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圖【前429-前347】

對于柏拉圖的評價,其中最尖銳的批判來自羅素:他認為柏拉圖把至善這個道德層面的詞匯強行拉入了哲學體系,在至善的桎梏下,西方哲學至此開始走向一潭死水,再無前蘇格拉底時代的百花齊放。
對柏拉圖最大的肯定則來自希爾貝克:他說“一個研究哲學的人,要么是個柏拉圖主義者、要么是個柏拉圖主義的修正者,要么是個柏拉圖主義的反對者,就是沒有誰的哲學研究能繞過柏拉圖”

柏拉圖是蘇格拉底的學生,是亞里士多德的老師,柏拉圖的哲學思想被廣泛認為是西方古典哲學的巔峰。他生于一個富裕的貴族家庭,他的家庭據(jù)傳是古雅典國王的后裔。依據(jù)后來羅馬作家第歐根尼·拉爾修的說法,柏拉圖的原名為亞里斯多克勒斯(Aristokles),后來因為他強壯的身軀而被稱為柏拉圖(在希臘語中,Platus一詞有“平坦、寬闊”的意思)。但第歐根尼也提起了其他的說法,柏拉圖這個名字也可能是來自他流暢寬廣(platutês)的口才、或因為他擁有寬廣的前額。由于柏拉圖出色的學習能力和其他才華,古希臘人還稱贊他為阿波羅之子,并稱在柏拉圖還是嬰兒的時候曾有蜜蜂停留在他的嘴唇上,才會使他口才如此甜蜜流暢。

柏拉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以對話錄的形式呈現(xiàn)的,他的老師蘇格拉底則是其對話錄中的主要角色。柏拉圖在自己的對話錄里幾乎沒有參與過討論,他只將自己描述為一名在遠處旁觀的記錄員。至于對話錄中有多少是蘇格拉底的原意、而又有多少是柏拉圖自己的意見,目前依然存在極大爭議。值得注意的是,阿里斯托芬和色諾芬也寫過一些關(guān)于蘇格拉底的作品,他們對蘇格拉底的記載與柏拉圖筆下的往往有很大差異,這個有趣的現(xiàn)象也被稱為“蘇格拉底問題”。
柏拉圖對話錄的內(nèi)容覆蓋極廣,包括了靈魂的不朽、自然現(xiàn)象、藝術(shù)和文學的作用、對婦女和奴隸的看法、政府的形式、何為正義等等,以當時的認知而言,可以說沒有哪個人類知識領(lǐng)域是柏拉圖不感興趣的。
公元前385年,柏拉圖在雅典的“學院”開張了。柏拉圖不在教室里教學,而是在雅典郊外樹木掩映之處邊漫步邊教學,因而又被稱為“逍遙學派”。他的學院匯集了來自希臘各地的學生,從馬其頓來留學的亞里士多德就是其中一位。

關(guān)于柏拉圖的哲學思想,大致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
首先:烏托邦思想,柏拉圖的<理想國>是一系列烏托邦思想中最早的理論嘗試,他在書中旗幟鮮明的反對雅典民主,其理想國的原型據(jù)說是斯巴達;
第二:理念論,柏拉圖理念論是具象物體的共相問題所做的一次先鋒性嘗試,也這是“形而上學”體系的主要奠基理論;
第三:他主張靈魂不朽,這對中世紀的神學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
第四:宇宙論,其中的“至善”概念是后來上千年新柏拉圖主義信仰者的基本綱領(lǐng);
第五:他對知識的認識,他認為知識是靈魂往世的回憶而不是在今生學到的。
總的來講,以上幾個論題中任何一個都可以作為一篇古典哲學的C刊論文來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