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wǎng) 會員登陸 & 注冊

唐詩中的山西景觀

2021-08-27 16:08 作者:考古快遞  | 我要投稿

唐詩中的山西景觀

選自《山西文史資料》 1999年05期谷威

唐詩,是我國文化寶庫中一叢瑰麗的奇葩,是中國古老文化的結(jié)晶,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是對世界文化的貢獻。

唐從公元618年唐高祖李淵創(chuàng)業(yè)開國到907年唐昭宣帝覆滅,長達近290年的統(tǒng)治,可稱是中國歷史上的極盛時期。貞觀之治更是唐朝歷史最為光彩的一筆。唐朝不僅是版圖的擴大、生產(chǎn)的發(fā)展、人民生活的提高,更有文化的繁榮,創(chuàng)造了五言、七言古今體詩的高峰。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唐朝流傳下來的詩歌有幾萬首ol958年12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剪貼縮印的清康熙年間修纂的12函、每函10冊的《全唐詩》,分上下兩冊16開本,共2210個頁碼.包括了唐詩900余卷、2200余位詩人的48900余首詩作。

在這浩翰的唐詩海洋中,我徜徉了兩個多月,只翻閱了其中的一部分,就在這有限的一部分中,我看到了唐代詩人對山西景觀的精彩描繪,也證明了山西的奇秀風(fēng)光,確為千古傳誦。

在這篇文章中,我只選擇了近20位詩人的20幾首作品,這在唐詩中,甚至在描繪山西的唐詩中,只能算上是鳳毛麟角,也可能是掛一漏萬。但就是這也使我興奮不已,於是信筆抄錄,并盡我所知作了一些必要的介紹和解釋。如果我的努力能對一些讀者進一步了解山西、熟知山西風(fēng)光有所幫助的話,我將感到無比欣慰。

太原早秋李白

歲落眾芳歇,時當(dāng)大火流。霜威出塞早,云色度河秋。夢繞邊城月,心飛故國樓。思?xì)w若汾水,無日不悠悠。

李白這首《太原早秋》中所指的太原,不是現(xiàn)時的太原城?,F(xiàn)在的太原城是宋太平興國七年(公元982年)新建的,明洪武九年(1376年)在宋城的基礎(chǔ)上擴建成太原明城,后又在明城的基礎(chǔ)上多次擴建成現(xiàn)有規(guī)模。李白生于公元701年,卒于762年,現(xiàn)在的太原城是李白死后200年才興建,所以李白詩中的太原是唐太原城。

唐太原城在今太原南郊晉源鎮(zhèn)古城營一帶。古太原城最早建于春秋末期,當(dāng)時'趙簡子家臣董安于以草木圍墻,煉銅做柱,筑成了周4里、高4丈的城池。晉陽曾為趙國初期都城,秦置太原郡,漢為太原國之治地,魏晉時并州(太原)刺史劉琨把太原城擴建為周27里的大城,北魏權(quán)臣高歡,在太原建大丞相府、晉陽宮。隋唐兩朝對太原進行了大擴建。隋末,李淵、李世民父子起兵太原,西取長安,建唐朝,把古太原晉陽定為北都、北京,又在汾水之東建立新城——東城,同時橫跨汾河建立中城,古西城、新東城、中城連堞,建成了周長42里的太原城,成為當(dāng)時國內(nèi)第三座大城,這才是李白出游的太原唐城。

唐城太原在宋初被趙氏兄弟火燒、水灌而毀。

唐太原城橫跨“無日不悠悠”的汾水,使詩人李白的思緒也“無日不悠悠”了起來。面對“歲落眾芳歇”、“霜威”、“云色",使詩人夢中回到“邊城”,心飛到了“故國”,詩情畫意,一派秋色,使太原的早秋增加了幾分醉意,景色增添了幾分朦朧。太原的秋天,是多么美、多么富有詩意。

唐太原城毀了,但舊址古城營附近,卻留下了許多殘存的古建筑,還流傳著許多動人故事,仍然是觀看歷史滄桑,感嘆思古之所在。在古城址上,我們可看到為加固董安于所建太原城的尹鐸,后人為其修建的尹公祠;還可看到為祀高歡之妻被稱為九龍圣母的婁太后所建的九龍廟;還可看到為紀(jì)念五代時后漢高祖劉知遠(yuǎn)的劉王祠等等與唐太原古城相關(guān)的建筑。

豫讓橋胡曾

豫讓酬恩歲已深,高名不朽到如今。

年年橋上行人過,誰有當(dāng)時國士心。

豫讓橋在太原晉祠附近的赤橋村,距現(xiàn)太原城20多公里。過去從太原到晉祠,就要經(jīng)過西鎮(zhèn)、赤橋。詩中所指豫讓,實際是個人名,是春秋末期晉臣智瑤的家臣。當(dāng)時,智瑤為奪取趙家釆地,決晉水以灌晉陽,但事敗被殺。其家臣豫讓替主報仇,謀刺趙襄子也未成,于是又漆身毀容吞炭變啞,趁趙游晉祠之際,懷藏利刃埋伏在道路必經(jīng)的一座砂石橋下。趙襄子人馬一行走到橋上時,坐騎受驚,豫讓被發(fā)覺捉拿。豫讓面對死亡,毫無懼色,并用嘶啞的嗓子請求趙:“忠臣不憂身之死,明主不掩人之善,愿請君之衣而擊之,則雖死無怨矣!”趙見其對主人忠誠大義,便脫下錦袍,讓豫讓刺袍。豫讓連刺三劍,后自刎而死。后人念豫讓赤膽忠義,便把他藏身的橋命名為赤橋,也稱豫讓橋,橋所在之村改名赤橋村到今。并在橋旁修有祠宇,塑有智瑤和豫讓坐像,立有碑記。

當(dāng)時,赤橋為砂石砌橋,橋上有勾欄圍護,橋下清水常流。解放初期,橋雖已不存,但還有碑記尚存?,F(xiàn)今距春秋已有兩千余年,豫讓的故事還在流傳,但橋、碑、祠已看不到了!

憶舊游寄譙郡元參軍李白

憶昔洛陽董糟丘,為余天津橋南造酒樓。

黃金白璧買歌笑,一醉累月輕王侯。海內(nèi)賢豪青云客,就中與君心英逆?;厣睫D(zhuǎn)海不作難,傾情倒意無所惜。我向淮南攀桂枝,君留洛北愁夢思。不忍別,還相隨。

相隨迢迢訪仙城,三十六曲水回蕭。一溪初入千花明,萬壑度盡松風(fēng)聲。銀鞍金絡(luò)到平地,漢東太守來相迎。紫陽之真人,邀我吹玉笙。

餐霞樓上動仙樂,嘈然宛似鸞鳳鳴。袖長管催欲輕舉,漢東太守醉起舞。手持錦袍覆我身,我醉橫眠枕其股。當(dāng)筵意氣凌九霄,星離雨散不終朝,分飛楚關(guān)山水遙。

