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古人今化(2)
關(guān)于古人今化(2)
——上一條所提到的“今化”,大多存于營銷號和以“國風(fēng)”為旗號的一些公號中,如將二蘇進(jìn)行踩捧,也是常用的手段。以今人的眼光去評說古人,算不算是褻瀆呢?
? ? ? ? ?以杜甫為例,他們眼中的少陵野老,已經(jīng)變成了整天掛著一張苦瓜臉的“抑郁癥患者”,但稍微辨別一下,就會想到杜甫《望岳》中的千古名句:會當(dāng)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 ? ? ? ?杜拾遺被稱為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后期所記述的,多是安史之亂后唐王朝的凋敝,以及對自己人生的感慨。但這也是在安史之亂后,杜甫年輕時也有過如《望岳》中春風(fēng)得意的時候,并非是某些披著“國風(fēng)”與“科普”外衣的視頻號中所塑造的那般苦瓜臉。
? ? ? ? 杜甫與李白,可以說是至交好友,也可以說是相敬如賓,但萬不能說是“迷弟”與“粉絲”,杜甫的成就并非單憑太白的襯托,更不存在“沒有——就沒有——”的這種句式,像是蘇辛二人,都是北宋詞壇豪放派的代表人物,難道要說“沒有蘇軾就沒有辛棄疾”這樣的謬論嗎?
? ? ? ? ?這就是古人今化的第二個特點,將古人之間的關(guān)系代入今天,并加之各種的飾物,以此來達(dá)到混淆視聽的目的?!袄钯R被坑了,不能考進(jìn)士?!薄暗艿埽H貶,撈撈”這樣的笑話,其實是應(yīng)該被限制的,因為久而久之,許多人的認(rèn)知就會被改變,逐漸不能廣泛的去認(rèn)識古人,只盯著一個“特點”去看,自然會有一些偏見,
? ? ? ? 歷史事實,并不需要用這種“現(xiàn)代話”來進(jìn)行敘述,我們需要的是簡單易懂,但關(guān)鍵詞不可被替代,否則,本意就會被改變,成為誤人子弟又好為人師的庸俗之人。
? ? ? ? 越是努力的去營造“人設(shè)”,越容易適得其反,如果想要營造子由的形象,倒不妨讀讀《為兄軾下獄上書》,如果想要了解李白的俠骨傲氣,可以去看看《俠客行》。而不是整天看著《清平調(diào)三首》將李白意淫成為權(quán)貴卑躬屈膝的小人一樣,時間久了,高力士也會將李白的靴子扔出去,李林甫磨的墨也會被風(fēng)干,到時候又是誰的過錯呢?
? ? ? ? ?再如孫權(quán),許多人都玩“孫十萬”這個梗,但在辛棄疾筆下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孫權(quán)是“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曹操也感嘆道:生子當(dāng)如孫仲謀。我們豈能因為一戰(zhàn)之?dāng)《穸v史人物的一生功績?
? ? ? ? 再如,劉玄德的那句“接著奏樂接著舞”如被用到漢昭烈帝身上,不知劉備會不會從陵中爬出來呢?
? ? ? ?也希望各位不要帶著有色眼鏡去看歷史人物,他們已然逝去,我們現(xiàn)在能見到的,只是一方墳塋,拒絕玩爛梗與貼標(biāo)簽行為,還他們一個清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