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最佳單動圈——DC評JadHIFI Concrete2 DM+ 凝神
我沒有吹牛,也不是在無腦安利。平心而論,JadHIFI Concrete2 DM+ 凝神就是我今年聽過的最佳單動圈耳塞,沒有之一。它擁有媲美開放式動圈大耳的金碧輝煌聲場,多單元動鐵一般通透、細膩的高頻表現(xiàn)力,以及單動圈耳機特有的,針對各種聲相定位的精準還原,一個單動圈能疊出這么多buff實在是讓人驚訝。然而DM+確有自己的獨門絕技。它通過精巧的腔體結構設計放大了耳機腔體在梳導聲音時的正面作用,凝神的出現(xiàn),再次證明了除了單元,看似平平無奇的耳機外殼設計也能擁有巨大的潛力,帶來顯著的提升。

相比于JadHIFI這個品牌名稱,大家可能對“水泥塞”這個諢號更加熟悉。他家的前作“大水泥”使用高標號水泥制成的外包裝盒,看上去如同水泥疙瘩一般特立獨行的腔體,加上分外粗壯的銀灰色線材,這副耳機渾身上下都散發(fā)著一種離經叛道的“出挑感”。想要發(fā)揮出“大水泥”真正的素質與調音水平,也必須搭配大功率的前端,將增益拉滿。然而當?shù)鸵襞谝话?、猶如狂風驟雨的鼓點,加上恢弘寬廣、略帶邊界感的聲場同時出現(xiàn)在耳朵里時,這種奇妙的聽感肯定會讓“大水泥”收獲兩極分化的評價。喜歡它的朋友會對它贊不絕口,而不喜歡這種風格的朋友又可能會并不感冒。


對此,“水泥佬”木星倒是十分坦然,因為他從一開始,就不想做那種大眾口碑中規(guī)中矩,但是聲音表現(xiàn)乏善可陳的耳機。木星是那種少有的對聲音和產品有自己的理解和追求,并且為之堅持和努力的品牌主理人。他的理念就是把以前經典老塞的味道和現(xiàn)代的素質相結合,做到樂感和素質兼得,而不是像現(xiàn)在很多的“科學HiFi”那樣,堆單元、換喇叭,盲目迭代,大家都逐漸迷失了最初的夢想,老燒也失望退場。羅素曾說過,“須知參差多態(tài),乃是幸福的本源”,一個正常健康的HiFi市場本身就需要多樣化的聲音理解和表達,而恰恰是做出了與眾不同的驚艷聲音,使得毫無噱頭和推廣,且售價并不便宜的“水泥塞”卻能在競爭激烈的高端HiFi耳機領域站住腳跟,獲得燒友的喜愛。

我是在8月的西安展上第一次聽到DM 凝神的,可以說DM是整個展會上最令我驚艷的耳機新品了。DM的外殼使用的是制作工藝要求極高且良品率極低的大馬士革鋼制成,略顯粗糙的表面配合大馬士革鋼精致的多層壓紋,狂放不羈之勢盡顯之余,亦不失精雕細琢之美。拿在手里把玩一番,層次豐富且多變的手感,加上每一層各不相同的鍛鋼壓紋,完全可以視做一件工藝品。不僅繼承了大水泥獨樹一幟的設計風格,同時做到了粗中有細,將審美又向上拔高了一個層次。

而DM凝神帶給我的聽感也如同它的外觀一般,像是在一座宏偉的音樂廳正中間搭起了舞臺,再邀請國際之名的樂團前來演奏,輔以頂級的曲譜,眾人全情投入的發(fā)揮,共同成就出一篇經典的作品。這副耳機在處理聲音的每個細節(jié)時,幾乎都做到了飽滿、細膩、有條不紊。因此,我在展會后就找木星借來了一條媒體機準備細細品味,分享給大家。

沒曾想我的詳細評測還沒成文,意外就率先到來了。由于疫情影響,DM 凝神合作的五金廠倒閉,負責人失聯(lián)。工廠過年前交付一半的殼料,由于DM難度較大,故提前支付全款,從而導致剩下的一半耳殼和物料無法追回。因此DM存在極高的山寨風險,經過風險評估,只能含淚終止了這個項目的生產和銷售。