余既還山尋舊巢,君亦歸家渡渭橋。君家嚴(yán)君勇號虎,作尹并州遏戎虜。五月相呼渡太行,摧輪不道羊腸苦。行來北京歲月深,感君貴義輕黃金。瓊杯綺食青玉案,使我酔飽無歸心。時時出向城西曲,晉祠之水如碧玉。浮舟弄水蕭鼓鳴,微波龍蟒莎草綠。興來攜妓恣經(jīng)過,其若楊花似雪何!紅妝欲醉宜斜日,百尺清潭寫翠娥。翠娥嬋娟初月輝,美人更唱舞羅衣。清風(fēng)吹歌入空去,歌曲自繞行云飛。此時行樂難再遇,西游因獻《長楊賦》。北闕青云不可期,東山白首還歸去。渭橋南頭一遇君,鄭臺之北又離群。

問余別恨今多少,落花春暮爭紛紛。言亦不可盡,情亦不可及。

呼兒長跪緘此辭,寄君千里遙相憶。

李白這首長達65行的“憶舊游”,在其中第三段提到了他與元“行來北京歲月深”,這里的北京,就是當(dāng)時的太原。兩人“時時出向城西曲”,出向城西,指晉祠名勝。晉祠在古太原晉陽城之西,距城池很近。接著對晉祠的風(fēng)光古跡作了淋漓盡致的描繪,特別提到了“晉祠之水如碧玉”,“微池龍鱗莎草綠”,多美的風(fēng)光水色;“浮舟異水蕭鼓鳴”,多么的歡樂高興。

如碧玉的是晉祠水,是晉祠風(fēng)景名勝的精華所在。晉祠,是西周晉國開國諸侯唐叔虞的祀堂,據(jù)《魏書.地理志》記載,晉陽(太原)“西南有懸甕山,一名龍山,晉水所出,有晉王祠?!睍x祠最富有價值、最為壯美的是古環(huán)廊建筑圣母殿,殿中供奉唐叔虞之母周武王之妻邑姜。依圣母殿南有一樓為水母樓。這水母樓中的柳氏銅像,就是根據(jù)晉祠如碧玉的清泉之水的傳說故事“柳氏坐甕、飲馬抽鞭”塑造而成。

相傳,在晉祠北不遠(yuǎn)有個村子叫金勝村。金勝村有一柳姓人家,家中一女嫁于古唐村(今晉祠)為媳。婆母專橫無禮,百般虐待,每天除干家務(wù)事外,還需到很遠(yuǎn)的地方去挑水。柳氏桃回來的水,婆母只把前桶水倒入甕中食用,后桶中的水倒掉不用。這樣本該一擔(dān)水就夠全家使用卻必須挑兩擔(dān)回來。因此挑水成了柳氏最苦最累的營生。但再苦再累每天都必須挑幾擔(dān)回來。婆母看著柳氏被挑水折磨的面黃肌瘦,心里感到無比的滿足。

一天,柳氏正吃力地挑著一擔(dān)水往家走,忽然有一位老人手里牽著一匹馬攔住去路,施禮后央求柳氏說,他趕路跑得人困馬乏,能不能用水飲飲他的馬。柳氏很同情老人,就讓出水來飲馬,老人卻提出,他的馬只喝前桶中的水。柳氏也答應(yīng)了老人的要求。

第二天,柳氏又在挑水回家的路上碰到老人和他的馬,老人還是央求用前桶水飲他的馬。柳氏雖然因昨天老人飲馬用了水,誤了家中的話計,受了婆婆的打罵,但今天還是很痛快地讓出前桶水請老人飲馬。

第三天,柳氏在挑水回家的路上,又遇到了老人和他的馬,老人還是央求用前桶水飲馬。柳氏仍然很樂意地讓出前桶水請老人飲了馬。正當(dāng)她挑起空桶,要返回山里挑水時,老人卻對她說,為了感謝她三天毫無怨言的讓水飲馬,他把馬鞭贈送給她。并告訴她,從今以后不用再挑水了,只要把馬鞭放在甕中,用水時向上提提馬鞭,甕中便會來了清水。柳氏謝過老人,回家把馬鞭放進甕中一試,果然清水流了滿甕。

婆母見柳氏不用再挑水,心中好大不快。有一天柳氏回娘家不在,婆母便下毒手,把馬鞭從甕中抽出,準(zhǔn)備扔進山溝,讓柳氏再不能提鞭引水,還必須天天進山挑水??墒侨f萬沒有想到,當(dāng)她把馬鞭從甕中抽出,清水溢滿了水甕,并不斷嘩嘩地向外涌流,瞬時家被水淹了,成了一片汪洋,而且繼續(xù)向村里流去……

柳氏在娘家正在梳洗打扮,忽然聽到婆家被淹的消息,便趕忙往村里走,回到家里順手拿了個草墊蓋在水甕上,見水還是嘩嘩地向外流個不停,于是便坐在甕口的坐墊上,這時水雖流小了但還是從坐墊下不斷溢出,成了一股雨澇不增,天旱不減,奔涌不息,常流不斷的泉水。后人在泉水之上蓋一水母樓,譽柳氏為水母,并塑有水母端坐甕上,正在梳理頭發(fā)、神態(tài)安祥、形同常人的塑像,所以水母樓也稱“梳妝樓”、“水晶宮水母樓前建一亭,為難老泉亭。難老泉就是如碧玉的晉祠水之源泉。

唐詩中歌唱晉祠的詩也有許多,因唐時太原為北京,又是李家王朝發(fā)跡地,不少人都到太原一睹龍城風(fēng)采,來太原必到晉祠一游,所以對晉祠的風(fēng)光美景詩人們都要發(fā)一番感嘆。詩人李益的《春日晉祠同聲會集得疏字韻》,雖然沒有“晉祠之水如碧玉”的傳世佳句,但寫得也非常精彩:

風(fēng)壤瞻唐本,山祠閱晉余。水亭開簾幕,炭榭引萼裾。

地綠苔猶少,林黃柳尚疏。菱苕生皎鏡,金碧照澄虛。

翰苑聲何舊,賓筵醉止初。中州有遼雁,好為系邊書。

晉祠水,清澈見底,水中草藻四季常青,游魚戲水,穿貫水草之中,樓臺亭榭倒映水中,忽隱忽現(xiàn),如蜃樓仙境。近幾年來,由于工業(yè)用水和連年干旱,晉祠水曾幾度斷流,晉祠風(fēng)光受到極大影響?,F(xiàn)在正設(shè)法保泉,確保晉水碧玉永葆青春,常流不老,永遠(yuǎn)是“百尺清潭寫翠娥”之姿,“微波龍鱗莎草綠”之勢,“如碧玉”之美。

葡萄歌劉禹錫

野田生葡萄,纏繞一枝嵩。移來碧壁下,張王日日高。

分歧浩繁縛,修蔓蟠結(jié)曲。揚翅向庭柯,意思如有屬。為之立長架,布或當(dāng)軒綠。米液溉其根,理疏看滲漉。繁葩組綬結(jié),懸實珠鞏蹙。馬乳帶輕霜,尤蛛曜初旭。有客汾陰至,臨堂瞪雙目。自言我晉人,種此如種玉。釀之成美酒,令人飲不足。為君持一斗,往取涼州收。

