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翔】孔曰成仁,我們應如何看待、如何實現(xiàn)“人的事業(yè)”?

羅老師三期講孔子視頻綜合筆記,總結+目錄+詳細筆記
━━━━━總結
1、有教無類,因材施教,讓學生做君子,而不是做學習機器。
2、如果法律失去了道德規(guī)則指引,那么法律也就成為純粹的威嚇工具。法律要維護底線的道德,同時道德又可以讓法律變得溫暖。
3、孔子對我的教導
①要有敬畏之心,盡人事,聽天命
②要有仁愛之心
③要有自知之明,認識到自己的有限性,我們需要去學習,聽取批評,我們都是殘缺不齊的緣,但是我們可以朝著完美的圓去前進。
━━━━━━━
目錄
一、有教無類,因材施教
1、有教無類
2、因材施教
3、從孔子和三個學生的對話,看孔子是如何因材施教的
二、法律與道德
1、儒法之爭
2、孔子和商鞅關于法律的立場
3、法律和道德的關系
4、 積極道德主義與消極道德主義
5、 “大義滅親”和“親親相隱”哪個更合適?
6、總結
三、孔子對我的教導
1、“盡人事,聽天命”
2、要有仁愛之心
3、要有自知之明,認識到自己的有限性
一、有教無類,因材施教
1、有教無類
在孔子之前,平民子弟很難有受到高等教育的機會??鬃邮莻ゴ蟮慕逃降日撸诮逃龑ο髥栴}上,孔子明確提出了“有教無類”的思想,不分尊卑貴賤,不設民族和國別,只要有受教的心,都可以來學習。
孔子希望把學生培養(yǎng)為君子,培養(yǎng)為有恒者,也就是持之以恒的人。他并不希望學生只是純粹的工具人、技術人,所謂“君子不器”。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這是為什么在繁體字中“導師”的“導”字,上面是個道字,下面是個寸字。知識本身是工具不是目的,求知的目的是尋道。離開了對形而上的道的追求,學習就純粹成為謀生謀食的工具,知識越多反而會讓視野變得越來越小,越來越呆板與教條,天天拘泥于“茴”字有多少種寫法,也就是通常所說書呆子,忘記了學習的目的。
所以,孔子非常強調對“仁”的學習,他希望每一個學生都能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叭省笔强鬃拥闹匾拍?,應該是論語中出現(xiàn)最多的一個字,關于仁的含義,有各種解讀??鬃拥膶W生也經(jīng)常問孔子什么是仁,孔子的回答也各有針對,但是這些回答都不是孔子關于仁的定義。有人認為,關于“仁”的定義,孔子是在《論語·顏淵篇》22:“樊遲問仁。子曰:‘愛人?!?/p>
所以,仁和人有關,仁就是兩個人,也就是自己和他人。一方面是把自己當人看,修己,其次是把別人當人看,安人。尊重自己,尊重他人。無論時局多么艱難,君子都應該愛人如己。
2、因材施教
孔子很多學生都請教老師如何能夠做到“仁”,孔子的回答不完全相同,這也是孔子重要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
比如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保ā墩撜Z·顏淵篇》1)
然后,仲弓又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保ā墩撜Z·顏淵篇》2)
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論語·顏淵篇》3)也就是說話也慎重,不要信口開河。管住自己的嘴。因為司馬牛這個人性格多言而且急躁。所以孔子就讓他少說話。
根據(jù)不同學生的特點,因人而異,培養(yǎng)學生做君子。對學生的共性要求是求道做君子,但是如何做君子,則因人而異。
3、從孔子和三個學生的對話,看孔子是如何因材施教的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讀過《史記·孔子世家》,當時孔子和學生們絕糧于陳蔡,七天沒吃過東西了,他們被暴徒包圍,生命危在旦夕。但是孔子依然在給學生講課?!敖^糧。從者病,莫能興??鬃又v誦弦歌不衰?!彼噲D告訴學生們,人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都應該保持人的尊嚴,臨危不懼,泰然若素。
①子路
首先出場的是子路,他脾氣大,氣沖沖地問老師:“君子亦有窮乎?”好人怎么也會落到這么狼狽的境地呢?孔子的回答是:“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所有人都可能遭遇困境,但是君子和小人的區(qū)別就在于,即便在最糟糕的情況下,君子也會堅持自己為人處世的一貫原則,不會像小人一樣為了擺脫困境,什么事情都可以去做。
孔子知道子路心里的抑郁,所以用《詩經(jīng)》來反問子路:“《詩》云:‘匪兕匪虎,率彼曠野’。吾道非邪?吾何為于此?” 我們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卻疲于奔命在空曠的原野。我們的學說難道有不對的地方嗎?我們?yōu)槭裁礈S落于此,遭此大難呢?