DM 凝神的大馬士革腔體制造工藝難度究竟有多大?這么說吧,DM擁有數(shù)量繁多的沖孔式立體結構,每個孔洞不僅直徑狹小,且長短也不盡相同。在尺寸較大的孔洞之間,還要穿插全貫通式的通氣孔。而所有一切修形工作,都必須要求在整塊金屬上一次性制作完成,用以保證腔體的聲學性能。這不僅對切削工藝提出了極為嚴峻的挑戰(zhàn),也對材料的物性有著相當苛刻的要求。但更要命的地方在于,高硬度但延展性較差的不銹鋼材質相對于這種復雜的工藝而言,實在太脆弱了。稍微遇到丁點兒瑕疵,整塊腔體便隨之報廢??偠灾?,DM凝神這種“強人鎖男,男上加男”的工藝,注定了它難產的命運。

但這項技術恰恰是DM凝神的獨門秘笈。首先,動圈單元的尺寸其實不需要做得特別大。大尺寸動圈往往會因為保持足夠的剛性而剛需充沛的驅動電流,所以線圈阻抗一般會做得比較低,但大電流對于便攜前端來說往往會形成高負載,并不利于前端水平的發(fā)揮。并且動圈過大,也會導致通過內部結構梳理氣流的效果同步減弱,畢竟振膜面積大了,作用在上面的氣流壓強就小了。所以直徑10mm的尺寸不大不小,剛剛好。把它放置在靠近耳朵的前腔里,不僅可以讓傳遞出的聲音更直接,還能通過在振膜前端小小的開槽與適度收束結構形成一個微型的聲學共振腔,用來增強低音。

然而前腔只能算開胃前餐,更精妙的后腔體設計才是DM 凝神的“主菜”。如何有效增強動圈單元的瞬態(tài)?只靠振膜材料自身的形變回復力,效果大多差強人意,而一旦把它的剛性做強了,低頻又上不去。這時候就該輪到腔體發(fā)光發(fā)熱了。只要在振膜的正后方增加一個硬質的蓋子,就能讓振膜在振動起來時向后帶動的微弱氣流受到擠壓,讓變大的氣壓幫助振膜反彈回來,從而增加它的響應速度,這種反向增壓系統(tǒng)其實在很多動圈耳塞身上都可以見到,殊途同歸。但還有一個問題,既然動圈耳塞的腔體內部形狀是不規(guī)則的,如何保證這個回路增壓反向作用在振膜身上的均勻度呢?這就不得不提到DM獨特的陣列式后腔體均壓系統(tǒng)了。

讓我們繼續(xù)看圖,由振膜傳遞過來的氣流打到增壓片上,并沒有立刻反彈回去,而是經由一個泄壓系統(tǒng),將一部分氣流引導至耳塞上半部的多重鏤空管結構當中去。如此一來,就可以給氣流一個相對更長距離,更大面積的緩沖,等同于均勻地卸了一點力,但又沒完全卸干凈。而如此復雜的回路,也使得從單元背面發(fā)出的聲波經過多孔結構的多次反射衰減,最終耗散掉了。從而有效解決了腔內混響的問題,讓聲音變得更干凈、通透。這也是DM凝神擁有如此細膩的高頻解析力,以及精確聲像定位能力的重要原因。

那么這款耳塞的寬松聽感與大聲場又是從何而來呢?答案就在那看上去毫不起眼的通氣孔上。位于增壓片前端的通氣孔可以緩沖增壓系統(tǒng)的力道,保證氣流通暢,使聽感變得更寬松自然。而在這片圓壁上,還設有一個貫通前后,將空氣送回動圈前端的導氣槽,可以均衡兩邊的氣壓,起到了擴大自然聲場的作用。

講了這么多,上述這幾項還都是在DM凝神上應用的技術。在升級版DM+問世以后,JadHIFI 在傳承前作的基礎上,完成了進化。原版的不銹鋼腔體被替換成了延展性更好,吸振能力更強的黃銅材質。不僅相對易于加工,聲音也變得更純凈。陣列均壓孔從8個升級為10個,進一步加強功效。導氣槽也從“光桿司令”變成了進氣格柵一般的三叢集組合,強化氣體聯(lián)通,將聲場規(guī)模又提升了一個等級。


