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鷹社】使命召喚5里的二戰(zhàn)太平洋戰(zhàn)場美軍兩棲登陸戰(zhàn)術
Osprey出版公司軍事書Elite系列第117號:二戰(zhàn)美軍兩棲戰(zhàn)戰(zhàn)術——陸軍步兵師和海軍陸戰(zhàn)隊師,太平洋戰(zhàn)場-US World War II Amphibious Tactics-Army & Marine Corps, Pacific Theater。原作者Gordon L. Rottman, 繪圖Peter Dennis。


A:履帶式登陸車(LVT)登岸,1942年
坦克登陸艦和船塢式登陸艦可以讓水陸兩棲車(履帶式登陸車)直接駛入海洋,但在它們出現之前的早期行動中,水陸兩棲車是作為甲板載貨裝載在運輸船上的,然后需要通過吊纜從船身側吊入水中。LVT在下水后發(fā)動機必須立即啟動從而使艙底的水泵運轉起來,否則LVT會很快下沉——當時沒有備用的手動艙底水泵。在LVT降入水中后才可以向LVT內裝貨,因為滿載的LVT的重量會超出吊臂的承載能力。少輛部隊將會登上LVT幫助裝貨同時保障這一過程的安全。
圖中這些是在瓜達爾卡納爾島登陸的“短吻鱷”LVT(1)型登陸車。事實上為了方便,我們將兩個不同時期的部隊登船戰(zhàn)術展示在同一張圖中:1942年的LVT是所謂的“易受攻擊大型目標”,不是用來裝載突擊部隊的,嚴格意義上說它是一種補給運輸工具。LVT(1)型登陸車由食品機械公司(Food Machinery Corp)于1941年研發(fā)制造;它通常安裝一挺點50口徑M2型機槍和一挺點30口徑M1917A1型水冷式機槍。駕駛艙頂端的可折疊油布是作為貨物隔艙蓋來使用的。這種登陸車有一臺146馬力的引擎,而后期的大多數型號采用的是250馬力引擎;它們在瓜達爾卡納爾島第一次使用,而最后一次使用是在新不列顛的格洛斯特角。早期的LVT被涂成藍色,這對于海上偽裝來說毫無意義,在波濤中它們會非常顯眼;上岸后藍色對于偽裝同樣作用不大,在灘頭他們需要的是暗色調的顏色(對于坦克和其他車輛來說這也一樣重要)。
從“登陸網”(實際上是用來吊貨的漁網,通過它們起重吊桿把貨物吊上或吊下船)上爬下來是一項需要經過訓練的技能。沉重的武器裝備、搖擺的網子、飄動的登陸車或登陸艇,這些都會讓一切變得濕漉漉的。士兵們得到教導要求只能抓住垂直的繩索以防上面的人踩到他們的手。后來,在戰(zhàn)艦的用于登上登陸載具一側的位置上會畫上方形標記、數字以及彩色代碼。?