這首《葡萄歌》,本來是對葡萄的贊頌,沒有地域概念。但其中“自言我晉人,種此如種玉",再加之“有客汾陰至",這就有了地域概,念,成為歌頌我省葡萄生產(chǎn)的專屬。具體講,這首歌是在贊揚清徐葡萄。因為太原市南的清徐縣是在漢朝就開始種植葡萄,到唐時已具規(guī)模,并成為全國的一個主要產(chǎn)地,而且品質(zhì)優(yōu)良,名揚天下。同時劉詩中提到的“馬乳”、“龍鱗"葡萄品種,正是清徐縣葡萄集中產(chǎn)區(qū)的名品、上品。

清徐是清源、徐溝兩縣合并后的縣名,葡萄產(chǎn)地主要在清源馬峪一帶。清源葡萄的特點是色澤誘人,粒大皮薄,糖分高,味道甜。這里經(jīng)過果農(nóng)祖祖輩輩的培育,選育出的龍眼、黑雞心、玫瑰、屏兒、馬奶等當(dāng)?shù)靥赜辛计贰I珴芍饕邪?、紫、黑三色,還有珊瑚色、金色、朝霞色等。清源葡萄的果汁,甜里透香。尤其是屏兒葡萄,成熟后可以剝?nèi)ス?切成薄片再吃,還可以入瓢煎炒,做成下酒的佳肴。

清徐縣的葡萄除了供市場外,大批是釀造葡萄酒,縣里有座露酒廠,專門生產(chǎn)果酒。

清徐葡萄產(chǎn)地,也是野游的好去處,滿山遍野的葡萄架,十分壯觀。特別是葡萄熟了的時候,果香撲鼻,滿眼懸鞏珠。著名老作家孫謙生前創(chuàng)作的電影《葡萄熟了的時候》,許多鏡頭就是在清徐葡萄園里拍攝的。

寒食行次冷泉驛李商隱

歸途仍近節(jié),旅宿倍思家。獨夜三更月,空庭一樹花。介山當(dāng)驛秀,汾水繞山斜。自怯春寒苦,那堪禁火賒。

冷泉在晉中地區(qū)汾水靈石口上,是從太原赴晉南的必經(jīng)之地。詩中所提冷泉,是指地名,實際是在以寒食節(jié)頌介子推。

春秋時,晉國公子重耳的隨從介子推曾“割股奉君",后來重耳即王位,分封有功之臣時遣漏了介子推。介子推從此出走,攜老母隱居綿山。后來重耳派人來綿山找介子推,介堅決不出山。重耳心急,放火焚山逼介子推出。但介與其母到死不出山,被燒在綿山之中。重耳悔恨不已,便改綿山為介山,把綿山所在地定陽縣改為介休縣(今介休市),并把焚山這一天(清明前一日)定為寒食節(jié),禁火三日,以示對介子推的紀(jì)念。

據(jù)說唐王李世民的妹妹也曾岀家綿山,綿山有李姑崖,就是紀(jì)念皇妹的。

綿山也是景色幽美、風(fēng)光秀麗的風(fēng)景名勝旅行地。

清明杜牧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詩中所指杏花村,在山西汾陽市城北10公里處,是世界馳名的汾酒、竹葉青酒的產(chǎn)地。據(jù)古碑文記載,村里有古井一口,俗稱神井,井水“味如醴,甘馨清?!保氛咛鹁埔?。用神井水釀酒,馥郁芬芳,甘甜綿香,為釀造汾酒和竹葉青的水源。

杏花村汾酒釀造始于秦漢時期,已具有兩千多年歷史,自北齊皇朝始列為方貢。

汾酒古名為汾清。傳說,杏花村有條街叫八槐街,街中有家酒店叫“醉仙居”。這家酒店生意興隆,買賣公道.酒香菜好,頗受人稱道。有一天,生意特別紅火,樓上樓下都坐滿了賓客,跑堂的小二樓上樓下應(yīng)接不暇,賬房先生的算盤珠撥拉的飛快,唯唯叭叭響個不停。正在這時從門外進來一位衣服襤褸的老人,手臉都像黑炭,只有兩只眼看上去還有神氣。老者坐在桌前,要了一壺老酒,兩碟小菜,很快壺盡碟空之后,分文未付便揚長而去。第二天,老者又來到醉仙居,照樣又是一壺老酒兩碟小菜,壺盡碟空之后,還是分文未付便又大模大樣地離開了酒店。第三天老人又來了,酒家沒有去討前兩天的酒菜錢,卻是上前照樣熱接熱待。這一次老者喝盡一壺,又要一壺,一連幾壺酒下肚,竟酩酊大醉發(fā)起酒瘋,大口大口的.115.嘔吐起來。老者從店鋪吐到院里,最后對中釀酒用水的水井,把污穢全部吐進井水里……

酒店主人見狀,心里好生不痛快,但見老人醉如爛泥,也無可奈何。正當(dāng)人們圍著看熱鬧之際,老人突然不見了,但頓時滿院芬芳,從井里打上來的清水,不用釀造就是香氣撲鼻的汾酒。從此古井變成了神井,醉仙居酒店的生意更好了。

傳說中杏花村過去有數(shù)十戶人家釀酒,后來八槐街上的酒店越來越多,杏花村成了遠(yuǎn)近聞名的酒鄉(xiāng)。加之杏花村是通往古西安的交通要驛,歷代文官武家、詩人墨客,途徑杏花村都要品嘗一番名酒,并要趁酒興吟詩作畫,李白、杜甫、陳子昂、韋應(yīng)物、崔顕等都有贊頌杏花村和汾酒的詩篇。其中杜牧的《清明》最討人喜愛,傳誦至今。

1915年,老白汾酒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得甲等金質(zhì)大獎?wù)?,老白汾酒更加名震天下?,F(xiàn)在杏花村汾酒廠辦成了股份有限集團公司,并把多年來知名人士參觀汾酒廠題寫的千余幅字畫在酒都書畫社展出,其中有郭沫若的《訪杏花村》

杏花村里酒如泉,解放以來別有天。

白玉金香甜蜜蜜,紅霞成陣軟綿綿。

折沖樽俎傳千里,締結(jié)盟書定萬年。相共舉杯酹汾水,化為霖雨潤林田。

謝覺哉的題詩是:

逢人便說杏花村,汾酒名牌天下聞。草長鶯飛春已暮,我來仍是雨紛紛。

巴金的題詞更具風(fēng)采:

人好酒好工作好,來過一回忘不了!

