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車新勢力躬身入局,新能源車險市場風云再起

“2030年前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定調國家級綠色發(fā)展戰(zhàn)略。綠色產業(yè)范疇巨大,其中有已經成熟的產業(yè)鏈,也有新興的、正在成熟中的產業(yè)鏈。但長久來看,各行各業(yè)都需要承擔自己減碳的責任。
綠色發(fā)展不僅是中國當下最關注的戰(zhàn)略,亦是全世界的重點議題。我國相對高能耗的經濟結構、高煤炭占比高的能源結構以及相對較短的碳達峰到碳中和的過渡期帶來了更大的挑戰(zhàn),因此“雙碳”目標的實現也要求我們付出更多努力。
在這一背景下,學習發(fā)達國家的碳中和戰(zhàn)略的先進經驗,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試錯成本,對我國穩(wěn)妥實現“雙碳”目標有重要意義。然而,中國也有一些綠色產業(yè)的探索走在世界前列,新能源汽車就是其中之一。
01
中國新能源汽車發(fā)展領先全球
汽車制造是一個國家工業(yè)水平的綜合體現,而新能源汽車作為重要戰(zhàn)略新興產業(yè),對推動綠色發(fā)展、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具有重要作用。發(fā)展新能源汽車是我國從汽車大國邁向汽車強國的必由之路。
工信部有關負責人日前在新聞發(fā)布會上透露,我國新能源汽車累計銷量已從2012年底的2萬輛攀升至今年5月底的1108萬輛,成功突破千萬輛大關。今年一季度,我國新能源汽車累計產銷量增長幅度超2019年全年水平;自2015年起,產銷量連續(xù)7年位居世界第一。
事實上,中國品牌不僅在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成績優(yōu)良,在海外市場也取得了很大進步。去年,我國新能源汽車出口31萬輛,超過歷史累計出口總和。其中對歐洲的出口增長最快,增速達204%。
在2021年全球十大新能源汽車暢銷車型中,中國品牌占據六款。更重要的是,這份成績并不是依靠低價,更多是源于質量的提升和技術創(chuàng)新。
由此可見在新能源車市場,中國制造正在迅速崛起,并席卷全球。而這也給了中國車企一個與西方老牌汽車企業(yè)同場競技、彎道超車的機會。
在律商聯訊(北京)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簡稱“律商風險”)產品總監(jiān)高偉看來,國內新能源車的發(fā)展是領先于國際市場的。目前發(fā)達國家市場的新能源車種類沒有國內豐富,如美國還是以常規(guī)的油電混動(非插電式混動)車型為主導,但國內的新能源車種類分為三種,純電占約80%,插電式混合動力和增程式混合動力占剩下的20%左右。
我國不僅新能源汽車的生產領先于國際市場,而且在全球率先推出了極具針對性的新能源車專屬保險條款。高偉介紹,美國市場中尚無新能源車專屬條款,車險公司在現有燃油車產品基礎上利用部分可差異信息作為定價因子,如動力類型、車型系數來量化區(qū)分新能源車與燃油車之間的風險水平以及新能源車間的風險水平。在英國市場,車險公司已經開始在現有產品的條款和費率中對電池、充電線、充電樁等做了針對新能源車的定制。但源于市場有限的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和新產品設計所需的高投入,目前仍然沒有設立一款新能源車專屬產品。西班牙市場是中國之外在新能源車險領域走得最遠的。例如,Mapfre公司除了承保電池、私有充電樁、私有充電線之外,還承保使用公共充電樁時產生的責任風險。新能源動力類型作為折扣因子更好地鼓勵消費者去使用綠色能源。在這些市場以及其它一些歐洲市場中,大家都把新能源車作為智能網聯車輛的一個分支,同時適用了基于智能網聯車輛數據分析開發(fā)的車聯網保險產品。
02
造車新勢力躬身入局新能源車險市場
