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史學(xué)家評價雍正皇帝時犯了常識性錯誤:彼得大帝、腓特烈大帝能否與他相提并論?

“雍正帝即位于1722年,略遲于俄國的彼得大帝,稍早于普魯士的腓特烈大帝,相當(dāng)于日本的德川八代將軍吉宗的中期,他取得了可與這些明君相提并論的政績?!?/strong>
將雍正皇帝與彼得大帝、腓特烈大帝、倭奴國“征夷大將軍”德川吉宗相提并論的,是著有《九品官人法之研究》、《論語之新研究》、《中國政治論集》的日本專家宮崎市定。
宮崎市定1933年才退伍回到日本,他此前干了些什么大家都能想象得到——他就是侵華日軍中的一個“中國通”。
這個“中國通”把雍正皇帝評價為中國最后一個稱職的皇帝,并將其稱為皇權(quán)體系的“最后完成者和實(shí)踐者”,他所寫的《雍正帝》一書,雖然有些紕漏,但總體評價還算客觀,尤其是對許多謠言的羅列和辯駁,也稱得上公允。

咱們今天的話題,就是通過宮崎市定的著述,來看一看雍正皇帝鮮為人知的另一面。
在雍正繼位是否正大光明之前,宮崎市定先羅列了三條謠言。
謠言一、康熙駕崩前,并沒有留下遺詔,他把大臣隆科多召到身邊,拿筆在他的手上寫下“十四”,讓他展示給皇子們,已經(jīng)被雍親王胤禛收買的隆科多將“十”字用手指蓋住,只將“四”字展示給眾阿哥看,因此四阿哥即了位。
謠言二、隆科多并沒有用手指蓋住,而是用舌頭舔掉了“十”字。
謠言三、康熙皇帝在紙上寫下“傳位十四阿哥”,雍正帝將其盜出,將“十”字改寫成表示對象的介詞“于”,于是就被讀作“傳位‘于’四阿哥”了。
這三個謠言,熟悉清朝歷史的讀者諸君自然知道都是笑話,更知道“拾肆”改成“於肆”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而且康熙遺詔至少是要由漢、滿兩種文字來書寫的,傳位詔書那么重要的文書,康熙絕不可能寫簡化字,而且在正式場合和公文中,也沒有幾阿哥之說,正確的寫法是“皇幾子”而非“幾皇子”,“傳位于皇十四子”,怎么改,也改不成“傳位于皇四子”。
這三個謠言,宮崎市定一句話否決:“不,不,雍正帝的繼位是水到渠成、勢所必然?!?/strong>

改“十”為“于”,那就是一個笑話,事實(shí)上在二阿哥胤礽被廢黜后,雍正這個“準(zhǔn)嫡子”繼位就成了順理成章的事情:康熙先后封了三個皇后,那就是孝誠仁皇后赫舍里氏、孝昭仁皇后鈕祜祿氏、孝懿仁皇后佟佳氏,赫舍里氏親生的胤礽被廢,鈕鈷祿氏無子,佟佳氏武子,但卻收養(yǎng)胤禛為子。
清朝有個奇葩規(guī)定,那就是高等級后妃只要愿意,就可以替低等的答應(yīng)、常在“撫養(yǎng)”孩子,而那么孩子就會成為“養(yǎng)母”的“親子”——老十四胤禵(也叫胤禎)和四哥胤禛雖然都為烏雅氏所生,但因?yàn)椴皇菗狃B(yǎng)人不同,所以關(guān)系很不好。
康熙精通儒家經(jīng)典,他對清朝前期(包括后金時期)的推舉制十分不滿,認(rèn)為那樣會削弱皇權(quán)而催生鰲拜那樣的桀驁權(quán)臣,所以他選儲君的時候,堅持“立子以嫡以長不立賢”,所以大阿哥烏拉那拉氏所生的庶長子胤禔雖然比胤礽更能打,但卻絕無繼位的可能。
宮崎市定在這方面犯了一個常識性錯誤:“除太子以外,皇子們幼年時期都被養(yǎng)育在大臣等的家庭中,唯獨(dú)四阿哥被留在宮中,在康熙帝第二位皇后(孝懿仁皇后)身邊長大成人,先帝最清楚他的人品,對他寄予厚望。”

