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駱賓王的前半生,就知道唐朝文人找工作有多不容易
初唐四杰之駱賓王/PART 01
01
626年,年僅28歲的李世民伏兵玄武門,誅殺了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帝都長安改天換月,朝堂波譎云詭。
遠在千里之外的鶩州義烏縣卻平靜無波,故隋右軍長史駱雪莊這一年又得一孫。老人以《易經(jīng)》中的觀卦:“觀國之光,利用賓于王?!睘槠?,為孫子取名為賓王,字觀光。期翼他日后能夠光宗耀祖、為國添光。
駱氏祖籍浙江義烏,據(jù)《駱氏宗譜》記載:“駱氏源于炎帝之后姜姓,炎帝生于姜水,因以為姜。至周,(姜)太公望有子名駱谷者,子孫遂以駱為姓……”。東漢章帝建初年間,駱雍臨因得罪權(quán)貴竇憲,為免遭橫禍,攜妻兒由陜西的駱谷遠遷到烏傷,也就是現(xiàn)在的浙江義烏,義烏駱姓宗族以雍臨公為始遷之祖。
駱雪莊于隋一朝謀得正七品上右軍長史一職,位雖不高,一家人的生活卻也小康無憂。隋唐相替天下大亂,駱雪莊返回鄉(xiāng)里,含飴弄孫倒也安寧自在。駱氏素有詩書傳家之風(fēng),孫子駱賓王亦不負他的期望,弱齡之時便顯才學(xué),一首《詠鵝》之作震驚鄉(xiāng)里。
《詠鵝》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那個時候,駱賓王父親駱履元上任山東博昌縣縣令,作為孔孟之鄉(xiāng),山東地區(qū)的教育質(zhì)量向來馳名全國。待到駱賓王完成啟蒙教育之后,他便北上博昌縣跟隨父親生活、求學(xué)。
02
駱賓王在博昌縣生活了十余年,從懵懂稚童成長為有理想有擔(dān)當(dāng)?shù)那酀倌辍?/strong>在余生很長時間里,他一直把博昌當(dāng)成真正的故鄉(xiāng)。晚年調(diào)任臨??h丞路經(jīng)博昌之際,他寫過一封《與博昌父老書》。在信中,他把博昌的舊識稱為父老,把與祖籍義烏相近的臨海稱為“風(fēng)壤異鄉(xiāng)”,并有“春渚青山,載勞延想”傷感之語,可見博昌的那段歲月,給他留下了始終難以泯棄的美好印記。
想必其父作為一縣之長,也頗為勤政愛民,廣受同僚和百姓愛戴。這一點他在《與博昌父老書》中也有提及,“昔吾先君,出宰斯邑,清芬雖遠,遺愛猶存”,意思是說:先父過去曾出任博昌縣令,他那清德芳澤雖已遠離,卻把深情留在了這里。這是父親的奮斗之地,也是埋骨之所,于他來說,就是桑梓故里的存在。
可惜天不假年,駱父在其十余歲時意外去世,不知道什么原因,他們沒有將他歸葬家鄉(xiāng),而是就地安葬于博昌縣。駱賓王為父守喪三年,而后聽從母命移居暇丘。
暇丘位于現(xiàn)今山東省濟寧市兗州區(qū),唐時由鄒縣、汶陽(曲阜)、平原三縣邊界地區(qū)組成,是魯郡治所。中國人的孟母傳統(tǒng)由來已久,駱賓王寡母殫精竭慮地購置“學(xué)區(qū)房”,說到底是為了讓他家的才子能夠出人頭地。
03
可是獨木橋終歸難過,再加上大唐初年科舉尚不完善,沒有家世加持的駱寒門想要一躍龍門,基本是不可能的。駱賓王的第一次短暫京漂以失敗告終。既然立不了業(yè),那就先成家。第一次求仕失敗之后,駱賓王回到暇丘之后就把終身大事給辦了,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
之后,駱賓王就走了與王勃、盧照鄰?fù)瑯拥穆殬I(yè)道路,成為了道王李元慶的一名府屬。
道王當(dāng)時在今濮陽一帶任職,與駱賓王居住的兗州區(qū)相近,對于古人來講,能夠就近工作顯然已經(jīng)是上上之選了。道王李元慶年紀不大能力卻比較強,駱賓王在他府上一呆就是六年。最后的離職原因據(jù)說是道王叫他陳述才能,他恥于自炫,辭不奉命。
其實真沒必要,不就是一份述職報告么,以他的才氣分分鐘搞定。無非是古人理解不了這種超前的職場理念,認為這是對自己的侮辱而已。
04
這一次下崗之后駱賓王就賦閑在家,一呆就是十二年。
想來駱家雖不是高門望族,但幾代低階官吏積累,應(yīng)該還是略有薄產(chǎn)的,養(yǎng)活一家老小還不成問題。歲月如擲,十余年光陰倏忽,駱賓王也到了不惑之年?;蛟S是家道日益艱難,或許是怕此生就此蹉跎,或許是剛好有了良機,駱賓王開始謀劃再就業(yè)。