B:登陸艇小隊,1944年
大多數水陸兩棲車可以攜帶24人,而車輛人員登陸艇(LCVP)可以攜帶36人;圖中我們展示了只做了一半輕載的一艘LCVP。無論是水陸兩棲車還是登陸艇,士兵們都需要站著,因為上面沒有座位或是長椅。陸軍和海軍陸戰(zhàn)隊的步槍排只有40多人;一個排分乘兩到三艘登陸艇或水陸兩棲車,并被組織成所謂的“登陸艇小隊”(不論他們乘坐的是什么)。盡管組成成分各不相同,但組成理念是讓每個登陸艇小隊都包含一名指定的指揮官和候補指揮官,并同時配備進攻性武器和專業(yè)人員,比如裝備火焰噴射器和爆破武器的工兵、醫(yī)護兵和來自連武器排的武器手。舉個例子,在那慕爾島(Roi Namur),第4海軍陸戰(zhàn)隊師將各個排組合成了突擊小隊(本身相當于一個登陸艇小隊),此外還要加上一支18到20人的登陸艇小隊。在排長指揮下的突擊小隊又被編成輕機槍小組、爆破小組、火箭筒小組和支援小組(配備兩支勃朗寧自動步槍);這支部隊的目標是在岸上作戰(zhàn),并從事摧毀碉堡和大型堡壘的作業(yè)。登陸艇小隊則連同排的大部分機槍兵和勃朗寧自動步槍操作手緊隨其后進行掃蕩。所有的小隊都可以向內陸推進,而不必考慮側翼部隊的位置。一旦到達“O-1線”(見圖F介紹),他們就會就地整合,分配彈藥并重新組合成步槍排。
到了1943年中期,通常被稱為“爸爸船”或“希金斯船”的LCVP開始被坡道人員登陸艇和車輛登陸艇,也就是LCP(R)和LCV廣泛取代。LCVP主要由木頭建造,但其登陸坡道、船體側面、發(fā)動機前部、后油箱和機槍位周圍安裝了重2000磅(約0.9噸)的0.25英寸(6.35毫米)厚裝甲。在歷經風雨的海軍綠色涂裝上,LCVP們會展示其特有的編號標記,數字12代表的是它所屬的突擊運輸船(APA)的內部編號,而圖中“APA-53”則是指的突擊運輸船“沃倫”(Warren)號。艇上的兩門點30口徑M1919A4型機槍主要用于防空,在接近海灘時一般并不開火以免在顛簸的航途中誤傷到船內戰(zhàn)友。艇長負責指揮并掌舵,他位于發(fā)動機艙左側的艙位內;他還可以在自己的工作位操縱登陸坡道板的升降,而船頭的一個手動后備絞盤具有同樣的功能。作為機修工的大副和另一名艇員負責操縱機槍。LCVP上的其他載貨方式包括了攜帶一門75毫米或105毫米口徑的榴彈炮,一門37毫米口徑反坦克炮,一輛吉普車或是一輛載重1噸的卡車,另外加上12名士兵或是8100磅(約3.7噸)重的貨物。戰(zhàn)爭期間生產了23000多艘LCVP,但如今只有一艘重修后的LCVP幸存下來,并在路易斯安那州新奧爾良市的國家諾曼底登陸日博物館內展出。
圖中左下角小圖文字依次為:
第一行:登陸小隊指揮員,反坦克火箭筒小組;
第二行:爆破小組,支援小組;
第三行:點30口徑機槍小組,M1919A4式機槍。?

C:坦克登陸艇(LCT)裝載謝爾曼式坦克,1944年
為了能為灘頭陣地提供強大的坦克力量,每次只能裝載一輛坦克的機械化車輛登陸艇(LCM)顯然是不夠的,這讓更大的船只應運而生。VI型坦克登陸艇,也就是LCT(6)在1943年出現,以取代1942年出產的性能較差的V型登陸艇,也就是LCT(5);這兩種登陸艇都可以裝載4輛M3或M5型輕型坦克或3輛M4型中型坦克。它們還可以用來裝載重型火炮和它們的火炮牽引車,或者是150噸重的貨物;艇上的武器是二門20毫米口徑的Mk IV型高射炮。兩種登陸艇雖然在性能上相似,但LCT(6)對舒適性做了改進,并且增加了一個可移動的艉板,這樣在兩艘或多艘LCT(6)并排停泊時可以形成各艇與岸上之間的一條通道。LCT系列是可以使用船舶管理局(Buships)船只編號的最小的船只:LCT(5)采用1到500號編號,LCT(6)采用501到1465號編號。這些登陸艇還被廣泛用于普通貨物的運輸和后方地區(qū)的多項支援任務,這讓它們在1949年被重新定名為通用登陸艇(LCU)。
兩棲船只的偽裝方案變化很大,幾乎沒有顏色和圖案上的實施標準。最有效的是在戰(zhàn)爭中期使用的一種用以混淆外觀的“斑點式”迷彩涂裝;本圖中登陸艇自上而下采用深“海軍綠色”、中“海洋綠色”和淺“霧綠色”的涂裝。這種叢林式偽裝的目的是讓船只能隱匿在海岸線的植被中,在所羅門群島和新幾內亞,這種做法很常見。