夕次壽陽驛題吳郎中詩后韓愈

風(fēng)光欲動別長安,春半城邊特地寒。

不見園花兼巷柳,馬頭惟有月團團。

詩題中的壽陽驛,是指現(xiàn)壽陽縣的太安驛,當(dāng)時韓愈出京(長安)公務(wù),路經(jīng)太安驛小住一宿,感受到了冷壽陽之“特地寒”和“不見園花兼巷柳”的荒涼景象。

壽陽地處黃土高原,土厚石薄,由于正處在一個山谷壑口之處,常受風(fēng)砂襲擊,氣候極為寒冷,有“熱獲鹿冷壽陽''之說。河北獲鹿在娘子關(guān)外,壽陽在娘子關(guān)內(nèi),關(guān)內(nèi)關(guān)外氣候截然不同。

壽陽的氣候影響了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不旱則澇,但無大災(zāi)。春陽為豆類、養(yǎng)麥等小雜糧生產(chǎn)基地。晚清軍機大臣祁雋藻著的《馬首農(nóng)言》,就是談壽陽農(nóng)業(yè)的專著,對后世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有一定指導(dǎo)意義。祁為壽陽平舒人,曾為“三代帝王師”,在我國近代史中有一定地位。他的詩作和書法均有一定造詣,在山西可與傅青主齊名。

壽陽具有黃土高坡特色,也有國家森林公園方山等游覽景觀。

廣勝寺贊李世民

鶴立蛇行勢未休,五天文字鬼神秘。

龍蟠梵質(zhì)層峰峭,鳳展翎儀己卷收。正覺印同真圣道,邪魔交閉絕蹤由。儒門弟子應(yīng)難識,穿耳胡僧笑點頭。

廣勝寺在洪洞縣東北霍山南麓,這里風(fēng)光幽美,景色秀麗。山巒有松柏圍裹,山腳有霍泉流淌,琉璃寶塔在陽光照耀下閃閃發(fā)出彩色光芒,紅墻綠瓦隱現(xiàn)在綠樹叢中,是臨汾地區(qū)最吸引游人的勝地。

廣勝寺分上下兩寺,山上山下相距里許,規(guī)模宏大,保存完整,是我國古代的著名佛寺。唐太宗李世民筆下贊美的廣勝寺,只是廣勝寺的上寺。因為上寺創(chuàng)建于東漢建和元年(公元147年),原名叫俱盧舍寺,唐大歷四年(公元769年)重建,才改名為廣勝寺。下寺是在元代修建的。唐時上寺還沒有琉璃塔,中外知名的寶塔是在明正德、嘉靖年間(公元1515——1527年)增建的。廣勝寺在唐時極為有名,因李家父子從太原起兵,建都于長安,廣勝寺是太原、長安之間必經(jīng)之地,來往游人,朝山拜佛者頗重。加之唐時大興佛教,廣勝寺更為皇家重視。

實際上元代修建的下寺,也頗具規(guī)模,其中塑像、壁畫更是珍品,受到了各方人士的重視。特別是水神殿中東壁南側(cè)的壁畫,是一幅完整的元代戲劇壁畫,畫高4.11米,寬3.11米,畫面描繪了一個民間演出社團“大行散樂中都秀在此作場”的演出情況。畫中的舞臺清磚漫地,有繪制的布景,演員中有男有女.分成生、旦、凈、末等角色?!爸卸夹恪笔桥缒醒b的主角演員。戲文是歷史故事,他們使用刀、牙笏等道具,勾臉譜、掛胡須、穿戲裝,并有樂隊伴奏。樂隊中的樂器有笛、鼓、拍板等。這幅畫完成于元代泰定元年(公元1324年),正是元雜劇興旺時期。這幅畫是研究我國戲劇歷史的重要資料。

廣勝寺上下寺中,保存有大量泥塑、木雕、銅鑄和鐵鑄佛像,并保存我國國寶、著名的《趙城經(jīng)藏》。在抗日戰(zhàn)爭中,我軍為保護這一批重要文物,曾與日軍斗智斗勇,展開生死博斗,使文物得以保存。《趙城經(jīng)藏》現(xiàn)作為珍貴文物保存在北京圖書館。

汾上驚秋蘇

北汾吹白云,萬里渡河汾。心緒逢搖落,秋聲不可聞。

這首詩顯然是借景抒情。頭兩句借用了漢武帝《秋風(fēng)辭》的詩意。《秋風(fēng)辭》是漢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秋天,到汾陽(今萬榮縣)祭祀土神后土,在船上與隨臣飲酒賦詩的即興之作。全辭為:

秋風(fēng)起兮白云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蘭有秀兮菊有芳,懷佳人兮不能忘。

泛樓船兮濟河汾,橫中流兮揚素波。蕭鼓鳴兮發(fā)棹歌,歡樂極兮哀情多。少壯幾時兮奈老何!

蘇顕詩中所提河汾,是指汾河流入黃河的一段,也就是汾河入黃口汾黃兩水分合處。汾河從寧武管岑山發(fā)源,穿山西由北向南直流而下,到侯馬向西拐入黃,這西拐后所經(jīng)的新絳、稷山、河津等地,就是有名的汾河灣,是晉南富庶之地,盛產(chǎn)麥棉。同時也是人才輩出之地,在歷史上曾出現(xiàn)許多有影響的文才武將,唐時大將薛仁貴就是這一帶地方人,是隋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王通和唐朝著名文學(xué)家王勃的故里。

這首詩是詩人隨唐玄宗赴汾陽(今萬榮縣)祭祀后土后被突然外放四川而作,詩中充滿了失意、哀愁。漢武帝的《秋風(fēng)辭》和蘇碩的《汾上驚秋》都與祭后土有關(guān),這后土指誰?后土祠又在哪里呢?

后土就是傳說的土神,是黃帝的祖先。土神為什么在萬榮縣呢?原來在漢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夏天,在汾陽縣的“汾陽睢地”,掘獲了黃帝鑄造的寶鼎。《水經(jīng)注》中對“汾陽睢地”的描述是:“有長阜,背汾帶河,長四五里,廣二里於,高十丈,汾水歷其陰,西入河”。傳說睢上有軒轅黃帝的郊臺,西漢文帝后元元年(公元前163年)在睢上建后土祠,漢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正式建祠,無鼎四年后,漢武帝進行了大規(guī)模擴建,并作為他每年巡游之地,曾多次親臨祠典。后西漢時的宣帝、元帝、成帝、哀帝,東漢光武帝和唐玄宗、宋真宗等歷代帝王都來這里祭祀祖先。清代因黃河幾次決口淹沒,后土祠盡被滌蕩,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后土祠移建于現(xiàn)時的寶鼎鄉(xiāng)廟前村北高崖上,距萬榮縣城40余公里。

現(xiàn)在,每年春季都要召開祭祀后土大典,每次都有臺灣、香港同胞到此尋根祭祖,參加祭祀活動。

泛黃河孟郊

誰開昆侖源?流出溫濁河。

積雨飛作風(fēng),驚龍吐為波。湘瑟颼颼弦,越客嗚咽歌。雙眼不可洗,虛此來經(jīng)過。

這是一首描寫黃河的詩。九曲黃河十八彎,全長5464公里,靠八行詩很難表達出詩人的情感。李白在《將進酒》中的大寫意,用想象概述了黃河具像,那就是傳世名句:“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fù)回。”兩句話將黃河“從天而降,一泄千里,東走大?!钡膲邀惥跋蠛汀按蠛又畞?,勢不可擋;大河之去,勢不可回”的氣勢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從孟郊的《泛黃河》和李白的《將進酒》所描述的情景看,如此的氣勢,只有在壺口才能充分表現(xiàn)出來,所以也可以講,這兩首詩中的黃河,就是秦晉兩省交界黃河中的壺口瀑布的景觀,除此而別無他。