完全體的DM+通體黝黑,頗像一枚未經雕琢的頑石。只有銘牌上那五彩斑斕的熒光還在傾訴著它曲折的身世。為了兼顧毫不妥協(xié)的復雜腔體與良品率之間的平衡,DM+的外觀又回歸到了大水泥時代“強度美”的設計風格。但如果你只會以貌取人,肯定會錯過一副堪稱經典的好耳塞。

由于采用了純銅腔體,DM+的單只重量也來到了19.2克。好在它的重心位于耳機中部,戴好以后并不會有往外墜的感覺。為了把它戴得更深,更牢,密閉性也更好,我還是傾向于換一副傘帽質地更柔軟的硅膠耳塞套。

木星曾和我說,之所以將其取名為DM 凝神,就是希望燒友能夠凝神傾聽感受它的細節(jié)之美。但我從聲音這個角度來理解,“凝神”這個名字也起得十分貼切。單一個“凝”字,就可以從全方位展示這副耳機的聲音走向——凝實的低頻、凝集的人聲、凝華的樂器線條、凝妙的高頻華彩以及那凝渺的聲場。與凝神相處的久了,就像邀請一位久違的老友,一同來到空曠的山谷當中露營。兩人一同搭起帳篷,升起爐灶,溫上美食和好酒,在浩瀚的星空下談天說地,暢所欲言。午夜時分,昏黃的油燈伴著溫熱的爐火,為四周染上了微醺的氛圍。萬籟俱寂,只剩下二人映襯在帳篷上推杯換盞的身影,以及時不時從中傳出的歡聲笑語。帳篷之內,朋友的聲音是如此真切,離別多年來的經歷也歷歷在目。二人每每提起舊日的回憶與感悟,心中不禁五味雜陳。末了,老友掀開門簾,仰望起了星空??粗鴿M天的星斗,二人都釋然了。原來不管遭遇過何種挫折,心中留有多少不甘、憤懣和遺憾,世界還是那個世界,它并不會因我們的意志而改變。人,終究還是要放下過去,一切朝前看。

DM+的低頻并沒有市面上一些高剛性動圈所表現(xiàn)出的緊繃、生硬、缺少過渡的感覺。相反,鼓點兒聲聽起來寬松順滑、彈性十足。它對鼓面從下壓、至回彈,再到余韻消散的整個過程中,所展現(xiàn)出的豐富質感與變化詮釋得相當?shù)轿?。整體的量感也不算大,屬于剛好讓你察覺到低頻扎實的節(jié)奏感與韻律感,又不至于放任它們喧賓奪主,搶了C位風頭的程度。與之相比,前作大水泥實在是太勁爆了,盡管鼓聲被演繹得鏗鏘有力,張力十足,人聲與中高頻樂器也都保持了良好的分離度,但那侵略性過強的低頻,大開大合的大動態(tài)讓人精神抖擻的同時,也不免有喧囂過后的一絲疲憊。到了DM+這里,倒是一五一十接過了大水泥低頻韌性好,質感強,下潛深的衣缽,但是把量感與結項通通縮小了一圈,拉到了相比其他樂器只強一丟丟的水平。

更令我感到欣喜的是,DM+的低頻質量還可以通過更換耳機線繼續(xù)做微調。喜歡更細膩的質感,相對柔和一些的動態(tài),可以選用ddHiFi Nyx銀一類的純銀線材。對大動態(tài)念念不忘的朋友可以改換Neotech深海帝王鮭一類的高質量銅線。JadHIFI自家的兩條線材和DM+也性情相合,銅線更注重低頻彈性和氛圍,銅銀合金線的聲音細節(jié)更清晰,低聲部更顯豐潤柔美,亦是各有千秋。

