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以降從山西流出的文物
晚清以降從山西流出的文物
選自《文史精華》 2008年09期散木
"文物大省”的山西
曾經(jīng)在中央電視臺熱播的電視劇《喬家大院》,又把人們帶回到曾經(jīng)輝煌一時的“晉商”稱雄的時代。隨之,有關山西的一切也再次成為人們議論的話題,其中,許多觀眾對人們早已熟悉的“喬家大院”——從《大紅燈籠高高掛》到《喬家大院》,所謂山西獨特的“大院文化”又被人們所熱議,并旁及到“晉商”人家收藏的古玩等。如此,這就是一個說來話長的話題了。
眾所周知,黃土高原表里山河的山西其歷史文化一向脈絡清晰,框架完整,即它的歷史可以從舊石器時代發(fā)端而歷經(jīng)堯、舜、禹以及夏、商、周數(shù)千年的演進,直到晉國和三晉時期形成有別于其他地域文化的顯著特征;到了秦漢以后,山西的歷史文化更加多姿多彩,燦爛輝煌,而山西歷史文化的完整性以及藝術性也對中華民族的形成發(fā)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并對華夏5000年的文明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同時,山西也是地方文化特色最濃厚的地區(qū)之一,某種程度上說,它可以說是華夏文明的一個“主題公園”。三晉大地物華天寶,人杰地靈,就以文物為例,山西一向被稱為是“文物大省”,宋、金以前的地上文物,山西占到全國的70%左右,而遍布于山西全境的地上和地下的文物古跡則有如鑲嵌于歷史長卷中的顆顆明珠,流光溢彩,熠熠生輝。
從最具代表性的說起吧:西侯度遺址,那是中國最早的古人類文化遺址之一;陶寺遺址,是中國最早的文明誕生地之一;晉侯墓地玉器,是迄今發(fā)現(xiàn)西周時代等級最高的玉器;晉侯墓弛,則是1992 J993年連續(xù)兩年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xiàn)之一的古文化遺址,也是夏商周斷代工程最有力的科學證據(jù)之一;在聞喜縣出土的“刖人守囿挽車”,那是西周最有代表性的青銅作品之一;在太原發(fā)現(xiàn)的婁睿墓壁畫,是北齊繪畫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春秋時期最大的鼎是山西出土的“饅鼎”,它出土于太原南郊金勝村的晉國趙卿墓,也即迄今所見春秋時期等級最高、規(guī)模最大、隨葬品最豐富、資料最完整的晉國高級貴族墓葬;被評為1999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xiàn)之一的太原隋代虞弘墓,更是歷史上東西方文化交流最珍貴的資料,它是中國第一座經(jīng)過科學發(fā)掘、有準確紀年,并有著完整豐富中亞圖像資料的墓葬,在發(fā)掘出的漢白玉石槨上,其雕刻圖案中的人物服飾、器皿、樂器、舞蹈內容以及花草樹木均取材于波斯和中亞諸國,有些畫面還有明顯的襖教內容,因此它是中國目前發(fā)現(xiàn)的反映中亞古國和東西文化交流最集中、最豐富、最珍貴的實物資料;黃河蒲津渡遺址,是盛唐時期最大的橋梁工程;五臺山佛光寺東大殿,則是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殿堂型建筑實例;大同華嚴寺薄伽教藏殿,是中國僅存的遼代建筑模型;應縣木塔,是現(xiàn)存最古老最高大的木塔;芮城永樂宮壁畫,是中國元代最杰出的壁畫作品之一;大同九龍壁,是中國現(xiàn)存最早最大的琉璃照壁;牛遙古城,是中國最具古城風貌的世界級歷史文化名城;洪洞廣勝寺飛虹塔,是中國現(xiàn)存最完整的琉璃古塔;解州關帝廟,是中國最大的武廟;等等。
然而,一旦時運遷變,古物的命運也和民族、國家的命運一樣,“文物大省”的山西其文物的興衰也有一段錐心泣血的歷史。比如電視劇《喬家大院》勢必要演義到“晉商”的衰敗,所謂物隨人運,正如謝興堯先生在《堪隱齋隨筆》中寫到“書林逸話”,就由不得要說到舊時代“喪亂之余,各地方之世家巨族,昔日收藏,大皆流出”,如“魯之濰縣,晉之汾陽,豫之開封,凡所號文物之邦,一邑之地,即有北京'岀外'書賈數(shù)十人之多”。他還提及當時收書人“到太原必至汾縣”云云。這就是那段悲慘歷史的開始了。
