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8!這部紀(jì)錄片緩解了我的囤菜焦慮

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目前的國產(chǎn)影視劇已有一段時間沒有掀起過波瀾。
這讓我不得不將目光轉(zhuǎn)移到那些一直想看而未看的佳劇,由臺灣公視制作的《我在市場待了一整天》系列,便在其列。
該系列一共兩季,在豆瓣上的標(biāo)記人數(shù)加在一起不超過一千人,但每季的評分都高達8.9,成為不少劇迷和綜藝節(jié)目愛好者的治愈良藥。第一季還曾在2020年和話題之作《想見你》共同擒獲金鐘獎的創(chuàng)新節(jié)目獎。
一個劍橋大學(xué)人類學(xué)博士頂著爆炸頭,穿梭在中國臺灣省的各大市場,流連于肉菜攤位和魚檔茶肆間,真的能讓整天emo的喪逼們“起死回生”嗎?

01
絕不只是美食
《我在市場待了一整天》系列紀(jì)錄片給人最大的錯覺,便是它太像一檔美食綜藝節(jié)目了。

基隆仁愛市場的方寸小店里,藏著品種豐富的壽司;
在傳統(tǒng)的豬肉香腸里灌入豬肝,并佐以咸湯圓下肚;
抑或是澎湖北辰市場中,當(dāng)?shù)厝擞盟芰掀侩缰频南淘焦希?/p>
當(dāng)然,還少不了臺南新化市場里,掛了三五十樣澆頭的粿仔粉檔。?在主持人李明璁時走時停的節(jié)奏中,這些臺灣各地的民間小吃不斷涌現(xiàn)在我們的眼前,它讓人想起了陳曉卿導(dǎo)演的《舌尖上的中國》系列。
后者同樣以神州大地上的豐饒物產(chǎn)作為主角,將為人熟知卻又頗為陌生的食物故事娓娓道來。

然而不同之處在于,《舌尖上的中國》關(guān)注的是食物本身,風(fēng)味、腌制、發(fā)酵、晾曬。
這些從美食制作過程里抽繹出的辭藻,以及食物和人文地理的融合故事,借由旁白李立宏的醇厚口音說出,讓人不禁感嘆中華民族的智慧和神秘,并重新認(rèn)識那些入肚之物。
它是美食老饕們的狂歡,更是名士風(fēng)流的另一種表現(xiàn)。??但《我在市場待了一整天》截然相反,它鉆入庶民們辛苦維系的生計日常里,讓菜市場變得活力四射,生猛喜人。?
比如在花蓮的重慶市場里賣蝸牛的阿英姐,手法嫻熟地從殼中挑出蝸牛肉,并戲謔地將其比作為戀愛;

或是年紀(jì)頗大的阿美族婆婆,對野草知識的掌握讓人驚奇,每日都和丈夫挖掘出種類繁多的菜品。?

這種濃郁的生活氣息,更體現(xiàn)在這個系列的紀(jì)錄片并不只是聚焦于“菜市場”,而是容納度更為寬泛的“市場”。?
菜攤旁邊的老年衣服店,菜場外的百年攝影店,和米檔、裁縫鋪、美甲店、咖啡館,甚至是市場五十多年,或上百年的建筑歷史,以及日據(jù)時代、美軍駐扎和東南亞移民浪潮等等歷史因素,全都雜糅進這一看似不起眼的“市場”之中。?
主持人李明璁的解說,讓我們認(rèn)識到市場別樣的魅力,它既有日復(fù)一日的生活瑣碎,同樣不乏稍縱即逝的歷史須臾。

這也是為什么市場在此等同于活力,它讓我們感受到每一個人的生存之道,以及對于生活本身抱有的尊重和信仰。?于是,生命的價值,在此擁有更為具體的意義。

02
職人的堅守和落寞
當(dāng)然,“市場”二字在此并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它是由偌大市場中的每一個庶民從業(yè)者所組成,李明璁將此稱呼為“職人”。
?
職人一詞來源于日本,專門指稱擁有精湛技藝的手工藝者。
?
2011年的紀(jì)錄片《壽司之神》,因其對小野二郎這位壽司界的大牛的介紹,讓國內(nèi)不少人第一次了解到什么叫做“職人”。

相比于小野二郎這樣的米其林三星店的大廚,《我在市場待了一整天》中的菜販、魚販、肉販,或是裁縫匠、糶手、鐵匠,似乎不夠起眼。
?
但借由李明璁的細膩觀察和講解,我們感受到了這些庶民職人的敬業(yè)和堅守。
比如在第二季第四集中,臺南新化市場的一家亞鋅制品鋪里,年邁的老師傅默不作聲地敲敲打打,將幾片亞鋅制作成花灑、水瓢等生活用具。