坦克往往必須從礁石邊緣涉水上岸,而礁石往往被未發(fā)現的溝渠和坑洞所切分,這樣,坦克就需要安裝涉水工具。T-O型坦克涉水套件包括了防水涂料、密封復合材料、膠帶、刷子和焊條,這些都是炮塔環(huán)、槍炮眼、通風口和坦克上的其他開口做防水所必需的——幾個小時的艱苦付出才能完成這項工作。MT-S型涉水煙囪和供M4型謝爾曼坦克使用的特殊型號配件可以為發(fā)動機提供進氣孔和排氣孔。有線控制的一套快速釋放系統(tǒng)可以使車長在坦克上岸時拋掉這些煙囪。謝爾曼式坦克裝備了一門75毫米口徑的火炮,在太平洋上它們表現出色,比任何一種日軍坦克都要強,而且能摧毀大多數的碉堡。它基本上不受日本人經常使用的37毫米口徑反坦克炮的影響,但面對較少遇到的47毫米口徑火炮就會變得很脆弱。在太平洋戰(zhàn)場上,美軍的坦克因地雷而損失的數量比其他原因造成的損失都要多。

D:從一艘坦克登陸艦上登岸的履帶式登陸車,1944年-1945年
坦克登陸艦(LST)被說成了是“l(fā)arge slow target”(又大又慢的靶子)的縮寫;它們還因為綠色的迷彩涂裝(同樣對應坦克登陸艦的LST縮寫,這種涂裝被稱作是“愛-糖-豌豆”,也就是“Love-Suger-Tare”)得到了“綠龍”和“綠鯛魚”的綽號。雖然LST是被設計用來大量而安全地運送坦克和其他車輛登陸的,但它最重要的用途之一卻是運送水陸兩棲車,這些水陸兩棲車是攻擊部隊車輛登陸艦分隊的組成部分。車輛登陸艦分隊會錨定在指定區(qū)域并在那里將他們的水陸兩棲車直接放入水中。部隊通常在“轉運線”(見圖E說明)位置登上水陸兩棲車,但有時他們乘坐LST并在那里登上車輛人員登陸艇(LCVP)或是直接在LST的船艙里登上他們的水陸兩棲車——這是最簡便安全的方式。一艘LST能夠裝載29輛6x6貨運卡車或20輛謝爾曼式坦克,但只能裝載17輛水陸兩棲車;加壓通風機將會通過通風口將寬大的全通式甲板內的車輛廢氣吹出艙外。水陸兩棲車會被自己的LST母艦回收并進行加油和維修作業(yè),車組人員往往會通宵達旦地解決問題纏身的兩棲車上的各種毛病以便為第二天的行動做好準備。再次放出已經回收的兩棲車是件很麻煩的事:它們需要從登陸坡道倒車進入水中,因為船艙內沒有足夠的空間供它們掉頭,而它們又無法從水中倒車駛上登陸坡道。一些LST在登陸坡道后方安裝了轉盤,這使得水陸兩棲車在回收時可以掉頭。1944年12月之前,船體編號的字體高度要求是3英尺(0.9米),之后的高度被指定為6英尺(1.8米),這樣在4000碼(約3700米)的距離內,這些編號都可以得到識別。
LST還充分展現了它們的“多才多藝”。有113艘LST被改作他途,其中包括了魚雷艇輔助船(AGP)、戰(zhàn)斗損壞修理船(ARB)、登陸艇修理船(ARL)、打撈輔助船(ARST)、飛機發(fā)動機修理船(ARVE/ARVA)、雜物儲藏船(AKS)、營房船(APB/LST(M))、突擊支援外科醫(yī)院船(LST(H))以及其他專業(yè)化船只。少數幾艘LST還裝有輕型觀測飛機使用的飛行甲板和彈射器(布羅迪式彈射器)。
作為水陸兩棲車的LVT(履帶式登陸車)“水牛”是1942年由“食品機械公司”制造的。它裝備一挺點50口徑M2型機槍和三挺點30口徑的M1919A4式機槍,車組人員三到四名。與LVT(1)型可攜帶20名士兵或4500磅(約2噸)貨物的承載量相比,它可以裝載24名士兵或6500磅(約3噸)貨物。它的貨艙無法裝載105毫米口徑榴彈炮,并且因為傳動軸艙占據了貨艙的長度,從而限制了一些類型貨物的運載。它的第一次使用是在塔拉瓦之戰(zhàn)中,這也是第一次使用水陸兩棲車運送登陸攻擊部隊,而最后一次使用是在沖繩。LVT(A)2是一種采用裝甲船體的部隊/貨物兩用運輸車,它而非兩棲坦克,并且只被陸軍所使用。到了1943年,大多數水陸兩棲車都被漆成了海軍陸戰(zhàn)隊版的叢林綠色或陸軍版的橄欖棕色。?

