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無主義的根源和解答:我和世界的根本關系!

1.虛無主義和歷史結構的重要關系
2.虛無主義是一個主體性的問題
主體喪失了把自己的生命組織起來,把自己的精神動員起來的能力
歷史結構的矛盾在個人身上表現為主體性的危機
1862年,屠格涅夫《父與子》提出了nihilism,主人公巴扎羅夫自白道:虛無主義者是不屈服任何權威的人,不信仰任何原則的人,無論這一原則多么神圣……否定是所有原則中最有用的原則,而我們否定任何事物…..我們現在要做的不是建設,而是清理地基”
純粹的破壞被作為一項歷史任務被提出,是啟蒙主義和現代性的邏輯結果,表現為時代問題,作用在個體身上
啟蒙主義的理性至上瓦解了前反思的精神安慰劑,而這瓦解的盡頭是啟蒙主義的自我瓦解。
現代實證科學的“普遍有效性”和“邏輯必然性”來自資本的拜物教性質,科學不曾反思自己的基礎,意識形態(tài)就成為它的基礎。
那些本該肯定我生命意義的事物,被轉向反對我,成為否定我生命的壓力,即異化
異化理論的四個層次
自主自由的勞動是一種對人的本質力量的外化,在這個對象性的活動中,人的本質力量得到了確證。
1勞動者和勞動產品的異化,本質力量的外化不屬于主體,那么主體越勞動越被掏空。勞動者缺乏生活資料和獨立進行生產活動的勞動資料,所以他不得不把自己出賣給同事擁有這兩者的人,這就是路燈階級。勞動者出賣勞動力,使得自己的本質力量的結晶成為不屬于他的異己的力量,他越努力工作,他所占有的社會財富比例就越低
2勞動者和和勞動活動本身的相異化。勞動者是被迫勞動于路燈階級,是對他的本質力量和主體性的直接否定,所以當強制力消失的時候就沒有勞動者想要勞動了
3人和人的類本質相異化,是一種自由意志的自我否定,把確定自己存在的生命變成維持肉體存在的手段,人在其中找不到自己是誰
4人和人之間的相異化,人找不到他人是誰
所有能肯定存在的事物,從勞動者創(chuàng)造的物品,到創(chuàng)造活動本身,勞動者的主體生命,以及他人對我的肯定,都被瓦解了。找尋存在感似乎只剩下兩種方式,一是通過荒誕,歸于純粹的否定性,二是通過縱欲
異化是否是預設了一個本身的勞動狀態(tài),(是否真的存在一種本真的勞動狀態(tài))然后說現在這個事異化的呢?
回答1,是的,up對這個回答持否定態(tài)度,因為這一回答會破壞馬克思思想的一貫性…
回答2,不是,本真的勞動狀態(tài)是現象學還原出來的。把異化的部分懸置后看勞動本身是怎樣向人顯現的,這就得到了本真的勞動
放下幻想實事求是,對應的是明明什么也沒看到卻喜歡幻想事物背后的東西,這種幻想根本不能幫助做出有效的判斷和行動。
現象學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
1堅持理性主體的立場
2從超越的立場轉向了向內的立場,把哲學內在與生活之中,是一種生活世界的回歸,是一種尼采式的對超感性世界的否定
先驗還原這一現象學的根本方法,就是在時間生活的經驗自我到先驗自我的還原
康德認為先驗是內在于主體性又為主體的經驗認識奠基的東西
古典哲學對日常生活的超越是一種對生活的否定,康德和費希特的批判哲學就曾被同時代的雅各比認為會導致虛無主義,主體根本沒辦法證明自己不是缸中之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