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與女性環(huán)境
在一定特定環(huán)境或者說文化氛圍中的人,總會具有特定的認識模式以及對于某種事物的統(tǒng)一趨向性評價標準或方法;當這些看法與實際客觀發(fā)生的事物存在差異的時候,我們通常稱之為刻板印象,因此,要想更進一步的深入了解我們所處的文化或者氛圍中對女性的要求和冀望,就有必要對男性所形成的特殊認同文化做一定的說明。正如上一節(jié)我們所多少談到的那樣,男女本就不是——至少不應該是——一種充滿矛盾的對立,當然,從生物進化的角度來講,總是或多或少會存在著兩性的博弈,我們也應該從科學客觀的視角來看待這一現(xiàn)象,而不是簡單的將其引入到社會學的領域中來,這對我們實際工作以及生產(chǎn)生活不會產(chǎn)生合適的影響,更不會從長久的層面上對我們的社會產(chǎn)生好的作用。
外觀外形是我們認知一個人了解一個人的最初所能獲得的數(shù)據(jù)和信息,無數(shù)的文學作品和實際生活的經(jīng)驗不斷重復著一種矛盾:我們所獲得的信息和對未來行為的預判;這是一種很有意思的事情,從生物學角度來講,視覺是我們獲取信息最多的來源(從一般情況來講),與此同時,我們對事件和決策的評判和執(zhí)行都有賴于此,從另一種方面說,對于事物的發(fā)展我們所能做的預判完全取決于我們所能掌握的信息量和信息結構也是應該能夠理解的,這種矛盾便深植于這一點上。我們所獲知的信息從某種層面來講總是不足的,這也是我們——按照精神分析學的視角——渴望返回到原初的沖動的原因也是安全區(qū)之所以可靠的依據(jù),放回到人的認知這個領域中,人對于另一存在個體的基本視角就來源于此。會對第一印象(這一說法并不夠準確)產(chǎn)生“信賴”這一“態(tài)度”是具有深層次心理和社會需求的一種表現(xiàn)。一個非常經(jīng)典的例子就是日本史上赫赫有名的魔王——織田信長,根據(jù)《信長公記》所述,織田信長屬于典型的傾奇者,就是典型的離經(jīng)叛道裝束的表現(xiàn)(當然從言行上也是如此),而在缺乏普遍認可的青年時期,這種形象被認為是“傻瓜”——封建制下的父權在這里應該被視為一種基本環(huán)境——這是一種男性認可的典型例子,但是這種刻板印象并沒有阻止歷史按照其本應該的趨勢去進步,信長的失敗是一種深刻的社會生產(chǎn)方面的情形;在我們后世者看來——存在的評價標準和文化已經(jīng)改變——變成了一種積極的象征,所謂“男性氣質”就是男性認同的,或者叫男性同盟的認可的敲門磚,就如同有紋身就是與通常社會“格格不入”的人物這種印象一般無二,如同動漫作品《堀與宮村》的男主人公宮村伊澄其外在的“耳釘”“紋身”形象與其性格的差異是存在深刻的心理和成長背景的結果但這并不意味著缺乏擔當和責任以及能否去愛等所謂“男性氣質”的品格一樣,換句話說,人可以為其所渴望而為之,存在的式樣應該是多樣化的這種多樣化是否對于我們社會不利,我認為就如同新的文化事物誕生一樣,總會受到各個方面的刁難,就如同最開始的自由戀愛文化形成之際所遭受到的情形一般無二,這總歸是一種趨勢,是隨著社會生產(chǎn)發(fā)展所提出的一種要求,當然這樣發(fā)展的趨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也是女性解放的一個立足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