芮城發(fā)現(xiàn)的明成化青花碗和漢代青銅洗
芮城發(fā)現(xiàn)的明成化青花碗和漢代青銅洗
《文物世界》 2002年06期
景宏波
一
20世紀60年代末,山西省芮城縣南衛(wèi)鄉(xiāng)南衛(wèi)村王紀墓出土了一對明成化青花紋碗(王紀,明萬歷、泰昌年間戶部、刑部尚書,因議處明代三大奇案之一“紅丸案”而名震朝野,世稱王尚書)。此對碗為出土珍品,口徑10.2,高5.2,足徑4厘米,現(xiàn)藏山西省芮城縣博物館。二青花碗廣口外撇,斜直腹,上豐下束,平底,矮圈足。口沿內飾雙弦紋,內底飾牽牛花出喜字紋外壁青花紋飾四層口沿下飾雙弦紋,腹上部為四喜四萬紋,腹下部為牽?;ā㈧`芝,圈足飾雙弦紋,底雙圈欄楷書6字“大明成化年制”。此對碗造型輕巧秀美,制作規(guī)整,精雅靈盈,胎體輕薄,細質白潤,肥厚如堆脂,無雜質,溫縝如玉,為典型的成化青花瓷器。
青花瓷以唐宋為其萌芽期,元代為成熟期,明清為發(fā)展期。從唐代晚期起源到元代后期成熟,其間經歷了450多年萌芽期從元代后期成熟到清乾隆以后衰落又經歷400余年的發(fā)展期。青
花瓷器歷時長達近900年,其間曾經過三次發(fā)展高峰,第一次為元代末年第二次為明永樂、宣德時期第三次為明嘉靖、萬歷時期。就青花瓷器的品質而言,明代成化和清代康熙時期生產的青花瓷器十分精細,并不在元末及明永樂、宣德、嘉靖、萬歷之下。王紀墓出土的這對青花碗當屬成化瓷器精品。
明代青花瓷器造型上雖有不少器物仍沿襲著元代的特點,但本文介紹的成化青花碗,總的傾向是改變了元代器型鈍重稚拙風格,趨向于比例相稱,輕巧別致而又不失平衡的感覺,但在瓷質方面精益求精,造型唯重纖巧。
明代瓷器紋飾,已發(fā)展到基本上以圖案彩繪為主流的階段,而結束了元明以前主要運用刻、劃、印花的方法裝飾瓷器的時代。其彩繪圖案裝飾,是在元代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因此在圖案的構成,紋樣的內容等方面或多或少保留有前代的一些傳統(tǒng)。瓷器的圖案往往由主題紋樣和輔助紋飾組成,繪畫風格以寫實為主,常見的主題紋樣有植物、人物故事等。本文所述的青花花卉碗紋樣為牽?;ā㈧`芝。繪畫技法以勾線平涂為主,少量一筆點畫,采用“分水”技法,用重彩勾邊,淡彩填色,效果特佳。所繪圖案構圖疏朗,筆法流暢纖細。另外,明代瓷器還流行梵文、阿拉伯文以及“?!?、“壽”、“喜”之類的字,本文介紹的青花碗壁飾有“巧”、“喜”字?!拔濉睘楣糯环N符咒、護符或宗教標志,通常被認為是太陽或火的象征,在梵文中稱為Sriratsa(室利茉蹉),意為吉祥之所集,佛教認為其是釋迦牟尼胸前所現(xiàn)的“瑞相”,用作“萬德”吉祥的標志。唐武則天大周長壽二年,特定此字讀“萬”。兩青花碗內底、外壁均裝飾有吉祥圖案和吉祥文字,以牽?;?、靈芝(中國古代象征著瑞祥)紋飾和“歸”字、“喜”字為題材,通過借喻、比擬、雙關、象征及諧音等表現(xiàn)手法,構成“一句吉語一圖案"的美術形式,賦予求吉呈祥,消災免難之意。寄托人們對長壽、幸福、喜慶等的追求愿望,因物喻意,物吉圖祥,將情景物融為一體,富有濃郁的民族色彩。
再細觀二青花碗底部款識“大明成化年制”。成化官窯款以6字楷書為主,字體剛勁,中鋒運筆,別具風格,不易模仿。曾記得古陶瓷鑒定家孫瀛洲先生概括成化官款特征為∶"大字尖圓頭非高,成字撤硬直到腰化字人匕平微頭,制字衣橫少越刀明字月尖年肥胖,成字一點頭肩腰”。二青花碗年款與孫先生所說的特征極為投合,很符合成化特點。
成化青花,獨具時代魅力。明代青花瓷器中最有特點的應屬成化青花瓷器。永樂、宣德青花雖美,但在紋飾、青料乃至造型等方面未完全擺脫元青花的影響,而成化青花從造型、胎釉、青料、紋飾及繪畫工藝技術諸多方面,都具有自己獨特的風格。成化青花采用江西樂平國產“平等青”料,色調淡雅清麗,素凈明快,所繪青花圖案構圖疏朗工整,筆法流暢。為了彌補國產青料的不足,成化制瓷工匠在胎釉上精益求精,經過精漂細揀,使得胎質更加細膩,用料也更加純凈潤澤,形成了胎體輕薄,器型精巧,軸質肥潤,色澤淡雅,紋飾疏朗,色階明顯等特點,歷來備受人們推崇珍愛。當然王紀墓出土的成化青花花卉碗也概莫能外,確實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瑰寶。