E:登陸艇轉運線,1945年
在許多情況下,登陸艇在退潮時是無法越過珊瑚礁的礁線,也就是珊瑚礁靠大洋一側的邊緣的。最初的攻擊波次將由車輛人員登陸艇(LCVP)或機械化部隊登陸艇(LCM)承載,并運送到珊瑚礁外海的“登陸艦轉運線”上。環(huán)礁邊緣的寬度可能從幾百米到幾千米不等,如果寬度比較窄,“轉運線”可能會離岸更遠,以保證它在機關槍的射程之外。本圖中,一支12人的海軍陸戰(zhàn)隊步槍班正從一艘LCM(3)型機械化部隊登陸艇轉移到一輛LVT(3)型履帶式登陸車上;我們看到的是平靜的海面,但在浪濤洶涌時,對全副武裝的部隊來說這可能是一項艱難的任務。雖然后備營和支援部隊通常乘坐登陸艇登陸,但在退潮時,他們可能也不得不乘坐水陸兩棲車登岸。在投送完攻擊波次部隊后,水陸兩棲車會返回到“轉運線”并接收后續(xù)部隊。像敵人的行動和機械故障這樣的因素是無法預料的,并因此導致水陸兩棲車的短缺,所以整個運轉過程往往瑣事不斷,緊張混亂。
博格-華納(Borg-Warner)公司的LVT(3)“毒蛇”(Bushmaster)型履帶式登陸車也被稱為“海灘破壞者”,實際上它是在LVT(4)型履帶式登陸車遇到生產問題之后才派上用場的。雖然它后來取代了LVT(4)型履帶式登陸車成為戰(zhàn)后標準的水陸兩棲車,但在戰(zhàn)時它只在沖繩使用過。這兩種型號的履帶式登陸車都能運載24名士兵,LVT(3)可以拖拉12000磅(5.4噸)的貨物,而LVT(4)只有8000磅(3.6噸)。兩種型號的后側都有一個登陸坡道可以讓部隊更快速安全地登陸,而不是像早期的水陸兩棲車那樣士兵要冒著敵人的炮火從兩側翻下車。這兩種車輛也能運輸一門105毫米口徑的榴彈炮(雖然為了適應車內空間,炮管必須抬升到幾乎最高的角度)或是一輛吉普車。
被稱為“邁克艇”或“M艇”的LCM(3)型機械化部隊登陸艇可以在攻擊波次運送完之后再直接運送一輛中型坦克登陸。這種小型登陸艇和LCVP一樣易于操作,吃水卻比LCVP淺。它還可以運送60名士兵,這使其成為后續(xù)部隊、卡車和支援物資的理想登陸工具。這種艇在Mk 21型機槍座上安裝了兩挺點50口徑的M2型機槍。
背景中是一艘3x7浮筒的駁船,由舷外發(fā)動機推進,安裝了一臺負荷5噸的吊車用來將貨物從登陸艇轉移到水陸兩棲車上。貨物通常裝在木質托架上,這樣就可以將貨物從一艘船吊到另一艘船上,然后由登陸艦運上海灘。其他錨定在“轉運線”上的駁船則負責裝載55加侖的汽油桶和動力燃料泵,它們?yōu)樗憙蓷嚰佑停@樣水陸兩棲車就無需返回遙遠的坦克登陸艦(LST)上去加油了。?

