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理學(第四十六章 抗結核藥及麻風病藥)
1.各類抗結核桿菌藥物的抗菌機制及其常見不良反應
(1)異煙肼(Isoniazid,INH)
【作用機制】
①抑制分枝桿菌細胞壁分枝菌酸的合成,破壞細胞壁結構的完整性,使其喪失抗酸性,疏水性和增殖力而死亡。分枝菌酸是結核桿菌細胞所特有的重要成分,因此異煙肼對其他細菌無作用;
②抑制分枝桿菌 DNA 的合成;
③與敏感分枝桿菌的一種酶結合,導致結核分枝桿菌代謝紊亂而死亡。
【不良反應】
①神經(jīng)系統(tǒng)毒性:
周圍神經(jīng)炎:多見于劑量大、Vit B6缺乏者及慢代謝型者,表現(xiàn)為四肢麻木、震顫、燒灼感、針刺樣疼痛。同服 Vit B6可治療及預防;
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毒性:用藥過量所致,出現(xiàn)頭痛、頭暈、興奮、驚厥、精神失常等。
②肝毒性;
③其他:過敏,各種皮疹、藥熱;胃腸道反應;粒細胞減少、血小板減少和溶血性貧血等。
(2)利福平(rifampicin,RFP)
【作用機制】特異性地抑制病原體 DNA 依賴性的 RNA 聚合酶,阻礙 mRNA 合成(對人和動物細胞的 DNA依賴性的 RNA 聚合酶無影響)。
【不良反應】
①胃腸道反應;
②肝毒性:長期大量使用,黃疸、肝腫大等;
③“流感樣綜合征”:寒戰(zhàn)、高熱、頭痛、肌痛等大量間歇用藥所致;
④過敏反應;
⑤致畸作用(可通過胎盤,孕婦禁用)。
(3)乙胺丁醇(Ethambutol,EMB)
【作用機制】
①與菌體 Mg2+結合,干擾結核分支桿菌 RNA 合成;
②抑制阿拉伯糖基轉移酶,抑制分枝桿菌細胞壁形成。
【不良反應】球后視神經(jīng)炎(視力模糊、視野縮小、紅綠色盲)。
(4)吡嗪酰胺(pyrazinamide, PZA)
【作用機制】被巨噬細胞/單核細胞的吡嗪酰胺酶轉化為吡嗪酸→殺菌。為細胞內殺菌劑。
【不良反應】肝毒性、高尿酸血癥、胃腸道反應。
(5)鏈霉素(streptomycin,SM)
【不良反應】耳毒性、腎毒性。
(6)對氨基水楊酸(aminosalicylate,PAS)
【作用機制】可能為競爭二氫葉酸合成酶,阻止二氫葉酸合成。
【不良反應】胃腸道反應、過敏反應、肝臟損害。
2.結核治療原則
(1)早期:一旦確診立即用藥;
(2)聯(lián)用:聯(lián)合應用 2 種或 2 種以上藥物以保證療效和防止產生耐藥性,減少毒副作用;
(3)適量;
(4)規(guī)律:切忌遺漏和中斷;
(5)全程:一般均需服藥一年以上方可停藥,目前我國主要采用短期強化治療,由醫(yī)生全程督導,療程一般在 6-8 個月。
3.多藥耐藥(multidrug resistant, MDR) : 指病原菌或腫瘤細胞對一種藥物具有耐藥性的同時,對其他結構不同,作用靶點不同的藥物也具有耐藥性。
4.比較異煙肼與利福平的作用機制的不同
(1)異煙肼:抑制結核菌菌壁分枝菌酸的合成;
(2)利福平:抑制細菌 DNA 依賴性的 RNA 多聚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