子路的回答是:“意者吾未仁邪?”看來,還是我們自己沒有做好,沒到達到“仁”的標準,不夠智慧吧,所以遭此境遇。
但孔子卻告訴子路:如果好人都有好報,那怎么會有伯夷叔齊呢,如果智慧的人一定能行得通,怎么比干會被剖心呢?
孔子想告訴子路,當你遇到了困境和挫折,不要都把責任都往自己身上攬,很多時候是外界的因素,而這些因素是我們無法掌控的。
②子貢
孔子問了子貢同樣的問題,但子貢的回答是:“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蓋少貶焉?“老師的學說太過于理想,所以天下沒有國家能容得下您。老師是不是可以考慮稍微降低一點標準呢?
孔子對子貢的勸勉是:每個職業(yè)都有自己的專業(yè)尊嚴,這種尊嚴比其他東西都重要。優(yōu)秀的農(nóng)夫善于播種耕耘,卻不能保證獲得好收成;優(yōu)秀的工匠擅長工藝技巧,卻不能迎合所有人的要求;君子能夠修明自己的學說,但不能保證被世道所容。在自己的專業(yè)方面,君子不能去妥協(xié),不能去討好,不能降低自己的標準去討好君王,諂媚民眾。
孔子對子貢進行了批評:如果挫折不讓你更加堅定自己的專業(yè)理想,反而是去降低專業(yè)標準,逢迎討好。子貢啊,你的志向太不遠大了!
孔子對子路和子貢的回答是完全不同的,因為兩個人的性格不太相同,子路是一個對自己要求非常嚴格的人,對自己很苛刻。說句題外話,這種人可能對他人也很苛刻,所以子路看到孔子居然和名聲不好的美女南子見面,當場就能批評老師。但是子貢不一樣,他很聰明,認為讓別人更好地接受自己,可以適當降低標準。
所以,孔子認為子路對自己過于嚴格,太過自責,但子貢卻對自己過于放松,沒有原則
③顏回
同樣的問題,顏回的回答是:“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雖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見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國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見君子!”
老師的學說極其弘大,所以天下沒有國家能夠容納。但這又如何呢?正是不被容納,然后才顯出君子本色!我們做不到老師的教導,這是我們的恥辱。老師的學說不被采用,這是當權者的恥辱。不容然后見君子。
如果我們追逐理想,社會給予的都是鮮花和掌聲,那也許就不是理想,而是向世界獻媚了。那些貶低我們的人,更加突顯我們理想的寶貴,那些排斥我們的人,更加表明我們的堅守可貴。黑暗對光明的拒絕,有錯的不是光明,而是黑暗。
我相信當時孔子也一定是老淚縱橫。所以,孔子很高興地嘉許顏回:有道理啊,顏家的孩子!假使你擁有許多財產(chǎn),我給你當管家?!?/p>
有教無類,因材施教,讓學生做君子,而不是做學習機器。這是孔子偉大的教育思想,我也希望能夠效法孔子,能夠有更多的熱情投身于教師這份職業(yè)。
二、法律與道德
1、儒法之爭
中國古代有儒法之爭,一般認為儒家強調以德治國,而法家則強調以法治國。但是,這個可能并不完全恰當。正如維特根斯坦說,我語言的界限就是我世界的界限。同理,我們語言的混亂也是我們世界的混亂。
中國古代的法家和現(xiàn)在我們講的法治其實存在很大的區(qū)別。法家強調“霸業(yè)”,希望短時間內立竿見影。在某種意義上,法家既不相信天道,更不相信人道,它只講霸道,它把人當作純粹的工具,法律純粹以利益為導向,嚴刑酷罰,賞善罰惡,完全不考慮道德。法家認為道德本來就很虛偽,這就有點像柏拉圖《理想國》中的詭辯論大師色拉敘馬霍斯,認為沒有什么正義,如果說有正義那它只是強者的利益。