F:營的突擊方案,1944年
一場兩棲突擊作戰(zhàn)的組織、構成和編隊因海岸地形、可使用的水陸兩棲車、登陸艇和管控船只的種類和數量、火力支援情況以及其他因素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本圖是對1944年6月15日海軍陸戰(zhàn)隊第2師第6團第2營在塞班登陸時的情況再現,當然并非真實比例。
在一個6000碼(5.5公里)寬的戰(zhàn)線上部署了8個最初的突擊營,第2營是其中最北側的營。當時有大量的船向北漂;該營原計劃在紅2號海灘登陸,但實際上是在紅1號海灘(最初的計劃中并不使用)登陸,而鄰近的第3營則在紅2號海灘登陸,而不是指定給他們的紅3號海灘。狹窄的海灘只有600碼(550米)寬,礁石線離海岸約400碼(366米)。由七艘驅逐艦、兩艘戰(zhàn)列艦和兩艘巡洋艦組成的艦隊拍成列部署在離海岸2500碼(約2300米)的地方并直接向海灘開火??挤蛱m號(Coghlan,舷號DD-606)驅逐艦位于正對紅1海灘的航道上,而蒙森號(Monssen,舷號DD-798)驅逐艦則位于對著紅3號海灘的右側航道上。三艘炮艇式步兵登陸艇(LCI(G))在各個營的攻擊波次到達之前在距離海岸1000碼的距離射出它們的4.5英寸(114毫米)口徑的火箭彈,然后轉而駛往側翼。
與水陸坦克連所組成的“0波次”不同,“1波次”由12輛LVT(2)和LVT(4)型履帶式登陸車所組成。三個排共乘6輛LVT(A)4型兩棲坦克則伴隨“1波次”前進,而這三個排呈楔形隊列排列。一艘指揮控制登陸艇(LCC)位于左側,一艘車輛人員登陸艇(LCVP)位于右側,它們都起到管控登陸的作用。一艘LCP(R)人員登陸艇則作為救援船跟隨在登陸波次中間?!?波次”和“3波次”擁有12輛履帶式登陸車(LVT),“4波次”則為14輛;所有波次的兩側都有一艘LCVP作為引導艇。圖右側第6團第3營的組織是一樣的。兩個營的“1波次”共用一艘巡邏船(PC),平時坐鎮(zhèn)坦克登陸艦上的師長此時就在上面。“2波次”在H+5時刻(也就是第一波次登陸后5分鐘)登陸,“3波次”的登陸時間是H+13,“4波次”(圖中處于正在編組的過程中)是H+21。所有的水陸兩棲車、指揮控制船只和海軍陸戰(zhàn)隊第6團這兩個營的引導船都是從車輛登陸艦支隊的8艘坦克登陸艦(LST)中發(fā)出的。另外8艘或者更多的LST則派出了海軍陸戰(zhàn)隊第8團的兩個突擊營向右側更遠的“綠1號”和“綠2號”灘頭登陸。巡邏艇PC(S)-1079則負責全面管控兩組登陸部隊的所有船只。
日本人從礁石線位置向著“1波次”開火。當“1波次”伴隨著兩棲坦克向內陸推進時,日軍會被他們趕出海灘,接下來的波次也會隨后搶灘登陸。水陸兩棲車不可以穿過“牽引車輛控制線”,這是一條從海岸公路向內陸延伸的鐵路軌道。海軍陸戰(zhàn)隊第2師的兩棲坦克幾乎有一半被擊毀或出現機械故障;第6團第2營則在登陸日更換了四名不同的指揮官。盡管該營在登陸日當天遭遇了極大的抵抗,但他們堅持戰(zhàn)斗并一直將陣地向內陸推進了約2000碼(1800米)。在夜幕降臨時,他們發(fā)現自己距離O-1線(指這個營的片區(qū)能夠延伸到內陸的最遠距離線)只有1000碼(約900米)了。?