他有一篇文章《上司列太常伯啟》是他再次求仕的有力佐證。據(jù)史記載,龍朔二年(662),李治將吏部尚書改稱為司列太常伯,咸亨元年又改了回來。也就是說朝廷有“司列太常伯”這個職務(wù)僅在662-670這8年間。
《全唐書》和《駱臨海集》收錄駱賓王詩文較全,兩集中此文有一字之異,全唐本為《上司刑太常伯啟》,駱集本則為《上司列太常伯啟》。清人陳熙晉依據(jù)“自赤文薦祉,曲阜公帝子之靈”一句考證,他的這篇啟書是上呈給一位劉姓太常伯的。從《舊唐書?高宗紀》所載來看,龍朔三年(663)八月劉祥道時任司刑太常伯。麟德元年(664)八月,劉祥道被任命為右相,此時的他的職務(wù)是沛王府長史兼司列太常伯。到是年十二月,劉祥道就成為司禮太常伯了。
可見駱賓王此文大概率寫于663年8月-664年8月之間,這恰與兩本之異暗合,也是他此文上呈劉祥道的另一佐證。從初唐士子入職的慣例來看,他若想再一次敲開就職公務(wù)員的大門,給吏部官員寫舉薦信最為有效,因此,這一份上啟寫于664年劉祥道任職司列太常伯期間的可能性最大。
他在這篇舉薦信中自稱蓬蘆布衣,說自己“弱齡植操,本謝聲名;中年誓心,不期聞達”。什么意思呢?是說自己年少之時就立下志向愿不墜聲名,人到中年不求高官厚祿,但求“執(zhí)鞭為士,捧檄入官”。然而多年以來志向難托,以至于自己都要“絕機心于漢諸”了。但“幸屬乾坤貞觀,烏兔光華”,幸好又恰逢乾坤盛世,于是他再度“指帝鄉(xiāng)以望云,赴長安而就日”。
這一次他也如愿以償,于長安舉對策,拜奉禮郎,授東臺詳正學(xué)士。這并不能說明駱賓王這十余年學(xué)問精進,只能說他這次是走對了路子。要知道唐朝的科舉是不封卷的,考官取士的判決更多的來自他對考生的綜合印象,因此很多士子在科舉之前都是要廣投行卷的,其最終目的就是為了要刷考官的好感度。
05
從他職務(wù)的命名來看,駱賓王的正職應(yīng)該是太常寺的奉禮郎。
太常寺主要負責(zé)朝廷大大小小的禮儀制度。奉禮郎品級為從九品上,掌君臣版位,以奉朝會、祭祀之禮。東臺其實就是門下省,龍朔二年被李治改為東臺。東臺詳正學(xué)士這個官職大家可能很陌生,按宋洪邁《容齋五筆》卷二記載,“詳正學(xué)士”是顯慶年間設(shè)立的文散官職務(wù)。
唐朝官職體系素來有散官和職事官之別,散官定級別待遇,職事官定工作性質(zhì)和任務(wù)。散官又稱階官,分為文散官與武散官兩大類,各有不同品級名號,唐朝的文散官與職官一樣也有29個等級。說白了階官的實質(zhì)作用就是為了核定工資和待遇,因為職事官的品級跨度很大、體系過于龐雜,所以用散官來定待遇就簡單而高效了。
以書法泰斗顏真卿為例,他于開元二十二年(734年)舉進士,二十四年(736年)試書判入拔萃科,授朝散郎、秘書省校書郎。也就是說25歲的顏真卿剛?cè)肼毜臅r候,做的是正九品的工作,拿著的卻是從七品的待遇。這個其實有點類似我們現(xiàn)在的公務(wù)員級別制度,27個等級依次和職位對應(yīng),我們也是以此確定公務(wù)員工資及待遇的。
蹉跎多年,天才詩人駱賓王到40多歲才正式成為大唐帝國的“公務(wù)員”。
那么,我們的駱大才子從此青云直達了嗎?
—— —— 未完待續(xù) —— ——
關(guān)于駱賓王的出身年月因為新舊唐書都沒有詳細記載,向來頗有爭議,從619年、623年、626年、638年皆有從說,聞一多先生在《唐詩大系》一書中甚至判定其出身之年為640年。
參考歷代學(xué)者的考據(jù),再聯(lián)系詩文內(nèi)容,個人比較傾向為623-626年之間。雖說歲月久遠,實沒必要對準確年考睚眥必究,但作者的大致經(jīng)歷對于我們更為深入地理解他的作品內(nèi)涵也確實大有裨益。因此還是花了一些功夫充分閱讀了多位學(xué)者的考據(jù)文獻,以備詩文年鑒查據(jù)。
【參考文獻】
《駱賓王生卒年考辯》作者:楊恩成
《駱賓王生卒年考》作者:騰福海
《陳熙晉<駱臨海集簽注>》作者:賈軍
《駱賓王詩評注》作者:駱祥發(fā) 北京出版社 198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