“聚珍齋"李老板的"耗子經(jīng)"
且不說《金瓶梅詞話》萬歷刻本、《永樂大典》殘葉、《西游補》、《紅樓夢》
甲辰本等等珍貴書籍的流出,“晉商”衰敗之后,山西古玩大量流出,遙自清末民初開始,北京琉璃廠結隊而來的文物商販年年必赴“晉商”子弟人家聚居的晉中一帶,此后也仿佛是定例,且鮮有空手而歸的。其原因就是:“晉商”衰頹矣!“票號子弟”(與“八旗子弟”同時代之產(chǎn)物)沉淪矣!這就給文物商販一夜暴富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機遇,也留下一些至今京城文玩圈內不絕的談屑話題。
比如,有家琉璃廠“聚珍齋”的李老板經(jīng)營珠寶、鉆石、翡翠,這些玩意兒,“晉商”發(fā)達時不算稀罕,幾家“大院”珠光寶氣滿屋子都是,說起來嚇人一跳:竟為防人盜竊,索性將上千斤的金銀熔成球團,名為“無奈何”一拿不走、切不開,于是便成了“大院”的鎮(zhèn)物——財富的象征。后來這也成了外界對山西人“守財奴”的一個印象,所謂“老西”的調侃,意思就是他手里擁有大量的“資本”,卻不去轉化為“再生產(chǎn)”的資本,當然,所謂“資本主義”,也就無從開拓了。
曾經(jīng)到過山西考察過地質的德國人李?;舴曳Q山西人為“中國的猶太人”,而“猶太人”一詞在茜方的種種解讀中,就有“貪婪”的代名詞之謂,如莎翁的名劇《威尼斯商人》等。魯迅著意于“改造國民性”時,也從人們口中知悉一些“老西”的談聞,說給別人聽,就有一個“沒奈何”的故事,那是他說給日本友人、上?!皟壬綍辍钡睦习鍍壬酵暝炻牭?。
卻說后來“晉商”沒落,李老板就常年駐守太原、太谷,居年有常,他慢慢摸出了一個門道,又“發(fā)明”了專門針對“晉商”故家的生意經(jīng)一所謂“耗子經(jīng)”。
這“耗子經(jīng)"起自李老板對“大院”人家的刻意觀察:海通之后,“阿芙蓉”(鴉片)也由廣東經(jīng)河南逾太行而來,“晉商子弟”被其“征服”,未幾“大院”里外皆香煙裊裊,久之雪上加霜,吸食毒品那可是無底洞呵——慢慢就經(jīng)不住擺譜了。李老板深諳“大院”人家的起居和脾性,必待其窘迫不過,方與之交易。
他是如何知曉的呢?原來李老板胸有成竹,每人“晉商”人家,必先上下打量,耳聽目觀:這“觀”,老財面上有無菜色;“聽”,屋棚上有無耗子聲。如果是面有蒿萊之色,這就是說:那人家快撐不住了,這好說;那么,耗子聲卻是從何說起的呢?原來山西人家居家隔年要重糊頂棚一次,若換得勤,藏身棚上的耗子就少,家境敗了,又貪上“白面”,棚也不換了,耗子就多得成災,一來二去,下面的人手持“太谷燈”吸得呼嚕嚕響,上面的耗子也從頂棚紙隙間的“二手煙”中消魂奪魄地享用一番,煙飽氣足,每每異常興奮,疾走歡跳。若是這個場景,李老板就明白了:這還不到談生意的火候,因為山西老財尚有余財和定力支撐其享受“口?!薄1卮靡粋€涕泗橫流、無精打釆的主顧,又伴以一個悄無耗子聲息的敗棚——這就等于說:連耗子也經(jīng)不住斷煙之苦,或喬遷有煙人家去也,或竟薦倒在敗棚一隅微喘矣。
到了這時,李老板明白:這時候談生意最好不過,你盡管砍價,老財沒有不從的。憑了“耗子經(jīng)”,京城的“聚珍齋”火了。后來琉璃廠的同人歆羨不已,百般打聽那秘訣,有一次李老板得意漏了嘴,從此“耗子經(jīng)”成為廠甸古玩店的“經(jīng)驗之談”。后來到了1931年,“文友堂”從晉中的介休(一說平遙洪堡村)購得了一部萬歷本(詞話本)的《金瓶梅》,花費卻僅僅是10元錢!到了北京,你猜怎么著?2000銀元賣給了北圖(現(xiàn)藏于臺灣)。后來北平學人以"古佚小說刊行社”的名義影印此書,合印120部,每部就是30元呢,當時魯迅研究中國小說史,為此還定購了一部。
“聚珍齋”的李老板,叫李仲五。
文物奸商大肆倒賣文物
也是在京城的琉璃廠,有一位有名的文物奸商叫岳文軒,解放后被鎮(zhèn)壓了。
岳文軒舊時在山西賤買了不少青銅器、法花(即帶釉陶器),這些東西有不少現(xiàn)在在法國巴黎的古玩店中仍然可見,然而最讓人痛心的,是他居然把云岡石窟的佛頭也敲下來賣給外國人了。
七七事變前,岳文軒把一尊仿制的北魏石佛頭像賣給一個美國石油大亨,定價3萬美元,待交貨后那位大亨在生日“拍脫”上擺譜,向來客展示、炫耀“中國大同的釋