滔滔黃河從千米河床急流而下,驟然歸在一個不足30米的“龍糟”之中,跌落進近50米深淵之內(nèi),形成“倒懸傾注”的壯觀景象。波浪翻滾,如萬馬奔騰;驚濤怒吼,震聲數(shù)里可聞;形如巨壺沸騰,水波急濺,霧氣遮天蔽日。夏秋之際,陽光直射,彩虹隨濁浪飛舞,壯觀至極。壺口瀑布有“水底冒煙”、“彩虹高懸”、“旱地行舟”等奇觀美景。其聲如驚雷,勢如奔馬,秀如圖畫,奇如夢幻。

壺口景觀隨季節(jié)而變化,春季桃花汛期,水量增加,主瀑、副瀑連成一起,其聲勢猶如龍騰虎躍,主瀑似煙波繚繞;夏季水量較小,落差加大,聲更高,勢更壯;秋天水量增大,氣勢更為宏偉壯觀;明詩人陳維藩在《壺口秋風(fēng)》中有“秋風(fēng)卷起千層浪,晚日近來萬丈紅”的贊美;隆冬季節(jié),地凍天寒,壺口卻迎來了冰雪,形成天然冰橋,波濤飛濺在觀看瀑布的鐵索攔桿上,積少成多,形成了一排排,冰鑄的雄獅、猛虎,守衛(wèi)在黃河岸上,一派北國風(fēng)光。

黃河壺口瀑布,被國務(wù)院命名為國家級風(fēng)景名勝區(qū),瀑布被印制在五十元的人民幣背面,中央電視臺開始曲的片頭畫面中,就有壯觀的壺口飛瀑。所以說,壺口是中華民族的象征。

登鸛雀樓王之煥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詩人王之渙,就是山西太原人。詩作多為描繪邊塞風(fēng)光,這首作品是詩人的傳世之作,它不僅描繪了白日落山入海的壯麗情景,而且富有哲理,給人以向上進取、高瞻遠(yuǎn)矚的精神鼓舞。

詩人所贊的鸛雀樓,在山西浦州(今永濟市)西南黃河高阜處,樓并不高,只有三層,但登上樓后可“前瞻中條,下瞰黃河”。因樓上常有鸛雀棲留,故得名。唐時不少文人雅士到過這里,并有不少描繪鸛雀樓的詩篇。為什么這么一座棲留鸛雀的三層小樓,會吸引這么多詩人呢?原來古時在樓的附近有座浮橋,維系秦晉交通,當(dāng)時的蒲津渡是黃河的一個大渡口,是秦晉交往的交通要沖。據(jù)史料記載,昭公元年秦公子鈕^奔晉,造舟于河。“公子辛成造舟處在蒲坂夏陽津,今蒲津浮橋是也”?!妒酚洝分姓f:“秦昭襄王五十年(公元前257年)初作河橋?!薄妒酚浾x》稱:“此橋在同州臨晉縣東,渡河到蒲州,今蒲津橋也唐初,蒲州是長安與河?xùn)|聯(lián)系的樞紐,開元十二年,唐玄宗任命兵部尚書張說主其事,改木樁為鐵牛,易窄索為鐵鏈,對蒲津橋進行了加固和改建。這座橋成了唐朝渡河的必經(jīng)之地,這就使橋附近的鸛雀樓成了一大景觀,吸引了許多文人雅土,大家面對母親河,詩興即起,均要抒發(fā)一番感慨。

據(jù)有心人統(tǒng)計,唐朝詩人在鸛雀樓中留下許多詩篇,其中李益、王之煥、暢當(dāng)三篇,“能狀其景”。李益的詩是一首七律,暢當(dāng)?shù)氖且皇孜褰^,但三首中只有王之煥的這首五言絕句成了婦幼皆知的不朽之作。

下面抄錄幾首描繪鸛雀樓的唐詩,供讀者欣賞。暢當(dāng)?shù)奈逖越^句,也是以《登鸛雀樓》為題:迥臨飛鳥上,高出世塵間。

天勢圍平野,河流入斷山。

李益的七律題為《同崔分I!登鸛雀樓》:

鸛雀樓西百尺檣,汀洲云樹共茫茫。

漢家簫鼓空流水,魏國山河半夕陽。事去千年猶恨速,愁來一日即為長。風(fēng)煙并起思?xì)w望,遠(yuǎn)目非春亦自傷。

馬戴的五言詩《鸛雀樓晴望》也很精彩:

堯女樓西望,人懷太古時。海波通禹鑿,山木閉虞祠。

鳥道殘虹掛,龍?zhí)斗嫡找啤P性迫缈神S,萬里赴心期。

殷堯藩的七律《鸛雀樓》則是另一番景色:

危樓高架寂寥天,上相閑登立彩旃。樹色到京三百里,河流歸漢幾千年。睛峰聳日當(dāng)周道,秋谷垂花滿舜田。云路何人見高去?最看西面赤欄前。

條山蒼韓愈

條山蒼,河水黃。浪波沅辛云去,松柏在山岡。

蒼,青綠也。蒼茫、蒼翠、蒼蒼,中條山蒼蒼茫茫,蒼翠的山巒 一派生機?!对品?,波浪涌動,大水流動。

蒼翠的山巒,滾滾奔流的大河,松柏常青蒼勁,好一幅山巒風(fēng)光圖。

中條山在山西省西南部,黃河和涼水河、沁河之間,東北西南.122.

走向。主峰在運城地區(qū)永濟市境內(nèi),名叫雪花山,海拔近2000米,站在主峰舉目四望,便可見蒼勁的松柏滿山岡,蒼蒼茫茫,如同仙境,遠(yuǎn)處的黃河水,滾滾流淌,一去不復(fù)回。中條山在永濟市境內(nèi),有兩處風(fēng)景名勝區(qū),不能不游。一是五老峰國家風(fēng)景名勝區(qū),一是王官峪游覽區(qū)。中條山在沁水縣境內(nèi)還有一處風(fēng)景區(qū),就是歷山風(fēng)景區(qū)。

五老峰在永濟市東南,層層峰巒,森森古木,花紅草綠,山光水色,旖旎非凡,故有“北有五臺看廟宇,南在五老看風(fēng)光”之說。主峰名玉柱峰,似一根頂天立地的玉柱直插云霄,在其周圍環(huán)列著東錦屏峰、西錦屏峰、太乙坪峰、棋盤山峰,遠(yuǎn)遠(yuǎn)望去,活是五位老人賓主列坐。

王官峪在永濟市城東,谷幽壑深,奇峰異石,清靜優(yōu)雅。是唐末著名詩人、詩評家司空圖隱居之地。谷兩邊是陡峭高山,山上樹木層層疊疊,蔥蔥郁郁,谷內(nèi)溪流湍急,潺潺擊石悅耳,涓涓細(xì)流倒掛,一派生機。

沁水縣境內(nèi)的歷山自然保護區(qū),以保護緩溫帶植被為主,同時保護彌猴、大蛻、麝、金錢豹、勺雞等野生動物。保護區(qū)內(nèi)有原始大森林,是天然大公園。這里山青、水秀、洞奇、石美,奇峰、怪石、清澗、溶洞、冰簾并稱?'五絕”,是游覽的絕勝景觀。