G:灘頭
灘頭陣地一旦被突擊部隊所控制,就會變成一片有組織的混亂之地。由于越來越多的人、裝備和補給品被越來越多,越來越大的船只運送進來,為眾多互相競爭的單位和作業(yè)設備提供所需的空間和適宜區(qū)域變得非常困難;本圖的背景中是正在卸貨的一艘機械化部隊登陸艇和一艘坦克登陸艇。裝卸和搬運如此大量的物資,相關設備是必不可少的,無論是履帶式起重機、推土機、安裝在水陸兩棲運兵車(DUKW)上的A型支架吊車、總顯得數量不足的卡車以及滾軸傳送帶都是如此。
從1943年開始,六輪驅動的DUKW-353型2.5噸兩棲卡車(綽號“鴨子”)日益變得重要。因為完全沒有裝甲,所以它不適合作為一種攻擊車輛,貝里琉島之戰(zhàn)也證明了這一點。它的主要作用是牽引75毫米或105毫米口徑榴彈炮,而后續(xù)車輛則用來裝載彈藥。裝貨的井槽對于105毫米口徑的M2A1式榴彈炮來說太窄了,所以有兩種方法進行補救:榴彈炮的標準寬度輪輞被貨運卡車上較窄的輪輞所取代,或者裝貨井槽兩側被用大錘敲打變形直到能把榴彈炮裝上……DUKW從坦克登陸艦(LST)上駛出,穿過巖礁上岸,并直接在火力陣地卸下槍支彈藥;一些安裝了A型支架吊車的可以用來卸載貨物。這些車輛還被用來運送其他補給品以及指揮部和專業(yè)支援部隊的人員,并執(zhí)行撤離傷亡人員的任務。四名車組人員中的一名負責操控安裝在M36型環(huán)形底座上的點50口徑M2式機槍。
在圖中,還沒有足夠的推土機負責從海灘推出補給品踏板通道、把被困在沙子里的車輛拉出來、把擱淺的登陸艇推離陸地、拖拽重型火炮(水陸兩棲車也分配到了這項任務)、清理廢棄物、為火炮和廢棄物修筑保護堤、犁出道路以及清理碎石
事實證明,將物資和裝備運送到正確的地方是一項艱巨而關鍵的任務。第一個挑戰(zhàn)就是如何到達正確的海灘:地標通常很少,并且常常被灰塵和煙霧所籠罩,漫長的海岸線上滿是靠岸的登陸艦和船只,這也擋住了視線,使得海灘管理部門豎立的標記難以發(fā)現。要避開大量返航的船只和水陸兩棲車以及被標記出的障礙區(qū)是很困難的,而水流和風向的變幻莫測也使得問題更加嚴重。
海灘側翼會用2.5x12英尺(0.76米x3.66米)的垂直面板標記海灘的標記色,面板的數量則代表了海灘的標號。海灘的左側樹立水平面板,右側樹立的是垂直面板(中間還可以放置一塊選擇性使用的6英尺(1.8米)見方的面板)本圖中顯示的是相鄰的右側的紅2號海灘和左側的藍1號海灘。在晚上,彩燈則會以適當的方式水平或垂直排列以標明顏色和編號。此外,6英尺的方形面板還被用作不同物資的卸車點標志(見右下角圖標),這些物資在那里會被撤走或運往垃圾場。在夜間,這些標志也可以通過彩色燈(下列說明的括號中所列的顏色,其中第一種顏色在上方)來識別:
1:醫(yī)療用品和傷員(白色/綠色);
2:彈藥(白色/紅色);
3:口糧(白色/藍色);
4:水(白色/白色);
5:燃料和機油(白色/黃色);
6:雜項用品(藍色/黃色/紅色);
7:履帶式車輛(綠色/綠色);
8:輪式車輛(一盞白色燈);
9:暢通航道的標記,航道位于左舷側則為黑色三角旗,在右舷側則是紅色三角旗。夜間則使用閃爍的白色和不閃的紅燈指代。

H:坦克-步兵小組
