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哈密翼龍:再說一遍,我和哈密瓜沒有關系!
大家好,我是老秦。說起來,最近古生物圈子里最勁爆的消息之一就是在中國新疆發(fā)現(xiàn)了兩種體型龐大的蜥腳類恐龍--絲路巨龍和哈密巨龍:其中哈密巨龍的體長可以達到17米,體重約10噸。絲路巨龍的個子要大一些。體長約20米,體重16噸以上--都是比較大型的恐龍種類。而且一次發(fā)現(xiàn)兩個種類在古生物學的發(fā)現(xiàn)過程中也是非常幸運的事情。



新恐龍的發(fā)現(xiàn)使得大家都去關注剛剛出道的新秀,卻忽視了它們二位的老鄰居。這幾年來這位老鄰居一直待在各大愛好者的記憶深處吃灰,卻不曾想過它剛剛被發(fā)現(xiàn)的時候也是如此驚艷,甚至引起了更大的轟動,它就是我們這次的主角--哈密翼龍

天山 哈密翼龍
Hamipterus tianshanensis
分類
翼龍目 翼手龍亞目 鳥掌翼龍超科
翼展
3.5米
分布
中國新疆
時代
早白堊世
一提到哈密兩個字,我估計在座的各位腦海里面第一反應都是香甜可口的哈密瓜,尤其是這個夏日炎炎的日子。各位估計都很喜歡抱著哈密瓜吹著空調坐在家里吹涼風。不錯,哈密瓜叫這個名字確實是因為它產自新疆哈密,但是在1.2億年前的白堊紀早期,哈密還有更加另類的特產,那就是大量的翼龍。

2014年,中國古生物研究團隊來到天山腳下考察。這一考察便如同打開了四次元口袋--挖掘出來的化石以千萬計,它們包含大量的翼龍標本,根據這些標本,科學家建立了哈密翼龍屬,其種名“天山”則來自于作為中國文化中神山之一的天山山脈。
哈密翼龍的翼展大概有3.5米,有兩個成年人的身高那么長,這個翼展已經超過了今天幾乎全部的飛鳥,算是比較大型的翼龍類了。不過在巨獸遍地的翼龍家族里,這家伙的體型不是特別出眾,它真正的奇怪之處不在它的翅膀上,而在于它的腦袋!

熟悉翼龍的伙伴應該都知道,有不少的翼龍種類都是帶有頭冠的,比如大名鼎鼎的無齒翼龍和古神翼龍,之前這樣的頭冠被科學家們認為跟孔雀的尾巴一樣,是只有雄性才有的裝飾。通過展示頭冠,雄性翼龍通過這樣的頭冠向異性展示以表達自己充滿了陽剛之氣--很多化石也佐證了這一點,比如之前介紹過的達爾文翼龍,它們的頭冠就是雄性獨有的。


然而在哈密翼龍這里,事情卻有了些許不一樣。古生物學家對在兩千平方公里區(qū)域內埋藏的40具哈密翼龍進行科考后發(fā)現(xiàn),每只哈密翼龍的頭上都長有頭冠,這個頭冠是前上頜骨脊延長形成的骨質薄片,這些骨脊表面帶有凹凸相間的紋飾,向前向上彎曲或向上伸展。其作用便是用來展示了。

但是最令人意外的是,這些哈密翼龍之間存在著兩種頭冠類型,大小,形狀和厚薄都不同--一類較大,前緣向前彎曲;一類較小,前緣向后彎曲??茖W家認為這是哈密翼龍的兩性異形,頭冠存在兩種形態(tài)的原因是因為這些哈密翼龍的性別。換句話說,哈密翼龍的雌雄都有頭冠,就跟中國古代的男女都有相應的發(fā)髻一樣。這樣的發(fā)現(xiàn)也打破了以前認為只有雄性翼龍才擁有頭冠的老觀點,至少在哈密翼龍這里,雌性翼龍也擁有頭冠,只不過可能不如雄性的艷麗罷了。


除了頭冠,這家伙下的蛋可是一絕,之前我們介紹的單脊龍被弄成了蛋雞龍只是諧音玩笑。但是哈密翼龍可是貨真價實的蛋雞龍!不信看它下蛋的數量,在2014年剛發(fā)現(xiàn)哈密翼龍的時候,隨之現(xiàn)世的還有五枚翼龍蛋。要知道在這批蛋發(fā)現(xiàn)之前,全世界也一共只有四枚翼龍蛋化石,其中三枚來自中國遼西,一枚來自阿根廷。這四枚哈密翼龍的蛋讓世界的翼龍蛋數量翻了一倍還多。而且更離譜的是,三年后的2017年,更加爆炸性的發(fā)現(xiàn)出現(xiàn)了,古生物學家公布了關于哈密翼龍的新發(fā)現(xiàn)--這次是300枚蛋保存在面積3.28平方米的三塊相互鏈接的砂巖中,這下子是硬生生把翼龍蛋從“天價”變成了“白菜價”。