這些在我們童年記憶中才會出現(xiàn)的亞鋅制品,如今早就被更為方便時尚的塑料制品取代。?但從老師傅對這些用具一絲不茍的制作過程中,你能感受到傳統(tǒng)工藝品的價值和體面。?另一家磨刀打鐵的店鋪里,同樣是一位年歲不小的老人在磨制各種刀具。?
菜刀需要磨雙面平;柴刀需要磨成一面平一面斜;剁刀則不能磨得太斜,要立面一些。

甚至在第二季的最后一集,特地將各行各業(yè)的職人心語做了個集錦,讓我們看到他們數(shù)十年如一日的起早摸黑,重復(fù)作業(yè)。?而大多數(shù)職人的一大共同點,便是數(shù)代從事家族行當(dāng)。?有的是逾越百年的五代掌門,也有的是三代單傳的獨門秘法,最起碼的也是兩代傳承的自家手藝。

但他們又并非是繼承巨額家產(chǎn)的“富X代”,而是在生活的困頓和手藝的流失之間逐漸走上了這條路。?比如為了能夠有業(yè)余時間打泰拳的潤餅老板,或是為了讓幾十年的老主顧有所寄托的攝影店傳人。?
這些職人手藝,既像是日本的民藝大師柳宗悅所說的“只有實際在生活中使用的才是美的器物”那樣,讓我們真真切切地摩挲到生活的私密褶皺。?可與此同時,他們之所以如此為之,大多卻是生活壓力的驅(qū)使。

于是,這份職人堅守顯得真實而不做作,沉默無聲,卻又潤物無言。
03
生活終歸人情貴
自然,李明璁除了用社會學(xué)家的眼光發(fā)現(xiàn)市場里職人們的堅守,他更在乎的還是環(huán)聚在市場周遭的生活底色,人情冷暖。
?
這也是為什么他在大學(xué)開設(shè)的一門特殊課程——《失敗者的成功學(xué)》,曾會如此受到歡迎,得到700多人的瘋狂報名,更是有絡(luò)繹不絕的學(xué)生、社畜和家長趕來旁聽。

比如在第二季第三集里,節(jié)目一改以往,沒有聚焦于某個享有盛名的市場,而是跟隨臺中東勢的一輛菜車,記錄下菜車?yán)习灏⒎迮c其客人們的動人故事。?
所謂菜車,意即賣菜的流動貨車,在臺灣一些地勢頗高、但人口相對分散的山區(qū)里較為常見。?年輕的菜販阿峰,每天清晨四點半就得到市場進貨,然后從六點半開始,就得在山區(qū)的沿途公路流動擺攤。

?在此期間,他需要開著老舊的小貨車走走停停,既得開著音樂讓各個站點的客戶知曉他的到來,還得照顧到不同情況的客戶。?
其中便有一位聾啞老人,阿峰每次都得為其上門送菜。?這一耗時甚多,卻利潤甚少的生意,之所以讓年輕的阿峰能堅持下去,一是由于這是父親堅守了幾十年的職業(yè);二是在于,一旦阿峰不做,山中的住戶將無菜可買。

人情成為了無形的動力,賣菜買菜不再只是需求和金錢的往來,更是如期而至的赴約,和日久情常的累積。?
這種人情味兒在節(jié)目中不斷重現(xiàn),有的是米檔的新一代傳人,不惜重金將傳統(tǒng)的碾米機進行修復(fù),并通過研發(fā)米啤酒,來守護臺南的米文化;也有的是女兒眼看母親身體難以為繼,于是辭掉工作,繼承幾十年之久的牛雜湯店鋪。

《我在市場待了一整天》的治愈力,便在于此,它不斷翻開煩惱和憂愁的結(jié)痂,讓你感受到每一個庶民主人公的血痕,但與此同時,它又會讓你看到,這些人對于生活的寬忍和疼惜。?
所以,每當(dāng)李明璁在每一集的最后說道“我在某某市場待了一整天”時,我總是不自覺地被代入進去,心心念念地向往著:我想在這個紀(jì)錄片的世界里,待上一輩子。
「后浪電影」用戶調(diào)研

我們將在填寫完成的寶貝中
每周抽3人送出《教父》玫瑰徽章1枚+圖書盲盒1本
快快參與吧

作者丨郭源潮
編輯丨飛檐? ? 排版丨逍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