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圖會飲篇——7位古希臘先賢對愛的理解
柏拉圖會飲篇是一篇探討愛的本質(zhì)的哲學(xué)對話,它描述了一群雅典男性在悲劇家阿伽頌的宴會上,各自發(fā)表了對愛神厄洛斯的頌辭。這些頌辭從不同的角度展示了愛的多樣性和復(fù)雜性,從肉體的欲望到靈魂的升華,從神話的寓言到哲學(xué)的理念。柏拉圖通過這些頌辭,揭示了愛是人類追求美和善的動力,是人類實現(xiàn)完整和不朽的途徑,是人類與神靈相通的橋梁。柏拉圖會飲篇不僅是一部哲學(xué)名著,也是一部文學(xué)杰作,它以優(yōu)美的語言和生動的情節(jié),展現(xiàn)了古希臘文化和思想的精華。
?
故事背景:
柏拉圖會飲篇以阿波羅多洛向朋友轉(zhuǎn)述他從阿里司托得姆那里聽來阿伽頌宴會的談話為開端。宴會是慶祝阿伽頌的悲劇首次獲獎,所以阿伽頌邀請好友在他家中饗宴。蘇格拉底是被邀之列,阿里司托得姆則是在蘇格拉底赴宴途中相遇,并被蘇格拉底邀請一同前往,從而記下宴會中的討論內(nèi)容。眾人用過餐后,照慣例應(yīng)當開始飲酒誦詩,但是阿伽頌表示他前夜為了慶祝劇作奪冠飲酒過量,無力再飲;席上的醫(yī)生厄律克西馬科斯也建議眾人節(jié)制飲酒。這時,修辭學(xué)家費德羅斯建議眾人輪番以同一話題發(fā)表演說,讓酒神戴歐尼修斯作為評判。費德羅斯提出的話題是“厄洛斯”也即“愛情”,每人以自己的方法贊美愛神和他對人類的貢獻。席上眾人對這一建議表示贊同,并示意費德羅斯先行開始他的演說。
?
登場人物順序及背景:
- 費德羅斯:雅典貴族,修辭學(xué)家,蘇格拉底的好友;
- 保薩尼亞斯:雅典貴族,阿伽頌的戀人;
- 厄律克西馬科斯:著名醫(yī)生阿庫墨諾斯之子;
- 阿里斯托芬:喜劇作家,有多部作品傳世,雅典舊喜劇的代表人;
- 阿伽頌:悲劇作家,宴會的東道主,前日剛剛慶祝其第一部悲劇作品在酒神節(jié)獲冠軍;
- 蘇格拉底:哲學(xué)家,柏拉圖所有對話錄中的主人公;
- 阿爾西比亞德斯:雅典貴族,以藐視傳統(tǒng)道德宗教而著名,其后作為政治人物對希臘歷史起到重要的影響。
?
主要論點:
費德羅斯:愛神是最古老的一種神,比其他神出現(xiàn)的時間更早,所以他的地位崇高,同時愛神可以讓相愛的人變得很勇敢,特別是“愛人”的一方。他甚至說,如果一個軍隊都由情人和愛人組成,那么因為在愛人面前的羞恥心使得他們不敢退縮,也就是再愛神的鼓動下,變得更加勇敢。
為了證明這個論點,他舉了三個例子。第一個:阿爾戈斯蒂替丈夫受死。第二個:俄爾剖到冥府去見愛人,在將愛人帶會陽間的路上違背了約定回頭看了妻子,結(jié)果妻子又被冥王帶回去。第三個:阿啟婁為情人報仇不惜自己身死。這幾個例子表明,愛情確實可以使人變得勇敢。
?
保薩尼亞斯:他將愛神分為屬天的愛神和屬地的愛神,天上的愛神代表的愛情是對優(yōu)美的品德靈魂之愛,是驅(qū)使人向著高尚的,是一種高級的愛;而凡間的愛神表示的則是愛肉體的勝過愛靈魂的肉體之愛,是低級的。所以他就認為忠愛品德的人是高尚的,愛肉體過于愛靈魂的人是卑劣的。
?