日前彭博新能源財經發(fā)布的《新能源汽車市場長期展望》(EVO)報告顯示,新能源汽車乘用車銷量迅速增長,將從2021年的660萬輛增長至2025年的2100萬輛;到2025年,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將達到7700萬輛,到2030年將進一步增長至2.29億輛。
對于近年來經歷了持續(xù)低迷的車險市場而言,這也意味著新能源市場的爆發(fā)將給車險保費收入帶來新的增長動力,而車企也看到了新的商機。
繼特斯拉、小鵬、比亞迪、蔚來之后,理想汽車也“曲線拿下”保險經紀牌照,擬進軍車險業(yè)務。這兩年來,新能源造車新勢力們正在一步步破圈,強調自己不僅只是車企,而是要利用自身數據及黑科技,挖掘顛覆汽車上下游生態(tài)的可能性。
造車新勢力入局車險,或許最看中的是直接連接客戶的入口角色,通過為車主直接配置車險,形成造車、銷售、售后的服務閉環(huán),讓自家造的車和客戶連接更加緊密,既能打通車主用車生命全周期,也能培養(yǎng)新的業(yè)務模式和增長空間。
以特斯拉為例,直營模式使其可直接接觸新能源車險的購買人群,從而直接獲取購買新能源車險的車主信息。特斯拉曾在2021年財報中披露,目前公司已在美國5個州推出保險服務,Value Penguin預計特斯拉平均每輛車的保險費用為4548美元/年。特斯拉方面預計,截至2022年底,有80%的美國客戶將選擇特斯拉保險服務。
新能源車企賣保險真有這么容易?高偉坦言,銷售端的機遇是有的。新能源車整體的物理形態(tài)、車身構造、動力類型、制造理念都與燃油車有很大的區(qū)別,這種區(qū)別和特殊性必然會給保險行業(yè)及消費者帶來一些認知上的挑戰(zhàn)。
對于車企而言,其自身對新能源車最了解?;趯囕v信息的全面了解,車企在售賣保險或介紹保險方案時,可以為終端消費者做出比較好的保險需求的匹配,這也是新能源車企在售賣保險時所擁有的優(yōu)勢之一。
因此,高偉認為新能源車企作為保險經紀來幫助保險公司售賣保險,能夠為保險公司提供比較詳細的車輛信息,如電機的類型、電池的容量、電機的功率和扭距等,可讓保險公司對于風險暴露更加了解。
如果有保險公司愿意針對這部分風險,推出相應的核保政策,車企成立的保險經紀公司可為車主提供專屬定制保險方案,為消費者提供貼身的保障。
03
拿到保險入場券后 業(yè)務開展存挑戰(zhàn)
車企想要真正入局車險業(yè)務,其挑戰(zhàn)亦不可忽略。當新能源車企越來越深入保險行業(yè),甚至想作為保險公司參與從精算、銷售到出險的全流程時,不可避免地要經歷承保、查勘、理賠等非常專業(yè)的保險經營環(huán)節(jié),而這對于車企而言專業(yè)門檻相對較高。
艾瑞咨詢在《中國新能源車險生態(tài)共建白皮書》中指出,直銷模式要求車企必須具備功能完善的線上系統,不僅建設成本大、時間周期長,而且與保險公司系統對接復雜。此外,車險具備屬地化特征,全國范圍線下服務網絡是其保證用戶服務的觸角,需要長期積累。
社會效率的最大化是“專業(yè)人做專業(yè)事”。高偉解釋,對于保險業(yè)務中專業(yè)的風險認知、理賠、查勘、定損等步驟,以及復制村縣級保險公司出單點和理賠網點布局,都對新能源車企挑戰(zhàn)較大,畢竟要讓車企專家成為保險專家,其花費的人力、時間、金錢成本都很巨大且難以預估。
有位車主曾這樣吐槽:“本以為買電動車很明智,但交保費時才發(fā)現,省下來的油錢都到了保險公司口袋。”也有不少人希望車企入局后,可降低新能源車險保費,但該想法在短期內也難以實現。
根據中國銀行保險信息技術管理有限公司數據,從2016年到2020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車整體出險頻率高于非新能源汽車3.6%,家用新能源汽車的出險率更是高于非新能源汽車9.3%,家用新能源車型的案均賠款高于非新能源汽車2.7%,新能源車核心動力損毀率更是燃油車的三倍。
新能源汽車出險率高,維修費用高是市場共識,因此其保費上漲的原因主要與賠付率、維修成本、原材料價格以及車企自身市場規(guī)模等因素息息相關,即使車企參與銷售環(huán)節(jié),實際降費也并無太多空間。