登王屋山盧照鄰

絕頂橫臨日,孤峰半倚天。排徊拜真老,萬里見風(fēng)煙。

王屋山,在山西陽城(晉城市轄)和垣曲縣(運城地區(qū)轄)之間,因山有三重,其狀如屋而得名。據(jù)《辭海》稱,王屋山在山西省垣曲縣和河南省濟源等縣間,濟水源地。唐鄭照鄰《鄭太子碑銘》中稱,“左右原野,表裹山河。柳城、王屋、汾川帝歌?!毕鄠鼽S帝曾訪道於王屋山。唐詩人王維的《送張道士歸山》詩句中亦提到了王屋山:

先生何處去?王屋訪茅君。別婦留丹訣,驅(qū)雞入白云。人間若剩住,天上復(fù)雜群。當(dāng)作遼城鶴,仙歌使?fàn)柭劇?/p>

王屋山為道教道場,所以也統(tǒng)指修道之地。盧詩中“徘徊拜真老”,亦是指道教始祖真武大帝。

《列子?湯問》篇所講“愚公移山"的故事中的兩座大山,一座是太行山一座是王屋山。這個故事講: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dān)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fit,跳往助之。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yīng)。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fù)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毛澤東曾寫過一篇著名文章,就是《愚公移山》,20世紀(jì)60年代,曾作為毛的“老三篇”之一,在全國大為傳頌,不少人熟背如流,其中“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語錄,被譜曲成歌,老少傳唱,鼓舞了不少士兵、工人、學(xué)生、知識分子,大家學(xué)習(xí)愚公移山的精神,艱苦奮斗,克服困難,去創(chuàng)造業(yè)績。愚公移山的故事成了家喻戶曉的故事。

初入太行路白居易

天冷日不光.太行峰蒼莽。嘗聞此中險.今我方才蟲往。馬蹄凍且滑,羊腸不可上。若比世路難.猶自平于掌*

太行山,在山西黃土高原和河北大平原之間.是山西、河北的界山。太行山東北西南走向.」匕起拒馬河谷.南至?xí)x豫邊境黃河沿岸。山勢西緩東陡,受河流洪水切割.多橫谷,,太行山險峻擂偉.多懸崖絕壁,山巒層疊,交通艱險.山大人少,多為山莊窩鋪?不用說騎馬攀登時路“凍且滑”,就是罕人步行.確也是“羊腸不可上”.白居易這有-首詩就叫《太行路》.詩中說:“行路難?難於山.險於水”,接著筆鋒一轉(zhuǎn)說:“行路難.不在水,不在山.只在人情反復(fù)間”.這后一句與《初入太行路》中“若比世路難,猶口平于掌”.是出於一種對世俗的理念,同樣是天達詩人汙世鳳的揭露和官場中明爭暗斗的鞭%反過來理解.世路雄.難在人情反復(fù)問,太行山行路難,比世路更艱難。

地勢險要的太行山,是山西省的東屏障,為歷來關(guān)家必爭之地??谷諔?zhàn)爭期間.是我抗H根據(jù)地?有一首抗11歌曲.對太行山作了精彩的描繪:

我們在太行山上.

山高林又密兵強馬又壯

抗n戰(zhàn)爭中.我八路軍總部設(shè)在太行山腹地上黨地區(qū),我黨老一代革命家領(lǐng)導(dǎo)了以太行山為依托的抗日根據(jù)地,并指揮巻全國的抗日戰(zhàn)爭,為打敗日本侵略者立下了漢馬功績。解放戰(zhàn)爭中,太行山又為擊敗蔣家王朝、解放全中國建立了豐功偉績.

天井關(guān)韋莊

太行山上云深處,誰向云中筑女墻。短綻謳能垂玉斐,繚垣何用學(xué)金湯。斫開翠嵐為高壘,截斷云震作巨防。守吏不教鳥飛過,赤眉何路到吾鄉(xiāng)?

天井關(guān),在山西省晉城市南太行山頂云深處,因關(guān)南有天井泉三處而得名。天井泉實際是天生皆井,深不可測。天井關(guān)形勢險峻,翠嵐高壘,云霞作防,是太行南北要沖,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天井關(guān)關(guān)南僅有一條闊三步,長20公里的羊腸小道與河南沁陽相通。當(dāng)年曹操從河南率軍經(jīng)此攻壺關(guān),竟然郁悶萬分,不敢前進,“思欲一東歸”。道路之艱險有詩為證:“北上太行山,艱哉何巍??!羊腸坂詰屈,車輪為之摧”,“熊黑對我蹲,虎豹夾路啼清代詩人李錫齡《天井關(guān)》詩中說:“形勝名天下,危關(guān)壓太行”。

據(jù)史料記載,東漢初,馮異由河內(nèi)北攻此關(guān),進拔上黨二城。五代漢初,以契丹北還,議取河南,蘇逢吉請出天井關(guān)。東漢元和二年(公元85年)漢章帝劉旭,曾北登太行山,至天井關(guān)。宋嘉靖元年(公元1126年)改稱雄定關(guān),元末亦稱平陽關(guān),俗稱為太行關(guān)。

天井關(guān)在太行深處。云煙繚繞,山峰對峙,關(guān)道險惡,古為兵防要塞,鳥雀難以飛過。今可作為野游懷古之地,賞閱大自然風(fēng)光,感受太行之雄偉。關(guān)距晉城市區(qū)很近,到晉城不妨到此一游,親眼目睹其險峻所在。

清涼寺溫庭筠

黃花紅樹謝芳蹊,宮殿參差黛峨西。詩閣小窗藏雪嶺,畫堂秋水接藍(lán)溪。

松飄晚吹擬金賛,竹陰寒苔上石梯,

妙跡奇名竟何在,下方煙瞑草萋萋。

清涼寺在山西五臺山。

五臺山古稱清涼山。據(jù)《清涼山志》載:“以歲積堅冰,夏仍飛雪,曾無炎署,故曰清涼。五峰聳出,頂無林木,有如壘土之臺,故曰五臺。”有人把溫庭筠吟唱的清涼寺,看作是對整個五臺山的贊頌,這種理解和看法是錯誤的。五臺山雖然叫清涼山.而且又是“鳴泉歷歷,萬壑奔飛。嘉木森森,千巒彌布。幽涵神物,)畜泄云龍。縈纖盤據(jù),無非梵行之棲。,隱顯環(huán)匝,盡是真人之宅。雖寒風(fēng)勁冽,瑞草爭芳。積雪夏飛,名花競發(fā)。白云凝布,奪萬里之澄江。杲日捋升,見一陂之大海。'’但清涼山上還有一處清涼的圣地,這就是清涼寺。溫庭筠筆下描繪的是這清涼山上的清涼寺。這清涼寺是五臺山最古老的寺廟之一。創(chuàng)建於于北魏,唐代為全山領(lǐng)銜大寺。因此說,唐時詩人溫庭筠游覽五臺山,一定會對清涼寺大發(fā)感慨。