厄律克西馬科斯:不但在人與人之間,在大自然中,各個存在物,甚至各種學(xué)科,神與人的所有事情,都被愛神所支配。比如音樂、美食、天氣、星辰的變動等。在他看來,自然界的和諧來源于各個事物中的有節(jié)制的、恰到好處的愛的作用。如果不節(jié)制、和諧,那么就會出現(xiàn)各種自然災(zāi)害、瘟疫、戰(zhàn)爭。
?
阿里斯托芬:他說在很久以前,人不是現(xiàn)在這個樣子的。人也不是兩手兩腿,而是四手四腿,身體像個圓球,腦袋上前面后面各有一張臉,而且能自我繁殖。這樣的人威力無比,甚至想和神一較高下,于是,宙斯將人劈成了兩半,并且將頭轉(zhuǎn)過來,讓他們看到被剖開的裂縫。然后,將裂縫封起來,只留下肚臍附近一點殘余。這樣,人們就變成了兩條腿、兩只手的樣子。這樣不僅人的力量削弱了,而且數(shù)量還增加了,侍奉的人和獻祭的貢品還能加倍,人類再也沒有能力反抗諸神了。
但是,由于人們是被分開的,因此每個人都無時無刻思念自己的另一半,并到處尋找,直到餓死,就希望能再次合在一起。于是,宙斯大發(fā)慈悲,將人的生殖器也倒轉(zhuǎn)過來,移到前面,這樣,如果合攏起來的兩個人是一男一女的話,不僅可以平息情欲,還可以生殖繁衍后代。
因此,根據(jù)阿里斯托芬的理解,如果不找到我們所配對的那一半,我們一生都會感到不完美。愛是人們渴望回歸到整全的一種沖動,人們希望回歸到原始狀態(tài),治愈從前被剖成兩半的傷痛。我們本來是個整體,對于整體的希冀,就叫做愛。
?
阿伽頌:他認為愛神首先是美的、善良的,而且它是柔軟的,寓居于人類最柔軟的地方——心靈(或靈魂)中。愛神是公正的、審慎的,愛神還是個詩人,人們一旦被愛神掌握了,不管以前怎么樣,都會變成一個詩人。
他還說愛神本身是一種滿意的狀態(tài),就像裝滿了水的杯子,水裝滿了,那它就要流淌,所以愛神將愛流淌至世間各處。也像詩人一樣,就各種美好的故事傳播到各處,讓人們充滿希望,贊美愛神。這種愛就像陽光那樣,所到之處黑暗褪盡,只剩下美好與和平。
?
蘇格拉底:愛是有對象的,這個對象正是所愛之人所欠缺的。我們之所以會愛某物,是因為我們缺乏某物,或者說雖然已經(jīng)有了,但是希望能永遠持有它而不失去。比如自己原本不是勇敢的(缺乏勇氣),愛讓他變得勇敢;自己無法從同性的肉體交合中得到滿足(缺乏肉體之愛)且社會不承認同性之愛,轉(zhuǎn)而認為愛肉體過于愛靈魂的人是卑劣的。再比如自己缺乏知識,所以通過熱愛讀書來獲取知識;同理金錢、權(quán)力也是一樣。
總結(jié)來說就是愛是希望現(xiàn)在有它或者將來有它,并且以后永遠不會失去它。如果愛神是愛好美的,而愛什么就意味著缺乏什么,那么愛神實際上就是缺乏美的,也就是說,它不是美的。
?
蘇格拉底接著講到他之前遇到過一個人,叫做迪歐蒂瑪,蘇格拉底說他關(guān)于愛神的這些論述就是從這個那里聽來的:
愛神雖不是美的,但不是說愛神是丑的,而是兩者之間的中間狀態(tài),同樣也處于豐腴和缺乏之間、必朽和不朽之間、無知和有知之間的這樣一種中間狀態(tài)。由于它不是美的,因此不能把它看做神,而是介于神與人之間的東西,即:精靈。愛神是豐饒之神和匱乏之神的孩子,因此,它始終匱乏,卻又始終追求美好。所以它始終處在智慧和無知之間。因為智慧的人不再需要愛智慧,而無知的人根本不會覺得自己缺乏智慧而起來愛智慧。只有介于中間的愛智者才不斷追求智慧,始終處于智慧和無知之間。這就是愛神的本相。
總結(jié)來說,愛所向往的是永遠擁有美好的東西,這里的永遠就意味著永恒和不朽。
因為一個人一旦想擁有美好的東西,就一定會想要追求永恒,但是人又是必朽的。所以一個必朽的人如何來追求永恒。當我們看到美景、喜愛的美食、影視劇、書籍、旅游場所的時候我們總是想跟我們愛的人分享,覺得這樣在一起渡過的時光是如此的美好。但是美好的時光是短暫的,同樣我們都會遭遇挫折,我們還需要彼此之間的鼓勵與互助。以達到追求永恒與不朽的目的。
?