哈密翼龍的蛋不僅數量很多,而且還是三維立體保存的,不像以前那樣是被壓扁在石板上。如此良好的保存狀態(tài)和龐大數量使得科學家有大量資料研究哈密翼龍的生長發(fā)育過程,根據對哈密翼龍的蛋的宏觀形態(tài)、蛋殼顯微結構和元素組成等方面的研究以及與現(xiàn)生爬行動物的蛋進行對比后,科學家們發(fā)現(xiàn)哈密翼龍的蛋殼是由一層薄薄的鈣質外殼和較厚的殼膜內層構成的,具體結構類似今天錦蛇的蛋。同時,在這么多蛋中也有不少保存著翼龍的胚胎化石,科學家們對胚胎進行了CT重建,結果發(fā)現(xiàn)哈密翼龍幼崽在出殼的時候,雖然后肢已經發(fā)育完全下,但是所有的胚胎都缺乏牙齒,同時它們的左右肱骨還沒有發(fā)育完全,它們的肱骨還沒有完全的三角肌脊,這表明哈密翼龍幼崽與飛行相關的胸肌還不夠強壯,除此以外哈密翼龍幼崽的肩胛骨上也沒有骨突,證明它們翅膀上的肌肉在出生時也沒有發(fā)育完全,換句話說,哈密翼龍幼崽在出生的時候雖然能夠快速走動,但是因為翅膀和胸肌較弱,再加上沒有牙齒的緣故,因此它們還沒有辦法飛行,更沒有辦法覓食,必須依賴父母照顧。這與之前研究達爾文翼龍得出的結論大相徑庭。同時對翼龍胚胎進行的組織切片顯微研究顯示,哈密翼龍幼崽身上有大量富含血管的編織骨,這表示這些幼崽生長速度極快。這也表明了哈密翼龍是種新陳代謝速度飛快的恒溫動物。


有如此巨量的翼龍蛋,生活在這里的翼龍也不會少。根據已經發(fā)掘的翼龍蛋和翼龍骨骼化石,科學家推測在1.2億年前的新疆哈密至少生活過3000萬只哈密翼龍?。?!這個數量已經快和中國晉代的人口持平了。證明哈密翼龍是絕絕對對的優(yōu)勢物種,試想一下三千萬只比老鷹還大的翼龍一起騰空而起是何等的壯觀!


豐富的翼龍數量也顯示了當年哈密地區(qū)的環(huán)境,這里在1.2億年前的白堊紀早期是一個巨大的淡水湖。成群的哈密翼龍會像今天的海鳥一樣聚在湖邊筑巢,產卵,育雛。在他們身邊生活著哈密巨龍和絲路巨龍這樣的蜥腳類恐龍。盡管數量龐大,還有飛行的優(yōu)勢。但是哈密翼龍仍不敢高枕無憂,因為在今年發(fā)現(xiàn)絲路巨龍和哈密巨龍的同時還出土了一枚獸腳類恐龍的牙齒化石,證明這個地方依然有嗜血的猛獸,足夠威脅到哈密翼龍的安全。

面對這樣的天敵,哈密翼龍會用龐大的數量和飛行的優(yōu)勢躲過它們,但是這樣躲得過掠食者,躲不過自然的狂怒。這些哈密翼龍可能遭受到了持續(xù)不斷的湖泊風暴導致它們遭到毀滅性災難,發(fā)生了集群死亡。這一滅頂之災,來勢迅猛,以至于翼龍和它們產在湖岸沙灘潮濕軟泥中的蛋,都被快速埋藏在一起。這就是在哈密翼龍的骨骼和翼龍蛋埋藏的如此集中的原因。

“興衰成毀,神秘莫測”一個足足有三百萬只的龐大種群,只因自然母親動了動手指,便被永遠的埋葬于黃沙之下。而他們生活過的淡水湖在歷經了千年的變遷,早已被天山山脈和哈密盆地所取代。絲路的駝隊從這里走過,哈密衛(wèi)的勇士們策馬揚鞭,然而這一切也終因環(huán)境的惡化被掩埋在了黃沙之下。至于今日的一帶一路使得古老的哈密盆地重獲新生,那便是另一個故事了
欸乃漁謠隔一澗,跌宕石中叩一焰,萬化興衰皆成鏡鑒,照霜天。

資料來源:
維基百科
百度恐龍吧
化石網
公眾號:小盜龍帶你入侵史前世界
感謝
江氏小盜龍
擅攀鳥龍
將軍單脊龍
為本文提供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