的。我之前手腕就傷了一回,很難受的。
言歸正傳,正統(tǒng)握棒還是主要分為兩種,虎鉗式和對稱式。其實關(guān)于這個我更想用另一種形式來說,就是Jojo Mayer所提到的兩種腕法,一種是德腕,另一種是法腕。其中德腕也分為標準德腕和非標準德腕。
今天先說說德腕,明天再寫法腕,因為我現(xiàn)在就再往法腕學習和靠攏,感覺法腕對我個人提升還是挺大的。
標準德腕如下


食指和大拇指輕輕夾住鼓棒差不多1/3處,然后剩下的手指輕輕包裹,打擊練習的時候手背向上,手心向下,兩上臂以自然放松的姿態(tài)下垂,小臂自然抬起,兩手握棒成微微的八字。就是我們國內(nèi)教材里的對稱握法? 這種標準德腕發(fā)力方式一般是通過手腕或手腕聯(lián)動小臂的上下晃動來控制力度,發(fā)力點就是食指和大拇指所夾住的點,剩下的手指可以控制鼓棒的回彈方式和時間。這樣的標準德腕打擊力度自然并且運棒靈活,可以很輕松的移動。
非標準德腕如下

其實就是食指和大拇指夾緊并且剩下的手指也稍用力握住棒身,打擊方式和上面的稍有不同。因為剩下的三根手指稍用力包裹住了鼓棒,所以鼓棒自身沒有空間進行回彈和跳躍了,所以非標準德腕最主要的依靠手腕力量和手臂力量來增加運棒的靈活性,不過這樣的腕法可以打出很有力很結(jié)實的音。不過要注意,因為沒有空間給鼓棒回彈,所以打擊的時候沒有余量來止音和控棒,所以每次打擊后需要將鼓棒快速提起,避免形成不完整的鼓聲和避免手腕收到強震。

最后想給各位新進鼓手一些建議,練好基本功,走哪兒都不怕。不要覺得打啞鼓練節(jié)奏型很枯燥,這些對你的幫助遠不止打好眼前的樂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