為此愛需要生育和繁衍。通過這種方式奔赴不朽。所有死的東西都是通過不斷地更新和迭代來保持不朽和永恒的,愛所表現(xiàn)出來的這種生育的驅(qū)動力也正是其中的一種表現(xiàn)。通過生育和繁衍,速朽的東西分沾了不朽,最終得以永遠擁有美好。
但是通過生育啊達到的這種對永恒的盼望,其實只是一個倒影,我們一生都是想看到影子背后的東西,那些是影子背后的東西呢就是靈魂知識和美德的不朽。
所以在蘇格拉底看來我們愛是為了幫助人們?nèi)プ分鹩篮?/span>,我們在愛人身上能夠發(fā)現(xiàn)那種原初的美好,愛其實是讓我們?nèi)?/span>追尋美,所有人愛的都是美的源泉。我們通過愛去追求那永恒的美,那不變的美,那理念的美。
?
最終酒神阿爾西比亞德斯決定把飄帶帶到了蘇格拉底的頭上承認了他的勝利。
然后他向大家講述了他與蘇格拉底的故事,在某種意義上是控訴了蘇格拉底:
他說我曾經(jīng)用美色來勾引過蘇格拉底,想從蘇格拉底內(nèi)換取智慧,但是蘇格拉底不為我的美色所動。他說蘇格拉底是我這一生中見過的我最愛的人,但是我在他面前我感到自嘗羞愧,他說我不止一次的希望蘇格拉底趕快死,因為只有他死了我才不會羞愧。但是我有很害怕他死因為他是我最欣賞我最愛慕的人,我在他身上看到了我所期待的所有的美好。但是每當我看到在他身上我所看到的所有的美好我自己就羞愧難當,因為我從來沒有愛過一個那么美好的人。在他身上我看到了我所有的卑劣,我所有的齷齪。我想變得和他一樣的好,但是我做不到,所以我希望他別出現(xiàn)在我面前。因為我一看到他我就自嘗羞愧。最后他確實活成了他自己所厭惡的樣子,他背叛了雅典。
?
蘇格拉底式的愛的階梯:
即在愛的過程中的幾個步驟。首先,人們對美的形體產(chǎn)生了愛意,然后,逐漸發(fā)現(xiàn)了具有類型意義的美者(因為個別的美和其他的美是一致的),另外,還要理解靈魂的美大于肉體的美,然后到達知識之美,最后,達到美的本身。
也就是說起初我們愛上說白了可能就是對方長得好看,想嘗對方的身子,但是你愛上了他之后慢慢的這種肉體的吸引會讓你往上爬,會有知識的吸引、會有心性的吸引、會有音樂的吸引、會有靈魂的相吸,它是讓你扶及而上的。如果你只是沉溺于這種肉體的愛有一天你會厭倦的,所以有一天你一定會成為海王的。
因為肉體的愛是很容易滿足的,你在他身上得到肉體的滿足,厭了你就會找到另外一個肉體的滿足,又厭了又會不斷的去尋找。
真正的愛可能是最初是一種肉體的吸引。然后因為這種肉體的吸引有更高的情感追求,我們有共同的追求。我們愛看書,我們愛看電影,我們討論哲學(xué),最后我們討論社會公義,最后我們討論更多更多更多更多的東西。所以在這個上升和擴展的整個經(jīng)歷中我們要不斷的往巔峰去踏,當我們到達了巔峰我們就能夠看到靈光一現(xiàn),甚至終極啟示,我們會看到山巔的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