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國的九州是指哪九個州?
“九州”作為地理概念最早出現(xiàn)在《尚書》、《周禮》等封建社會政治著作中。九州通常以地理位置劃分,如周代的九州劃分:冀州、兗州、青州、徐州、荊州、揚州、雍州、司州、豫州。南北朝時期,劉宋南朝劃分了:冀州、兗州、徐州、云州、青州、荊州、江州、交州、益州(或沖州)等九州。也有部分文獻(xiàn)中所謂九州地域范圍可能會有細(xì)微差別。
以下是一些比較常見的九州劃分及其主要含義:
1.華夏九州:這一劃分來源于《尚書》中記載,是最早的九州劃分之一。華夏九州指的是在中國大陸占主導(dǎo)地位的主要地區(qū),也稱“中國九州”,包括中原地區(qū)的冀州、兗州、徐州、荊州、揚州、雍州、梁州、益州和交州。
2.南八州加一路:在唐代時期的九州劃分中,南八州即是指南方八州,包括荊州(今湖北、湖南)、江州(今江西、福建一帶)、閩州、南陽、潭州、桂州、交州、廣州。而“一路”指的是四川地區(qū)通往西藏的崇山峻嶺,這一地帶故而被稱作“路”。
3.明代九州:明代時期,九州的劃分是根據(jù)行政區(qū)域為基礎(chǔ),所以與古代九州劃分有所不同。明朝時的九州劃分是:北京、山東、福建、云南、四川、陜西、甘肅、江蘇、廣東。
4.南北朝劉宋九州:劉宋南朝時期,封建統(tǒng)治者劃分了華夏九州后,又按照地緣關(guān)系對其進一步修訂和界定,劃分出了:冀州、兗州、徐州、云州、青州、荊州、江州、交州、益州(或沖州)等九州。
總之,盡管古人對于九州的敘述可能存在一定的差異,但無論是史籍還是詩詞歌賦,九州作為一個典型的地域概念長期存在于中華文化中。在這些概念的基礎(chǔ)上,逐漸形成了種種風(fēng)俗、習(xí)慣和文化傳承,這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標(biāo)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