傳說,清涼寺所在的柳院鄉(xiāng)瓦廠村一帶,老古遠(yuǎn)時便是經(jīng)??耧L(fēng)大作飛砂走石,文殊菩薩為了改變這種情況,從龍王那里借來一塊歇龍石。當(dāng)文殊菩薩走至瓦廠村東北的一條溝里時,歇龍石落在地上不動了,同時一瞬間這一帶顯得特別涼爽。所以這條溝就被叫成清涼谷;人們在溝里蓋了一座廟’就叫成清涼寺。

文殊菩薩借來的那塊歇龍石,如今還在清涼寺內(nèi)放著。這是一塊長方形的大石頭,據(jù)《清涼山志》記載,這塊巨石厚6尺5寸,圍4丈7尺,面方正平,自然文藻?;蚰苋荻嗳瞬话?。古者嘗有頭陀趺坐其上,為眾說法,梵音瑯瑯,異狀圍繞,望之悚怖,近之即失。后人目其所坐之石,曰曼殊床”。佛教界對此石頗為看重,稱之為鎮(zhèn)山之寶。明代旅行家徐霞客這樣描寫清涼寺:寺宇幽麗,高下如圖畫。有石為芝形,縱橫各9步,上可立。

五臺上的廟宇,自漢明帝時攝摩騰、竺法蘭弘揚佛教,建大學(xué)靈鷲寺開始,到南北朝,全山有寺廟200多處。在佛教極盛的唐代,五臺山寺院達360多處。這么大的規(guī)模,可顯示出作為佛教圣地的氣勢。清涼寺作為全山領(lǐng)銜大寺.也可看岀當(dāng)時清涼寺的地位和權(quán)勢。

現(xiàn)在清涼寺因距寺廟集中地的臺懷略遠(yuǎn),香火大不如前,文革中又遭到破壞,但清涼巨石仍在,這在全五臺山也是絕無僅有的一處,仍然對朝山香客和旅游者有極大吸引力。

送人游并汾韋莊

風(fēng)雨蕭蕭欲暮秋,獨攜孤劍塞垣游。如今虜騎方南牧,莫過陰關(guān)第一州。

詩題中的并汾,指太原汾河。汾河是貫穿山西南北的大河流。滔滔汾水,發(fā)源於寧武管涔山麓。

管涔山群峰兀起,雄偉壯觀。汾水上源分東西兩溝,東溝有風(fēng)景名勝“支鍋奇石”。此石奇在一巨石下以小石為足,人手撼之,巨石輒動,數(shù)人搖之.反不可動。傳說這是臺驗治汾時的指揮臺,當(dāng)時洪水汪洋,臺駒鑿山引水,立于支鍋石上指揮,奇石隨洪水漲落而升降,永不淹沒。

支鍋石前有泉水多處,其中最有名的是樓子山麓圣母廟下的汾源泉。另一名泉是林溪山龍眼泉,諸泉匯流而下,至寧化匯天池水,經(jīng)琪門口接蘆芽山山水,共為汾水之源。其中,天池水澄洼鏡凈,頗似高山水庫。天池附近共有大小池泊十多個,其中最大者為天池.亦名祁蓮池。天池為蛋形,面積約一平方公里,水深8米。唐時曾在此設(shè)天池牧監(jiān),為朝廷飼牧軍馬,故又稱馬營海。天池“陰霖不溢,陽旱不涸”。天池在海拔1800米左右,水出向南為汾河源,水出向北,入恢河,也是桑干河之源。古曾有人在池邊戲車,輪入池.在桑干河復(fù)得。用箭射魚,箭在桑干河得。

唐吋中有一首七絕《旅次朔方》,是劉皂寫的,原詩如下:

客舍并州已十霜,歸心日夜憶成陽。無端更渡桑干水,卻望并州是故鄉(xiāng)。

此詩也叫《渡桑乾》。詩'P所提并州,與韋莊詩并汾不一樣.L詩并汾指汾河、劉詩并州是泛指,朔方實指今雁北一帶,巧合的是詩中提到的汾河、桑干河都是一個源流.

桑干河為什么叫此名,原來是每年桑椎成熟時,河水就T:'涸,所以起名叫桑干河。

桑干河全K 3貝公里.穿山西北部,河北西北部,源頭神頭,冇一池.自然景觀亦非常優(yōu)美,還有許多動人的傳說故事。

晩渡濾沱贈魏大盧照鄰

津谷朝行遠(yuǎn).冰川夕望嗦。

霞明深淺浪,風(fēng)卷去來云。澄波泛月影,激浪聚沙文。誰忍仙舟上,攜手獨忍君。

波沱河發(fā)源於山西省五臺山東北的泰戲山,穿割太行山流入河北平原。濾沱河是山西的一條主要河流?流經(jīng)忻州地區(qū),按弛貌分析.波沱河應(yīng)為汾河的上源.在地球造山運動中,由於石嶺關(guān)的隆起,使濾沱河水不得南流,只好不自然地向東拐去,流入河北平原,入海河,屬海河水系。

濾沱河流域盛產(chǎn)高梁、玉米、雜糧,土地肥沃?是山西的米糧川之J、,

北岳廟賈島

天地有五士.恒岳居其北’巖巒疊萬重,詭怪浩難測。人來不敢入,祠宇白日黑。有時起霖雨.一灑無地德。神兮安在哉?永康我王國。

北岳恒山,相傳1000年前舜帝巡游至此.見山勢山巒萬疊、雄偉壯觀,便封為?'北岳”,與東岳泰山、西岳華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并稱“五岳”。恒山東西綿延500里,東跨河北省,西衡雁門關(guān),雄居塞上,橫亙北疆,主峰海拔2017米,在渾源縣城南。主峰上有大小寺廟50余處,有“三寺四祠九亭閣,七宮八洞十五廟”之稱。主峰又分東西兩峰,東為天峰嶺,西為翠屏山,兩峰相峙,渾水中流,雄偉壯觀,神造天險。主峰上怪石爭奇,“詭怪難測”,古樹參天,“人不敢入”,樓臺殿宇森嚴(yán)陰冷,“白日黑”如夜,渾水急流,噴霧撒珠,“霖雨”“灑德”天地間。始建於北魏太延元年(公元435年)的北岳寢宮,可能就是詩人所描繪的北岳廟吧!

恒山景區(qū)中還有一座世界奇觀,那就是始於北魏晩期建在恒山下金龍口西崖峭壁上的懸空寺。這懸空寺在陡崖上鑿洞穴插懸梁為基,建起40余間殿宇樓閣.現(xiàn)有碑亭,又有門樓,下砌磚壁,上筑樓閣三層,中間棧道相通,登樓而上,云游腳下,如入仙境。俯視深谷,膽顫心驚,如懸半空。整個寺廟建筑,構(gòu)思奇妙,巧奪天功。

吟誦賈島《北岳廟》深感恒山之雄偉壯觀,祠宇之神秘莫測,風(fēng)光之優(yōu)雅美麗,可是為何只游北岳廟而未游懸空寺呢?是不是當(dāng)時交通不便,道路艱險?如今恒山已被國務(wù)院公布為國家級重點風(fēng)景區(qū),一二級保護區(qū)面積達到62-10平方公里,還有一處自然保護區(qū)。山間寺廟經(jīng)過修葺,道路經(jīng)過整建,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相得益彰,是一處別具特色的著名景區(qū)。我想如果賈島再游恒山,必定要踏遍整個山峰,游遍座座寺廟,懸空寺一定是他必游之地,也將會有一首絕妙的《懸空寺》詩問世。