法家非常討厭儒家的仁義之說,在法家看來,儒家說的孝順父母,兄友弟恭,和睦相處等美德都非常非常地虛偽,本來都是利益,卻非要套上親情、友情、愛情之類的虛名。法家認為人性本惡,好利惡害,人世間沒有善良,全部都是利益交換。所以,法家在某種意義上是徹底的虛無主義,只講現(xiàn)實,不講理想。只講利益,不講仁義。
商鞅就認為,有六種東西最為可恥,危害國家,是為六虱,對于這六種害蟲要斬盡殺絕。商鞅認為,這六種害蟲是禮樂、詩書、修善孝弟、誠信貞廉、仁義、非兵羞戰(zhàn),為“六虱”也。
基本上人類文明的核心價值在商鞅看來全部都要推翻重來,有點像尼采重估一切價值的味道。
所以,法家的法是一種剝離道德色彩的律法,它不管老百姓是否真正認同法律,它只強調服從聽話,不聽話就要受到懲罰。比如商鞅推行的分戶令,解體家族,“民有二男以上不分異者,倍其賦”,男子婚后必須與父母兄弟分開居住,形成小家。如果有誰違背這條律法,則需要承擔一倍以上的賦稅。
不管親情倫理,不管愿不愿意,總之“大家”必須拆成“小家”,這樣的好處是:一方面沒有大家族的存在,無法對抗國家權威,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稅收和兵力。法家的代表人物大多刻薄寡恩,冷酷無情,通常沒有好下場。不過這也符合法家的邏輯立場,按照他們的觀念,人與人本來就是互相利用的,所以他們被君主利用完畢,自然也就可以像垃圾一樣被拋棄。
2、孔子和商鞅關于法律的立場
①商鞅:道德絕對不能干涉法律
商鞅卻認為道德絕對不能干涉法律,因為道德本來就非常虛偽。法律就應該像悲慘世界中沙威一樣,冷酷絕情。所以商鞅認為:“法已定矣,不以善言害法?!狈ǘ纫呀?jīng)確定,君主就不應該用那些所謂仁義道德的空談來破壞法度。“以刑治,以賞戰(zhàn),求過不求善?!?用刑罰來治理國家,用獎賞激勵民眾去作戰(zhàn),任用所謂的“奸邪之人”,而不用“善良之人”。滿口仁義道德的人通常都很虛偽,都是偽君子,與其這樣還不如任用真小人。
②孔子:道德是可以影響法律的
孔子自然完全不贊同的觀點,他認為:“導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意思是用政令來治理百姓,用刑法來整頓他們,老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懲罰,卻沒有廉恥之心;用道德引導百姓,用禮制去同化他們,百姓不僅會有羞恥之心,而且有歸服之心。
司馬遷在《酷吏列傳》開篇就引用了這段話,上等的統(tǒng)治者重視道德,讓人發(fā)自內心地去尊重規(guī)則,按照規(guī)則辦事。下等的統(tǒng)治者則用威脅和懲罰的手段。我認為每一個學習法律的同學都應該去讀一讀太史公的這篇文章。
司馬遷認為法令制定得越是嚴厲,產(chǎn)生的盜賊就會越多?!胺钭陶?,盜賊多有。越是重視法令,法令反而沒有什么用,二律背反。
太史公說了這樣一段很令人深思的話:“昔天下之網(wǎng)嘗密矣,然奸偽萌起,其極也。上下相遁,至于不振?!被仡櫄v史,司馬遷說法家得勢的那段日子,天下的法網(wǎng)是非常嚴密的,但是奸邪狡詐的事情還是層出不窮,這種情況發(fā)展到極致的時候,官吏和百姓相互鉆法律的空子,結果達到了一蹶不振的地步。
想一想看,每天都可能犯法,那么每天都想著如何來鉆法律的漏洞,這樣就要出臺更多的法律來防止漏洞。法律和民眾成為了貓捉老鼠的游戲,貓想捉住老鼠,老鼠戲弄貓,于是需要更多的貓,也弄出更多的老鼠。
人們每天醒過來思考的第一件事情也許就是今天如何能夠不犯法,如何能夠騙過這個無所不在、隨時可以觸碰的法律。所以,那個時候,官也不太好當?!爱斒侵畷r,吏治若救火揚沸,非武健嚴酷,惡能勝其任而愉快乎!言道德者,溺其職矣?!?/p>
在這種時候,官吏管理政事就好比抱著柴禾去救火、潑灑沸水來阻止沸騰一樣無濟于事,如果不用強健有力的嚴酷手段,無法勝任職責,更不可能身心愉快。所以,如果有官員想談一談道德,就會被視為沒有盡職。在這種法網(wǎng)嚴密,無所不包的情況下,所有的官吏都會本能忘記道德,只講法令。