一
1999年10月,芮城縣黨政幼兒園在開挖教學樓新址基建工地時,發(fā)現(xiàn)了13座古墓葬,工地負責人立即上報縣博物館,博物館接到匯報后迅速委派考古隊成員重點對M1、M7、M8、M12進行了搶救性清理。其中M7、M8出土的兩面青銅洗,特別令人注目,現(xiàn)簡介如下
1.一洗(圖一),出土于M7。M7為磚券拱形單室墓,清理中發(fā)現(xiàn)有盜擾現(xiàn)象。此洗口徑35、底徑29.5、高8厘米,形制為圓形,敞口,圓唇,折沿,弧形壁,平底。獨特之處在其底部有對稱的兩個短扁形足,內底飾雙魚紋,雙魚間有“保子宜孫”銘文(圖三)。同時出土的還有五銖錢幣1枚,銅熨斗1把。
2.二洗(圖二),出土于M8。M8為磚卷穹隆頂耳室墓,在清理前早已坍塌。該洗口徑35、底徑29,高8.5厘米,形制為圓形,敞口,圓唇,折沿,弧形壁,平底。其底部亦有對稱的兩個短扁形足,內底飾雙魚紋,雙魚間有“宜子孫”銘文(圖四)。此洗腹部有一殘孔,疑為墓磚坍塌所砸而致,已修復好。同時出土的還有銅熨斗1把,“大泉五十”錢幣1枚及灰陶罐等器物。
洗,是古代盥水用具,我國古代的盥水器大致分為承水器、注水器、盛水器和挹水器四種,包括盤、鑒、、 、汲壺、浴缶。盤為承水器,商周時期宴饗用器。古人宴前飯后要行沃盥之禮,《禮記·內則》載“進盥,少者奉盤,長者奉水,請沃盥。盥卒,授巾?!鳖聲r用 澆水于手,以盤承接棄水。西周中期前段流行盤 相配,西周晚期到春秋戰(zhàn)國則多為盤 相配。戰(zhàn)國以后,沃盥之禮漸廢,盤亦被洗替代。洗,即今之洗臉盆,最早出現(xiàn)于戰(zhàn)國晚期,漢代最為流行。
兩銅洗底部所飾的魚紋,作側面游動狀,魚體部飾有半圓形鱗片,有脊鰭、腹鰭各二。魚紋在商和西周時期并不多見,但它延續(xù)的時間卻很長。春秋時期魚紋大多出現(xiàn)在盤上,如早期的鄭伯盤內有一周魚紋,且首尾相接∶晚期的魚龜蟠龍紋長方盤也有魚紋。西漢開始,魚紋很風行,不僅在水器洗上有,而且還利用魚的立體造型做成扁壺,這與漢人以魚比喻多子有關,這正與兩洗的銘文“保子宜孫”、“宜子孫”相互映襯,相得益彰。又因魚與“余”同音,所以魚又是古代手工藝品中用來象征富貴有余的吉祥圖案。
根據(jù)M7、M8出土的器物,可以初步斷定兩青銅洗為西漢晚期或東漢早期,介于新莽時期的器物。兩漢時期由于鐵工具的大量使用,提高了生產率,使?jié)h代的銅礦開采業(yè)較以前有了很大的發(fā)展。此時的禮樂器雖然進一步衰落了,銅器漸被鐵器所代替,但由于銅采礦業(yè)的發(fā)展,商品經濟的需要,使這時的青銅冶鑄業(yè)在制作日常生活用器方面有了進一步擴大。兩銅洗的發(fā)現(xiàn)表明漢代青銅禮樂器制作已不如商周時期,而青銅鑄造業(yè)卻不斷地向日常生活用品轉變的特點。兩銅洗的出土,填補了芮城館藏漢代青銅器物的空白,同時為研究三晉青銅器提供了新的實物資料。
(作者工作單位 芮城縣博物館)
欄目主持/梁育軍
溫馨說明:本平臺目的在于集中傳遞全國各縣考古成果,不作為任何商業(yè)目的,轉載請注明出處。我們敬重和感謝原創(chuàng)作者,凡未注明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無法查獲作者所致,敬請原作者諒解!如有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們將及時糾正刪除。圖文編輯校對過程中難免出現(xiàn)錯誤,敬請讀者批評指正,我們將及時糾正修改。謝謝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