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九日讀《美的歷程》3.2
先秦理性精神 三、建筑藝術 筆記: ??1.對建筑的審美要求達到真正高峰,則要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 ??2.從現(xiàn)在發(fā)掘的極為片斷的地下始皇陵的前沿兵馬俑坑情況看,那整個場面簡直是不可思議的雄偉壯觀。從這些陶俑的身材狀貌直到建筑材料的厚大堅實,也無不顯示出那難以想象的宏大氣魄。這完全可以與埃及金字塔相媲美。不同的是,它是平面展開的整體復雜結構,不是一座座獨立自足的向上堆起的比較單純的尖頂。 ??3.百代皆沿秦制度。建筑亦然。 ??4.各民族主要建筑多半是供養(yǎng)神的廟堂,如希臘神殿、伊斯蘭建筑、哥特式教堂等等。中國主要大都是宮殿建筑,即供世上活著的君主們所居住的場所。自儒學替代宗教之后,在觀念、情感和儀式中,更進一步發(fā)展貫徹了這種人神同在的傾向。 ????入世的、與世間生活環(huán)境聯(lián)在一起的宮殿宗廟建筑,成了中國建筑的代表。從而,不是高聳入云、指向神秘的上蒼觀念,而是平面鋪開、引向現(xiàn)實的人間聯(lián)想;不是可以使人產(chǎn)生某種恐懼感的異??諘绲膬炔靠臻g,而是平易的,非常接近日常生活的內部空間組合;不是陰冷的石頭,而是暖和的木制,等等,構成中國建筑的藝術特征。在中國建筑的空間意識中,不是去獲得某種神秘、緊張的靈感、悔悟或激情,而是提供某種明確、實用的觀念情調。正和中國繪畫理論所說,山水畫有“可望”“可游”“可居”種種,但“可游”“可居”勝過“可望”“可行”。中國建筑也同樣體現(xiàn)了這一精神。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