成功的登陸行動中,坦克的作用至關重要,所以強調對它們的投送重要性就不稀奇了,這也造成了具有載運不同數量中型坦克能力的各種登陸船的出現:坦克登陸艦(LST,20輛中型坦克)、中型登陸艦(LSM,3輛中型坦克)、坦克登陸艇(LCT,3輛中型坦克)和機械化部隊登陸艇(LCM、1輛中型坦克)。從登陸艇中駛出的坦克穿過珊瑚礁向海灘前進時,坦克手們要面對的第一個危險是未被察覺的地穴和暗藏的坑道。在大多數島嶼上,幾乎沒有人為的布置的水下和沙灘上的坦克障礙物,但上岸后地雷是會經常遇到的。登陸過程中,反坦克火力通常較弱,但進入內陸地區(qū)就會經常遭遇到反坦克炮的攻擊了。攜帶磁性炸藥和手雷的敵軍自殺小隊被證明是一種危險,他們出沒的地區(qū)地勢險峻,植被茂密,便于隱蔽。日軍坦克往往被埋起來作為碉堡來使用,或者只是進行零星的反擊,或者在投入到阻止登陸的戰(zhàn)斗時已經太遲了。在太平洋戰(zhàn)爭的早期,人們就已經意識到美國輕型坦克的37毫米火炮對一般的碉堡是不起作用的,盡管如此,M3和M5系列斯圖爾特坦克仍然被用于保護和支援M4式謝爾曼中型坦克。一些輕型坦克安裝了火焰噴射器來代替車首部的機槍(和一些謝爾曼式坦克后來所做的一樣)。美國人很快認識到坦克不能獨立于步兵作戰(zhàn),因此非常重視坦克-步兵小組的訓練。步兵保護坦克免受近距離攻擊;偵察路線,以便排除障礙物、地雷和雜物;確定和標記目標;以及清理被摧毀的敵軍陣地。這些都需要步兵和坦克清楚地了解彼此的能力和局限性以及所采用的標準戰(zhàn)術,并互相之間進行有效的通信——無論是通過無線電,還是安裝在坦克后面的電話、用手臂和手勢打出的信號,以及使用曳光彈和煙霧彈。
圖中的場景發(fā)生在1944年2月1日的羅伊島(Roi island)。在先導的兩棲坦克和兩個突擊波次登陸后,海軍陸戰(zhàn)隊第4師第4輕型坦克營C連(中型連)花了一個半小時分兩個波次登陸。機械化部隊登陸艇(LCM)在離岸200碼(約183米)的地方搶灘,之后裝有涉水排氣筒的坦克在5英尺(約1.5米)深的水中前行穿行,一名坦克乘員會在前方涉水尋找可能的深坑。隨同18輛M4A2型謝爾曼中型坦克的是A連第1排的5輛M5A1型輕型坦克。它們排成單列前進,直到趕上位于O-1線的步兵。之后面對微弱的抵抗,他們立即向前推進,而步兵很難跟上他們的步伐。謝爾曼坦克則勇往無前地繼續(xù)向前沖并穿過機場跑道,步兵緊隨其后保護它們,而M5A1型斯圖亞特坦克則作為后備。兩個連大多數的LVT(A)1型兩棲坦克仍然停留在海灘上,它們被彈坑、戰(zhàn)壕和殘骸阻擋無法向內陸前進;不過它們中的一些與坦克協(xié)同沿著島嶼的西海岸前進,當然,它們自身固有的弱點使它們不適合作為陸地戰(zhàn)斗車輛。圖中后方,一輛涂裝沙地色條紋迷彩色的斯圖亞特坦克還沒有放下應該在灘頭拆卸掉的涉水排氣筒——可能是電纜導線引導的釋放裝置出現了故障——這顯示了所謂計劃趕不上變化的復雜性與典型性。M4A2式謝爾曼坦克在車體兩側用螺栓固定上了堅固的木板來作為額外的裝甲使用。前景中可以看到日本帝國海軍第755航空隊的一架損毀的三菱G4M“貝蒂”式攻擊機,這是部分基于羅伊島上的實際情況來描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