迦頭‘:,眾人自是且愕且嘆。忽然,一位記者看那石佛頭像眼*,就湊到大亨身邊,耳語說:“怕是贋品吧?我在大同見過原物,它在那里矗立著呢。”大亨一驚,急囑下人向岳文軒退貨。
岳文軒不甘心,奸商的本性發(fā)作,他頓生一惡計:不惜把原物毀掉,讓大亨査無確證。于是,他以3萬美金的十分之一用作賄金,買通鎮(zhèn)守云岡附近的軍人(據(jù)說是曾盜挖慈禧太后陵寢的孫殿英部),一聲炮響,炸碎了石佛頭像,然后拍電報給大亨,稱是那個記者瞎了狗眼,是惡意中傷,如若不信可遣人來驗查,若有原物在,則當下退貨,且甘領處罰;若否之,則請加付名譽損失費云云。
后來大亨果然遣人來取照,以為確鑿不誤,遂視贋物為原物,且高懸堂上,用以張揚其之富有。奸商之心狠手辣,可見一斑。
這還有龍門那塊“帝后禮佛圖"外流的一案,它也是.岳某勾結軍人砸下,據(jù)為奇貨,再廣為復制,以“真品”售人牟利的。
當時還有一家琉璃廠的“同益恒”古玩店,也在山西釆買古玩,轉售于洋人。一次,它詭稱購得北魏佛人金造像,而求購的洋人也是“外行”,受了欺騙,以為那就是秦始皇“十二金人”之一,于是巨款購入,簡直是個“大傻帽”。此后“同益恒”老板嘗到甜頭,不能自已,又化裝成“道士”跑到武周山,以“正一教”道長的身份唬退當?shù)亍暗烙^”的看護道士,大肆盜取窟內頭像,手段不讓岳文軒稍許。
當時琉璃廠還有一個叫夏錫忠的古玩商,相傳專門就是鑒定、經(jīng)營云岡被盜石佛頭像的。
流出的山西文物藏家不乏大人物
據(jù)說周代古物,山西地下頗為豐富,如現(xiàn)在富麗堂皇的上海博物館,其壓庫之寶就多系此物,而載之于文獻,如容庚先生的《商周彝器考》、李泰薬先生的《癡庵藏金》,以及近代山西實業(yè)家梁上椿撰寫的《巖窟吉金錄》,書中都有收錄。
卻說山西古玩的收藏分布,晉北多地下文物而出土被盜賣,晉中則多地上古玩而被“大院”人家藏之,后來各地古玩商出入山西,每有收獲,也多有有關的談資。
如清人雅好文玩,莫過于端方其人。端方就是古玩大家的所謂“午橋”先生,他有收藏古玩的名齋,且官職是曾執(zhí)掌陜、鄂、蘇、湖廣、兩江、直隸等的大員,有的是收藏的資本。后來他在鐵路督辦大臣的任上人川彈壓保路運動,不料被義軍誅殺。保路運動,就是辛亥革命的導火線,而端方之死,如蓋棺論定,可以從長計議,即人是復雜的,端方曾率隊考察西方政治,歸來力主“行憲”,成為清廷中的“新潮”人物,再以尊崇學術(學者劉師培就曾在其幕府內充當師爺)、文物收藏而論,他也是一位大家,比如他曾翻拍過太原白行簡的一篇妙文《大樂賦》,也買過晉中的若干文物,其一是所謂“昌化十二石”。
原來,印石最名貴的,堪稱田黃(福州壽山所出)、雞血(浙江昌化所出),它們的價值數(shù)倍于黃金。昌化石,最有名的叫“十二石”,它可曾了得,《說印》云其:“中華文物之菁英:天壤之尤物也,原為晉人某富室所藏,石作四副,以大小分甲乙丙丁四級,每副皆兩方章、一引首章”?!笆?,合十二石,重82兩,端方死后,此物不知去向。
又有《王羲之臨諸葛亮遠涉帖》,亦是從晉中流出的,此帖有翁方綱據(jù)《宣和書譜》題簽:“僅見于元人'破臨安所得宋故宮書畫目”;又有跋云:“晉唐人學古書者,意趣瀟灑,如芙蓉沿岸,自有一種清味,令人愛之重之不容置?!比黄湔娣瘢咳绾瘟鱾鞯?,皆不知矣?!皶ァ蓖豸酥?相傳其“一字千金”,此帖據(jù)傳有27字,當?shù)煤蝺r?
當然了,古玩作為財富的象征、投資的渠道,自古就多有造假者。琉璃廠曾有一高手,竟將仿造的“康熙官窯”瓷器故意放在一晉西北破落人家中,隨后放出口風,誘使同行的商人嗅蹤而來,果然就有入殽者,結果看走眼,以上等官窯價購去,到京后想轉手高價售于人,被人說破(有標記),又被人嗤笑,最后羞愧難當,竟活活氣死。商家競爭,岀此毒計,亦非昔日所鮮見矣。
以上談屑,不過是“文物大省”山西文物從前遭遇的一抹掠影而已。如今說起古代東方藝術的“博物館”,山西正在以新的面貌展示于世人(如今現(xiàn)存的山西古建筑多達18118處,而包括“喬家大院"的一批山西民居也已成為中國北方民居的典型代表,至于文物收藏,山西也已有了現(xiàn)代化的博物館),所謂今非昔比,令人為之無限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