所以,在這個時候,如果有人居然講孔子說的“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蹦鞘菚煌行Φ舸笱赖??!跋率柯劦来笮χ?/p>
3、法律和道德的關系
①不講道德的法律
只把民眾當作威嚇的對象,法律成為純粹的工具,民眾沒有絲毫的人格和尊嚴,法律人遲早也會成為刀筆吏,甚至成為酷吏。
②但只講道德的法律
其實也很虛弱無力,太過理想而不現(xiàn)實。所以,后世的封建統(tǒng)治者采取了儒法合流,內法外儒,用儒家的理想主義來掩蓋法家殘酷的現(xiàn)實主義。
嚴格來說,法家認為人性本惡的觀點有合理之處??鬃記]有討論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的問題,孔子只是說人的本性是差不多的,至于后天的習性則差距會比較大?!靶韵嘟?,習相遠也?!闭J為人性本惡的觀點,是儒家的后來者荀子提出來的,估計大家都讀過他的《勸學》,但可能也僅僅讀過他的《勸學》,也是荀子預見了秦朝的滅亡。
荀子當時首開“儒家不入秦”的先河,率領弟子,深入虎狼之國,向秦國的最高統(tǒng)治者秦昭王論說儒家的“王者之道”,試圖改變秦國的“霸道”國策。荀子對昭王說:秦國如果一直推行霸道而缺少儒家王道,崇尚武力而缺乏仁義,則會走向滅亡。力術止,義術行。依靠強力的辦法,行不通;合乎道義的辦法,行得通。但是,秦昭王已經(jīng)沉浸于霸道所帶來的短期興奮之中,完全聽不進荀子的話。
但是,認為人性本惡的觀點要一以貫之,一方面對于普通民眾,底線的道德需要法律維護,人不會自愿高尚,如果底線道德沒有懲罰為后盾,那么高尚的道德就更加搖搖欲墜。
但另一方面,對于規(guī)則制定者,他們的內心也有幽暗的成分。不要把對執(zhí)法機關的光芒投射到具體的執(zhí)法人員身上,所以對于他們的權力也要進行限制。這個在邏輯上才自洽。
所以,這就是法治和法家的一個重要區(qū)別,法治認為一方面刑法要懲罰犯罪,維護底線道德。另一方面,刑法又要限制懲罰犯罪的權力本身,防止他們成為社會秩序的破壞力量。
4、 積極道德主義與消極道德主義
孔子關于道德引導法律的觀念是值得法律人傾聽的。只不過要注意區(qū)分積極道德主義和消極道德主義。
①積極道德主義
積極道德主義是以道德作為定罪量刑的依據(jù),也即入罪的標準,這個肯定是不合適的。道德主要是一種自律,而不是他律。法律只是對人最低的道德標準,不能強行用法律的力量來推行高標準的仁義道德。而且道德標準有模糊的成分,以此來作為入罪標準,很容易導致罪刑擅斷、選擇性執(zhí)法。
春秋決獄又稱“引經(jīng)決獄”,是指遇到義理倫常而法律沒有明文規(guī)定,或雖有明文規(guī)定,卻有礙綱常的疑難案件時,引用儒家經(jīng)典所載的古老判例或某項司法原則對案件做出判決。漢武帝時期的廷尉張湯就是“春秋決獄”的高手,但他是著名的酷吏,經(jīng)手的冤假錯案,不計其數(shù)。所以章太炎對此的批評是:“漢儒者往往喜舍法律明文而援經(jīng)誅心以為斷”。
對于僅僅違反倫理道德的行為,個人有限的見解認為孔子也不一定認為是犯罪。因為孔子非常強調寬恕。用法律的手段來強迫他人行善,可能孔子也不贊同。
孔子就對曾子說,自己所講的道德有一個核心的思想就是忠恕??鬃诱f:“吾道一以貫之?!痹釉唬骸胺蜃又溃宜《岩??!薄墩撜Z》里面有一段話重復了兩次,非常罕見,估計是孔子非常非??粗氐拿赖?,那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以不要強人所難,你自己想做一個好人,非常好,但是不要強迫別人。你做錯了事情,希望能夠得到他人的原諒,不希望他人把你一棍子搞死搞臭,社會性死亡,那么別人做錯了事情,是不是也要有一顆寬恕的心呢?
