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4 腦科學日報| 楊森創(chuàng)新抑郁癥療法在中國獲批上市
第1711期 腦科學日報
2023年4月24日
科 學 時 訊
1,Nature:顛覆近百年教科書“皮質小人”模型,揭開身體與心靈的聯(lián)系
來源:生物世界
正念冥想的人常說,身體平靜,心靈平靜,通過呼吸練習讓你的身體平靜下來,你的心靈也會隨之平靜下來,這么做也確實會緩解焦慮。近日一篇研究表明,身體和精神密不可分的觀點并不僅僅是一個抽象概念。
來自圣路易斯華盛頓大學的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一個控制運動的人類腦區(qū),可能由兩個十分不同的系統(tǒng)組成。這些發(fā)現(xiàn)表明一個系統(tǒng)支持精確運動控制,另一個協(xié)調全身運動。這些發(fā)現(xiàn)也表明,在大腦的結構中,身體和精神確實存在聯(lián)系。論文作者認為,這可能有助于解釋身心狀態(tài)如何以及為何如此頻繁互動。
閱讀鏈接:Nature:顛覆近百年教科書“皮質小人”模型,揭開身體與心靈的聯(lián)系
2,Alzhe & Demen:上海藥物所合作揭示抑制多巴胺轉運體促進溶酶體生成并改善小鼠阿爾茨海默病樣癥狀的機制
來源:Bioon細胞
溶酶體功能紊亂導致胞內物質不能被正常降解進而誘發(fā)多種重大疾病如神經退行性疾病等。促進溶酶體生成,增強其降解Aβ淀粉樣蛋白的功能,對改善AD具有重要意義。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柳紅和周宇團隊聯(lián)合復旦大學基礎醫(yī)學院藥理學系李洋團隊,合作揭示了一種溶酶體生成的調控新機制,闡明了多巴胺轉運體在調控蛋白質量控制過程中的新作用,并發(fā)現(xiàn)了可改善AD癥狀的新型小分子化合物LH2-051,為臨床抗AD候選藥物的研發(fā)提供了良好的理論基礎和治療新機制,即DAT-CDK9-TFEB信號通路。
閱讀連接:Alzhe & Demen:上海藥物所合作揭示抑制多巴胺轉運體促進溶酶體生成并改善小鼠阿爾茨海默病樣癥狀的機制
3,Brain:阿爾茨海默病研究的新突破
來源:阿爾茨海默病
近日,韓國基礎科學研究院認知與社會中心主任C. Justin LEE團隊的一項新研究給阿爾茨海默病的診斷和治療帶來革命性的變化。研究團隊證明了一種機制,即大腦中的星形膠質細胞攝取的乙酸鹽水平升高,從而使它們變成危險的反應性星形膠質細胞。此外,他們還開發(fā)了一種新的成像技術,利用這種機制直接觀察星形膠質細胞和神經元的相互作用。
閱讀鏈接:Brain:阿爾茨海默病研究的新突破
4,Schizophrenia Bulletin:通過1分鐘視覺注視活動識別精神分裂癥患者
來源: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chuàng)新中心
精神分裂癥是一種癥狀多樣、病因復雜的精神疾病。精神分裂癥患者大腦皮質-皮質下-小腦環(huán)路存在廣泛異常,然而患者的注視性跳視如何受到這一異常環(huán)路的影響,以及其與疾病的臨床癥狀和認知功能障礙的聯(lián)系尚不清楚。近日,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chuàng)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王偉研究組與國家精神疾病醫(yī)學中心、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精神衛(wèi)生中心王繼軍教授團隊揭示了精神分裂癥患者在視覺注視期間自發(fā)產生的跳視眼動存在時空特性異常,及其與患者的臨床癥狀和認知功能障礙的關聯(lián)性。研究還展示應用簡單機器學習方法,通過僅僅1分鐘視覺注視眼動數(shù)據,來快速有效地從健康人群中識別出精神分裂癥患者。
閱讀鏈接:Schizophrenia Bulletin:通過1分鐘視覺注視活動識別精神分裂癥患者
5,楊森創(chuàng)新抑郁癥療法在中國獲批上市
來源:藥明康德