其實我一直堅信,如果一副耳機能把古典音樂詮釋到位了,那么它在流行音樂方面的造詣肯定也不會差。但如果用兩頭翹、中間凹的調音去強行渲染古典樂的氣勢與華麗感,也很容易被聽出來破綻。各種管弦器樂才是整只樂團的主角,是它們?yōu)闃非畛淙胴S盈的骨血,使其言之有物,曲盡其妙。只有把每一種管弦樂器的音色都演繹得絲絲入扣,并將各種器樂梳理得井井有條,才能展現(xiàn)出古典音樂的和諧之美。同樣的道理,從低音提琴到小號、黑管、長笛,直到鋼琴所覆蓋的頻段,也是人聲的主要頻段。如果能搞定管弦樂的解析分離,那么人聲的情感表達與細節(jié)把控一定也差不了。

DM+就是這樣一副耳塞,它在中間頻段給出的信息量與分離度,坦白地說,在我聽過的動圈耳塞當中絕對名列前茅。而得益于DM+遼闊的聲場,這副耳塞可以輕松地把如此充沛的信息量安排到一個相當寬裕的空間里,突出一個錯落有致,言之有序。這時候呢,我更喜歡換上合金原線,或者純銀線,用來換取更廣渺的聲場,更舒展的樂器音色,以及愈發(fā)楚楚動人的人聲。雖然這么做會讓整段中頻的響度稍稍超過低頻,但這才是方向正確的調音,不是么?

來到高頻段,能明顯聽出DM+正在努力地壓制齒音。高音所攜帶的攻擊性并沒有那么強,而是呈現(xiàn)出一個較為圓滑的過渡。能量感先是被稍稍緩沖了一下,然后繼續(xù)向上延伸,緩緩地衰減。就算在極高頻段,也就是樂器尾音那一點點的余韻,DM+的處理也顯得極為寬松自然。并沒有為了可以維持通透感,再把音色硬生生再接出去一截。這段聲音該到哪里消散,就展現(xiàn)到那里,沒有虛假的演技,全是真情實感。而DM+所呈現(xiàn)出的通透感,其實是用高頻本身的信息量堆砌出來的,本就屬于音樂的一部分,所以聽起來才分外悅耳。就像是一位早已得道,修為高深的方丈給弟子傳道,看上去全是弟子自己悟出來的道理,其實少不了師傅潤物細無聲一般的循循善誘。

器材搭配方面,DM+畢竟是一款價格不菲的高端耳塞,相信它的目標受眾也一定是搭配高端便攜播放器或者耳放來使用的。我拿到它之后也是這樣,一直用N8II、DX320之類的頂級播放器好生伺候著。然而當我無意之中把它懟上小尾巴的時候,好家伙,只要是一個正常的帶獨立放大芯片與4.4平衡口的小尾巴,DM+所展現(xiàn)出的聲場規(guī)模與三頻的舒展度同在播放器上并沒有多大區(qū)別。不同之處僅在于使用播放器可以讓背景變得更漆黑純凈,信息量也要豐富一些。仔細一想,倒也是這么個原理:DM+能有如此出眾的聲音表現(xiàn),源于它通過復雜的腔體設計,消滅了絕大部分的反射與共振失真??汕惑w又不需要通電,自然不用考慮前端的驅動力與控制力,因此能夠獲得相當高的下限。如果回頭拔高前端的上限,那么DM+的上限也會水漲船高。唯一要注意的是這副耳機并不適合音染濃重的前端,因為它的揭示力實在太強了,染色的痕跡過于明顯就會產生違和感。那些素質過硬,調音中正的新派國磚與DM+的相性更佳。

JadHIFI Concrete2 DM+ 凝神的問世,可以說是一波三折,充滿坎坷,而最終這樣一個完成的作品,也足夠驚艷,值得等待。目前JadHIFI推出了一個針對DM+的升級活動,第一代水泥可以加錢置換,而大馬士革DM可以免費升級,對于JadHIFI的老用戶而言,我負責任地說,這樣的升級是絕對值得的,而對于之前沒有接觸過JadHIFI的燒友而言,DM+也是借此了解JadHIFI這個寶藏品牌的最佳時機。因為我不是在吹牛,也沒有開玩笑,平心而論,DM+就是我今年聽過的最佳單動圈耳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