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坦克炮科普:PAK40

7.5厘米Pak 40反坦克炮?(7.5?cm Panzerabwehrkanone 40) 由萊茵金屬于1939-1941年間研制,共生產了23,303門,是納粹德國在二戰(zhàn)中的主力反坦克武器?,其中大部分為牽引式,但也有用于如黃鼠狼系列等坦克殲擊車上。
Pak 40衍生出專為車載而設計的改進型7.5厘米KwK 40坦克炮,KwK 40的區(qū)別在于它的彈藥更加緊湊,從而令車輛裝載更多彈藥。KwK 40是許多德國坦克和坦克殲擊車的主力火炮,并在戰(zhàn)爭后期漸漸取代了Pak 40的地位。

類型 反坦克炮
原產地 納粹德國
服役記錄
服役期間 1942年—1945年
使用方 納粹德國,芬蘭,匈牙利
參與戰(zhàn)爭/沖突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
生產歷史
研發(fā)者 萊茵金屬-博爾西希
研發(fā)日期 1939-1941
生產商 萊茵金屬-博爾西希
生產日期 1941-1945
制造數量 約23500門
基本規(guī)格
重量 1,425千克(3,142磅)(戰(zhàn)斗狀態(tài))
長度 6.2米(20英尺4英寸)
槍管長度 3.45米(11英尺4英寸) L/46
炮彈 75×714mmR
口徑 75 mm (2.95英寸)
后膛 半自動水平滑動炮閂
后坐力 液壓氣動
載具 十字形炮架
射擊仰角 -5°至 +22°,回旋角度 65°
射速 每分鐘約14發(fā)
最大射程 1,800米(5,906英尺) 直線射擊,7,678米(25,190英尺)曲線射擊
開發(fā)
Pak 40的開發(fā)始于1939年一份關于克魯伯和萊茵金屬共同研制一門7.5cm反坦克炮的合約。該項目最初并未受到重視,但之后在1941年的巴巴羅薩行動中突然出現如T-34及KV-1等的蘇聯重裝甲單位,讓這項目的優(yōu)先級提高。第一門原型炮于1941年11月到達戰(zhàn)場。
在1942年4月, 有44門Pak 40反坦克炮在德國國防軍中服役;并于1943年成為德國反坦克武器的主力。
使用狀況
Pak 40是一門標準的德國反坦克炮,并由德國提供給它的盟友。有些被擄獲的PaK 40在蘇聯紅軍中服役。戰(zhàn)爭結束后,Pak 40在幾個歐洲國家中繼續(xù)服役,包括?阿爾巴尼亞、保加利亞、捷克斯洛伐克、芬蘭、挪威、匈牙利?及?羅馬尼亞。
約有23500門PaK 40被生產出來,并有約6000門裝在坦克殲擊車上. 每門炮的生產成本為 2,200 工時及 12,000RM。而一個輕量化,全自動,并且是德國航空機炮中最重的一門——BK 7,5被應用在Hs 129攻擊機及容克斯Ju 88P-1驅逐轟炸機。
基本性能
口徑: 75mm
倍徑: L/46
與支架長度: 6.2米(20.3英尺)
長度: 3.45米(11.3英尺)
寬: 2米(6.6英尺)
高: 1.25米(4.1英尺)
質量(戰(zhàn)斗狀態(tài)): 1,425千克(3,142英磅)
最大回旋角度: 65°
最大射擊仰角: -5° to + 22°
發(fā)射速率: 每分鐘14發(fā)
直線射程: 1,800米(5,906英尺)
曲線射程: 7,678米(25,190英尺) m (高爆彈)
彈藥質量: 3.18千克(7.0英磅) to 6.8千克(15.0英磅)
結束了,福利

點個贊再走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