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不惑,究竟何意?40歲后,等不得你去“不惑”了!
四十不惑這個話出自《論語》,“吾十有五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p>
按照我自己的理解,孔子這里是說自己一輩子探究學問的歷程,從有了求學的發(fā)心和動機,到真正有所樹立,這就是十多年,然后明確無疑、知人力有時而窮、能客觀對待負面意見、自由自在,這又是各十年的功夫。
所以,孔子說四十不惑,是強調(diào)一種精神的聚焦和內(nèi)心的純粹,是一種明亮的境界,是對自己志向的毫無猶疑。
但世俗中對于“四十不惑”有另外的說法。

四十不惑,究竟何意?
所謂不惑,意思是不迷惑、不疑惑,以及不受誘惑。
前者強調(diào)的是判斷力,后者強調(diào)的是定力。人在年輕的時候,受限于思想見識,很容易被表面的東西所迷惑,也往往沒有定力,容易左右搖擺。
比如當一個社會地位比你高的人提出一個誘惑,對你畫餅,他看穿了你的欲望,這時候你會怎么辦?
大概率是上當受騙的下場,因為你既沒有明智的判斷力,也沒有堅強的定力。
要知道,我們可以對很多東西有疑惑,但一定不要因此而失去判斷和定力,也就是說,千萬不要被人牽著鼻子走。

40歲后,等不得你去“不惑”了!
任正非在《一江春水向東流》中提到,他在創(chuàng)辦華為公司的時候,已經(jīng)是過了不惑之年:
不惑是什么意思,是幾千年的封建社會,環(huán)境變動緩慢,等待人的心理成熟的一個尺度。而我進入不惑之年時,人類已進入電腦時代,世界開始瘋起來了,等不得我的不惑了。
在他看來,“四十不惑”是意味著一個人思想和心理的成熟。但世界變化太快,時代發(fā)展迅猛,社會上充滿了各種新事物,讓他感到無知,“不是不惑,而是要重新起步新的學習,時代已經(jīng)沒時間與機會,讓我不惑了,前程充滿了不確定性。”
任正非那個時候是如此,其實我們也是一樣。畢竟,我們都成長在時代變化迅猛的時代,我們每個人都有各種無知和迷惑。
但就像任正非所說,變化太快,等不得我們慢慢去“不惑”了,我們必須與時俱進才行。

什么山唱什么歌,40歲的時候還不知道自己的無知,是悟性太差!
每一段路都是一段經(jīng)歷,每段經(jīng)歷都會有獨特的感悟。一個二十來歲的年輕人可以年少輕狂,而一個人四十來歲的時候還不懂得自己的無知,那就是悟性太差了。
巴菲特和芒格有個“能力圈”的理念,就是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能力邊際,要知道自己能夠干什么,不能夠干什么。
對于能力圈這個概念,段永平的理解很到位:
能力圈不是拿金箍棒在地上畫個圈,說待在里面不要出去,外面有妖怪。能力圈是:誠實對自己,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有這樣的態(tài)度,如果能看懂一個東西,那它就是在我能力圈內(nèi),否則就不是。
在投資領(lǐng)域,這個事很重要,一個人不可能什么錢都能賺,人只有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nèi)賺錢才拿得住。

不惑之后,才能“知天命”!
四十不惑,然后就是勇猛精進,朝著一個目標努力。如果你是“有惑”,那你必然是游移不定的,是分散的,這樣就根本不可能長期聚焦在一個方向上。
事實上,很多中年人都是覺得自己什么都能干,但很多事情他們確實干不了,更不可能干好。
就算是一輩子只做一件事,有所為有所不為,也不可能是百分百成功,這是誰也無法預料的。所以,“不惑”之后,下一個境界就是知天命。
人到了50歲的時候,就早晚會意識到有些事情不是受人支配的了。對此,我們唯有“盡人事而聽天命”而已。
實際上,對于孔子的說法,我們也不能形式主義,不是到了一個年齡段就必須怎么樣,而是我們的心境確實會隨著經(jīng)歷而其變化。不管是四十不惑還是五十而知天命,都是一種動態(tài)的虛指,關(guān)鍵是我們每個人要去如何面對這個變化的世界,如何去與時俱進,適者生存。畢竟,什么都是假的,唯有自我的修行成就才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