日前,強生旗下楊森公司宣布,中國國家藥監(jiān)局已批準其鹽酸艾司氯胺酮鼻噴霧劑上市,用于與口服抗抑郁藥聯(lián)合,緩解伴有急性自殺意念或行為的成人抑郁癥患者的抑郁癥狀。公開資料顯示,鹽酸艾司氯胺酮鼻噴霧劑(esketamine)是一種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體拮抗劑。
作為一種NMDA受體拮抗劑,鹽酸艾司氯胺酮鼻噴霧劑可以特異性調節(jié)NMDA受體,從而可能幫助修復抑郁癥患者大腦細胞的神經連接。與現(xiàn)有抗抑郁癥藥物多通過單胺通路實現(xiàn)作用不同,鹽酸艾司氯胺酮鼻噴霧劑通過拮抗NMDA受體發(fā)揮抗抑郁作用,并且采用全新的鼻腔吸入給藥方式,可實現(xiàn)快速起效。該藥曾兩次獲得美國FDA授予突破性療法認定,用于治療難治性抑郁癥和具有自殺風險的重度抑郁癥患者。
閱讀鏈接:楊森創(chuàng)新抑郁癥療法在中國獲批上市
6,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看著我的眼睛
來源:天津師范大學心理與行為研究院
面部表情是重要的非語言線索,包含著社會和情感互動的相關信息。眼睛和嘴部是解碼面部情緒的最重要區(qū)域。健康人在面對快樂的面部表情時會花更多的時間注視嘴部,而在面對恐懼、憤怒或悲傷的面部表情時會花更多的時間注視眼睛。但抑郁癥患者會主動避免看社會同伴的眼睛,對鼻子和嘴部的注視也遠遠少于健康人,回避這些特征可能導致對所表達的情感的較差識別。
近日一篇研究發(fā)現(xiàn),對于抑郁和健康的個體,恐懼和悲傷的面孔引起的對眼睛區(qū)域的注意力增強,盡管他們主觀上沒有意識到情緒表達。然而,考慮到抑郁癥患者在情緒調節(jié)和抑制負面信息方面的問題,對負面社會信息的正常早期警惕可能對其后期注意和解釋過程產生不利影響。盡管有這種早期的表情特異性警惕,但與健康對照組相比,抑郁個體一般較少將目光投向眼睛和嘴部,這可能反映了回避中樞面部特征是社交退縮傾向的一部分。將目光從他人臉上移開也可能是抑郁癥患者社交退縮傾向的原因之一。
閱讀鏈接: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看著我的眼睛
7,浙大學者分析18萬人,喝飲料讓人“變傻”,而果汁降低癡呆風險
來源:醫(yī)諾維
近日,浙江大學醫(yī)學院附屬第二醫(yī)院袁長征教授聯(lián)合清華大學、復旦大學、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在《美國臨床營養(yǎng)學雜志》上發(fā)表了一篇研究,發(fā)現(xiàn)每天喝2杯含糖飲料,與癡呆風險增加34%相關。相比之下,每天1杯果汁與癡呆風險降低23%相關,并且與更大體積的大腦灰質相關,與更小體積的腦白質病變相關,這些關聯(lián)與遺傳因素無關。
閱讀連接:浙大學者分析18萬人,喝飲料讓人“變傻”,而果汁降低癡呆風險
8,丹麥青少年罹患抑郁癥數(shù)量翻六倍,老師開始用App評估學生情緒
來源:DeepTech深科技
丹麥的學生們正處于一場心理健康危機之中,在短短幾十年里,丹麥患有抑郁癥的兒童和青少年的數(shù)量已經翻了六倍,但沒有人知道為什么。北歐的傳統(tǒng)教育內核,即以孩子的體驗為中心,并鼓勵互動學習。一些斯堪地那維亞(北歐)教育研究人員認為,技術可以幫助吸引孩子們成為好玩而積極的參與者。
為了幫助解決這個問題,一些丹麥學校正在采取行動,通過對五年級學生使用的Woof等數(shù)字平臺來解決兒童的幸福感問題。這是一款兒童向網絡應用程序,可以通過電腦或手機訪問。它的用戶界面以一只卡通狗為標志物,會向孩子們詢問關于他們生活的各種問題。該工具被設計為每周使用一次,孩子們要以5分制對自己的情緒和生活的其他方面進行評分,最后為整個班級生成一個“情緒總覽”,其結果旨在反應出班級里學生們的綜合幸福感。根據在全面啟動前在30所學校收集的測試數(shù)據,80%使用Woof的班級在一個月內將平均幸福感分數(shù)提高了0.35分。
閱讀鏈接:
丹麥青少年罹患抑郁癥數(shù)量翻六倍,老師開始用App評估學生情緒
審校:Sim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