②消極道德主義
消極道德主義就是以道德作為出罪的依據(jù),這可能是孔子所嘉許的,其實也是符合現(xiàn)代法治精神的。這就是羅老師常說的法益作為入罪的基礎,但倫理作為出罪的依據(jù)。
5、 “大義滅親”和“親親相隱”哪個更合適?
①柏拉圖:大義滅親
柏拉圖寫的《歐悌甫戎》也提到了相同的故事:蘇格拉底在法院門口碰見了前來狀告自己父親的歐悌甫戎。歐悌甫戎聲稱他要來控告他爹,因為自己是一個虔誠的人。他家里的奴隸殺了另一個奴隸,父親把這個奴隸捆綁住扔在了溝里不管,派人去問廟祝如何處置,結果奴隸又凍又餓,死了。歐認為父親殺人是不虔誠的,自己控告父親殺人是出于虔誠,家里人認為兒子控告父親,是不虔誠的。蘇從這里開始提問什么叫做虔誠。
②孔子:親親相隱
葉公好龍的主人公葉公就曾經(jīng)請教孔子一個案件,說有一個很正直的人,姑且叫做張三。張三的父親偷了別人的羊,大義滅親。張三就去做證人說父親確實偷了羊。”孔子回答說:“吾黨之直者異于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父親為兒子隱瞞,兒子為父親隱瞞。而真正的正直就該是這樣的。
孔子的親親相隱的觀點被董仲舒所引用。張三沒有兒子,抱路邊的一個棄兒李四回家,撫養(yǎng)成人。李四長大后殺了人,回來把事情告訴了張三。張三為了使李四免受處罰,就把他藏匿起來。按照漢朝法律的規(guī)定,對張三應以匿奸罪論處,判以重刑。但是董仲舒認為,按照《春秋》的精神,父子應該互相容隱,所謂“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也”。張三雖然不是李四的生父,但從小撫養(yǎng)其長大,兩人的關系形同親生父子,所以張三不應受處罰。
“《春秋》之治獄,論心定罪。志善而違于法者免,志惡而合于法者誅。”對于前半部分,也就是善行即便不符合法律規(guī)定,也應該免責,這種消極道德主義我是贊同的。
但是,這里有一個問題,如果以消極道德主義作為出罪的依據(jù)也可能會導致司法的混亂,給司法官員開了給人出罪的方便之門,是否會導致腐敗呢?在歷史上,春秋治獄就經(jīng)常出現(xiàn)這種問題,容易導致在司法實踐中的濫用。官員們可以借口道德敗壞而殺害無辜,也可以用動機善良為由來保護犯罪,這就無可避免地會造成司法的混亂。
所以首先,對于積極道德主義肯定是不合適的,法無明文規(guī)定不為罪,法無明文規(guī)定不處罰,罪刑法定是底線,但是對消極道德主義,道德作為出罪的依據(jù),司法權則需要受到民眾的監(jiān)督,這就是陪審員或陪審團制度。
6、總結
孔子說“聽訟,吾猶人也”。法律問題沒有那么復雜,如果經(jīng)過法定程序篩選出來的普通民眾都認為符合道德規(guī)定,在道德上屬于善舉,那就不應該以犯罪論處。畢竟刑法只是對人最低的道德要求。法律只需要保障底線道德,仁義靠的是道德自律,但是法律要鼓勵而不能讓有仁心善舉的人寒心。
法律是要講道德的,這個道德既包括天道,也包括人道,而不能是純粹的霸道。
我們通常說,最偉大的法律寫在人們的心中,其實就是這個意思。如果法律失去了道德規(guī)則指引,那么法律也就成為純粹的威嚇工具。法律要維護底線的道德,同時道德又可以讓法律變得溫暖。
三、孔子對我的教導
正在編寫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