然而,通過車企的參與,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保險公司和消費者的共同利益。隨著汽車更加智能、車輛數據收集不斷完善,車企及險企可通過多元化的數據輔助,提高整體風險識別的精準度,設計出貼合不同消費者的個性化保險產品,從而平衡成本與消費者權益。
04
律商風險助力車企、險企構建共贏生態(tài)
對于傳統險企而言,在銷售渠道、運營經驗、人才儲備等軟硬件設施都較為充足的情況下,把握新能源車的數據與風險特性、實現精準定價,是攻守兼?zhèn)涞闹匾画h(huán);而對于造車新勢力而言,想在競爭激烈的車險市場中分得一杯羹,其在駕駛行為數據和數字化車主服務等方面能力突出,是樹立差異化優(yōu)勢的堅實基礎。
挖掘駕駛行為數據,精準細分行車風險,用更合理的車險定價去吸引消費者是樹立差異化優(yōu)勢的關鍵。如律商風險這樣的專業(yè)第三方服務商,在此可為車企和險企提供巨大助力。由于可鏈接多方資源,律商風險不僅在海外市場積累了對車企所采集的新能源車輛產生的動態(tài)駕駛行為數據的處理和應用的深厚經驗,也熟悉中國保險公司的精算定價、產品設計等各項業(yè)務流程,可為車企、險企雙方架起合作的橋梁,助力構建新能源保險的共贏生態(tài)。

圖源:律商風險
律商風險可通過對大量從車、從人數據關聯分析,特別是針對動態(tài)駕駛行為數據的分析,幫助保險公司提煉以人或車為單位的靜態(tài)和動態(tài)風險特征,精確地認知并量化風險。高偉介紹,新能源車的相關風險是獨特的,既然沒有針對該類風險豐富的承保理賠經驗判斷,就需要更多的靜態(tài)和動態(tài)風險特征對風險進行精確描述,以輔助對該類風險的決策。通過對車身材料,三電物理配件、相關價格、動態(tài)駕駛行為等數據的廣泛采集,律商風險分析團隊進行多角度數據分析并從中提煉洞見,再與主觀認知碰撞融合,最終形成新能源車險整體解決方案。

圖源:律商風險
律商風險數據科學總監(jiān)虞澤明則從三個方面更具體地介紹了公司在搭建各類車險解決方案時的關鍵要素:首先是數據維度的廣泛。保險公司更關注自身承保、理賠數據,盡管其對從車的靜態(tài)數據屬性也有一些積累,但其它如從車的動態(tài)駕駛行為數據、從人的消費行為數據、一些新領域如新能源、ADAS屬性等數據,并未有過多積累。事實上,全行業(yè)對上述相關數據的收集也僅處于初級階段,但市場對其需求很大。因此,當律商風險合規(guī)合法地搜集了廣泛數據后,就可更精準地判斷某個人及其保單的相關風險。
其次是算法的創(chuàng)新。基于廣泛數據,律商風險進行了大量算法創(chuàng)新。無論是國內外已經廣泛使用的傳統精算算法如廣義線性模型(Generalized Linear Model),還是新引入的先進機器學習算法,其目的都是在現有數據里盡量挖掘出更多更精準的信息,從而實現建模。
最后是模型的可解釋性。僅有模型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要讓保險公司業(yè)務員和消費者理解這個模型。律商風險尤其強調模型的可解釋性,因此會把模型里的信息提煉后再分享給客戶,這也讓其評分結果在落地時更容易被保險公司以及廣大消費者接受。

圖源:律商風險從車風險評分中的部分動態(tài)單因子效果展示
結語
事實上,新能源車企和保險公司雙方既有互利共贏點,也能一起解決新能源汽車出現的定價和理賠問題,應積極擁抱彼此,探索優(yōu)勢互補的合作之道。在此融合的過程中,雙方也可借助專業(yè)的車險服務商律商風險在數據解決方案中的領先探索,進一步推動新能源汽車的生態(tài)共建。
無論新能源汽車行業(yè)未來怎么發(fā)展,對車企、險企和產業(yè)鏈中的各類服務商而言,都需結合市場需求不斷創(chuàng)新,推出更能滿足消費者需求的服務,讓其真正體驗到更便捷、更放心、更實惠的產品。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