題云崗石窟寺宋昱

梵宇在金地,香龕鑿鐵圍。影中群象動,空里眾靈飛。

槌牖蘢朱旭,房廊挹翠微。瑞蓮生佛步,瑤樹掛天衣。

邀福功雖在,興王代久非。

誰知云朔外,更睹化胡歸。

世界馳名的云崗石窟,開鑿於北魏中期興安二年(公元453年),到孝明帝正光五年(公元524年)建成,前后歷六七十年,共開鑿了50多個洞窟,小龕1100多個,造像51000多尊,東西綿延一公里,是我國最大的石窟群。據(jù)北魏同時代人酈道元所著《水經(jīng)注?深水》記載,當(dāng)時“鑿石開山,因巖結(jié)構(gòu),真容巨壯,世法所希。山堂水殿,煙寺相望,林淵錦鏡,綴目新眺”。可見其規(guī)模之宏大,景象之壯觀。后世曾多次修繕,并不斷增建。

云崗石窟中的佛像,最小的只有兩公分,最大的高達17米。不論大小,尊尊精雕細(xì)刻,表情儀態(tài)生動,服飾紋樣清晰,神態(tài)各異,栩栩如生,具有強大的藝術(shù)魅力和獨特的藝術(shù)風(fēng)格。石窟中不論菩薩、力士,還是飛天、樂手,一個個引人入勝。特別是平恭藻井上成群的飛天,凌空飛翔,活靈活現(xiàn),飄逸生動,欲騰空入云,飛天而去。

現(xiàn)存的幾十個石窟中,以“曇曜五窟”開鑿最早。曇曜雖是位和尚,但極富有藝術(shù)想像力和技藝,在他的主持下,營造了如此規(guī)模恢宏的藝術(shù)殿堂和寶庫,給我國和世界留下了不朽的瑰寶和遺產(chǎn)?!皶谊孜蹇?#34;,就是現(xiàn)在的16至20窟。其中17窟正中的菩薩裝的交足彌佛像,身軀魁武,衣紋特殊,別具一格。19窟主像為釋迦坐像,高16.7米,是云崗石窟中的第二大佛。第20窟為露天大佛,為釋迦坐像,高13.7米,兩肩寬厚,袈裟右袒,瑞壯安祥,神情肅穆,剛健雄渾,為云崗石窟的代表作,游人到此必然留影紀(jì)念。

云崗每年接待數(shù)以萬計的國內(nèi)外游客,不少外國元首也前來參觀,無不贊嘆其精美絕倫。但由於環(huán)境的污染,巖石的風(fēng)化,保護云崗國寶成了當(dāng)務(wù)之急,我們要盡一切努力,使詩人詩中的“香龕”、“飛靈”、“瑞蓮”、“瑤樹”等還是照樣的美,照樣的迷人,照樣引發(fā)詩人的雅興。

關(guān)山月李白

明月出無山,蒼茫云海間。長風(fēng)幾萬里,吹度玉門關(guān)。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由來征戰(zhàn)地,,不見有人還。戌客望邊色,思舊多苦顏。高樓當(dāng)此夜.,嘆息應(yīng)未閑。

這首著名的描寫戌邊征戰(zhàn)的詩.是詩人以征戰(zhàn)者的角度?把關(guān)、山、月安排在遼闊的邊塞圖景之中,抒發(fā)出了詩人懷念鄉(xiāng)土的情感和對戰(zhàn)爭造成災(zāi)難的指控。前四句為詩人所見.后四句為詩人所聞,最后四句為詩人所想。見聞想連系在一起,把廣闊的空間和時間用思鄉(xiāng)離別之情融為一體,意境格外深遠(yuǎn),思緒格外深沉。

這首詩不是描繪山西景觀的.但詩中提到了山西一處對后者頗有影響的古戰(zhàn)場,那就是"漢下白登道”中的白登山,.這是詩人從邊塞戰(zhàn)場想到了歷史上漢高祖劉邦領(lǐng)兵北征被圍困在白登山七天七夜的故事。古白登山在今大同市郊東3公里處.現(xiàn)稱馬鋪山。漢高祖七年(公元前20。年)十月,劉邦率兵32萬.攻打投靠匈奴的韓信,從今晉城一帶直追殺到晉陽,并乘勝向北追殲,但時值寒流侵襲,漢軍將士大都被凍傷。匈奴首領(lǐng)冒頓單于施計,將精兵撤走,只留老弱病殘誘陣。劉邦求勝心切,不顧老臣劉敬“必有埋伏,不能盲目進攻”的勸告.率軍北上,匈奴節(jié)節(jié)敗退。當(dāng)漢軍追到白登山時,突然從叢林中殺出冒頓的40萬騎兵,把劉邦團團圍住。惡戰(zhàn)七天七夜,漢軍也未能突圍出來。

漢軍死傷甚重,眼看便在全軍覆沒之時,部下陳平獻計,重賄胃頓之妻闋氏,使闋氏懷疑冒頓單于圍困劉邦的真正目的是為女色?從而產(chǎn)生了醋意.領(lǐng)導(dǎo)集團內(nèi)部混亂起來.再加以預(yù)先約定的援兵遲遲未到,冒頓擔(dān)心有變,自己會腹背受敵,於是解圍.使劉邦.132.

死里逃生。這就是我國歷史上有名的?'白登之戰(zhàn)”。詩人在詩中所提的“漢下白登道”,就是指的這一場戰(zhàn)事。

其實,白登山并不高,只是幾個小土丘.因地處大同盆地之中才顯得出其髙度。現(xiàn)在.白登山附近已無茂密的叢林.原先冒頓能埋伏40萬騎兵,現(xiàn)在登高四望.座座土丘盡收眼底,只冇一些隨風(fēng)飄揺的茅草和幾株小樹。據(jù)說原白登山上建有白登臺.現(xiàn)已蕩然無存,山巔上只有孤零零的一座漢闕式的碑亭?是1993年大同市政府建立的,以不使人們忘記這個古戰(zhàn)場和這場古戰(zhàn)事。但是今口不少大同人還是不知道大同有這么個有名的地方,其中包括一些知名人士和官員。

我想,只要把云崗石窟作為旅游中心,把周圍的白登山、文瀛湖等聯(lián)系起來,加大宣傳力度,提高文化品位,白登山還會成為詩人墨客思古幽情的必游景觀。

唐詩中的山西景觀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边坝县| 房产| 慈利县| 阿瓦提县| 温宿县| 柳林县| 浠水县| 尖扎县| 滨州市| 吉隆县| 汉源县| 慈利县| 河东区| 黔西| 石泉县| 三都| 修文县| 江门市| 江西省| 新闻| 龙里县| 襄城县| 淮安市| 武宁县| 兴安县| 卢湾区| 溧阳市| 汪清县| 榆树市| 墨脱县| 睢宁县| 驻马店市| 蛟河市| 安康市| 岳阳县| 临城县| 廉江市| 五峰| 泰和县| 靖江市| 镇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