孝懿仁皇后就是佟佳氏,但她并不是康熙的第二位皇后而是第三位,其他的描述,倒是基本正確:康熙晚年,祭祀大典一般都由雍親王胤禛代勞,而十四子胤禵則被派去西北邊陲打仗。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儲君胤禛守家供奉祖宗,其親弟弟帶兵出征,這就跟唐朝李淵給太子建成和秦王世民的分工一樣,唯一的不同,是老四胤禛還管著老十四胤禵的后勤補(bǔ)給,即使胤禵有李世民之能,也一直被四哥扼著咽喉:“譬如嬰兒在股掌之上,絕其哺乳,立可餓殺?!?/strong>
雖然犯了常識性錯誤,但宮崎市定對雍正繼位合法性的描述,還是基本準(zhǔn)確的,尤其是他在浩瀚的史料中,還發(fā)現(xiàn)了老八胤禩被“開除家籍”的真正原因。
胤禩一連辦砸了三件事卻堅決不肯寫檢討,還在朝堂上指天畫地地發(fā)誓:“天地明察,我絕無虛言。我若虛言,一家俱死?!?/strong>
當(dāng)個哥哥的面發(fā)誓“死全家”,雍正皇帝自然大發(fā)雷霆:“一家全死,說得好!咱們就是一家子,可見你是向天祈禱滅亡我愛新覺羅!宗姓之內(nèi)豈容得此人!”

古人都是很相信誓言的,如果不把老八開除家籍,萬一他說了假話,上天就會滅了愛新覺羅滿門,于是雍正把老八改名為“阿其那”。
宮崎市定在這里又犯了一個常識性錯誤:他誤解了“阿其那”的本意,也不知道那個名字實(shí)際是大臣公議的結(jié)果——哪一個大臣敢說皇帝的弟弟是“狗”?胤禩是“八狗”,胤禛豈不成了“四狗”?
史學(xué)家陳寅恪考證:“阿其那、塞思黑,非滿文‘豬’、‘狗’之音譯,且世宗(雍正廟號世宗,謚號敬天昌運(yùn)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寬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誠憲皇帝,簡稱憲皇帝)亦無以豬、狗名其同父之人之理。”
“阿其那”一語還有個來歷,那就是胤禩被處置之后,常說自己是“阿其那”,這句話是滿語,也就是“冰層里的凍魚”或“凍死的活魚”,在東北還有個說法,叫“冰夾魚”。
胤禩以“冰夾魚”自嘲,是說自己像冰層中被凍住的活魚一樣,上有陽光下有流水,但自己卻在冰塊中動彈不得。
清朝的王公大臣們并不全是目不識丁的武夫,能在朝堂上站穩(wěn)腳跟,沒有狐貍的狡猾是不行的,他們公議給胤禩更名為“阿其那”,也有提醒皇帝別讓老八咸魚翻身的意思:東北的很多魚,在冬天被凍在冰層里,春暖花開,它就能重現(xiàn)生機(jī)。

“阿其那”是冰夾魚,“塞思黑”是豬腰子筐(胤禛斥責(zé)胤禟“癡肥臃腫”),宮崎市定直接翻譯成“豬”和“狗”,估計是沒看到《清史稿》和《清世宗實(shí)錄》的記載:“雍正四年二月,授允禩為民王,諸王大臣請誅允禩,上不許。尋命削王爵,交宗人府圈禁高墻。宗人府請更名編入佐領(lǐng):允禩改名阿其那,子弘旺改菩薩保。 五月,令允禟改名,又以所擬字樣奸巧,下諸王大臣議,改為塞思黑?!?/strong>
《清史稿》有些草率,但《清世宗實(shí)錄》與《雍正朝起居注冊》的真實(shí)性毋庸置疑:這兩個名字,是“誠(親王胤祉)、恒(親王胤祺)二親王奉旨所擬”,雍正批準(zhǔn)的,用在胤禩、胤禟身上都很傳神貼切,絕不是粗鄙的罵人話。
通過對宮崎市定記載的考證和辯誤,我們知道了雍正繼位的合法性和阿其那塞思黑的含義,接下來咱們再看看雍正為何能與彼得大帝和腓特烈大帝相提并論——倭奴國的幕府將軍跟雍正不是一個檔次,咱們就不理他了。
德川吉宗是德川幕府第八代將軍,在小島上可以呼風(fēng)喚雨,但是從明清兩朝史料中來看,他只是個“假王”而已,還不如曹操的級別高,只能跟吳三桂、耿精忠、尚可喜平起平坐。

雖然宮崎市定對有些事情了解得不夠全面,但是他對雍正這番評價,可能是準(zhǔn)確的:“雍正帝絲毫不敷衍了事,每件事都不馬虎草率,將全部精力投入到政事之中,這種專注認(rèn)真著實(shí)令我們敬服。像他這樣有良知的帝王,恐怕在中國歷史上無人能與之相提并論,在其他國家的歷史上大概也無與倫比吧! ”
雍正確實(shí)是把全部精力都投入了工作,而且是不厭其煩、樂在其中,他在朱批諭旨中說:“卿之報告頗為冗長,但無需致歉。雖甚繁冗,朕欣閱覽之,樂而忘疲。即為數(shù)千字之長文,朕亦無一次不從頭至尾覽閱完畢。君臣之間不必如此客氣。朕不認(rèn)為自己是萬世明君,但也絕非庸主。”
為了打消上書人的憂懼,雍正還在朱批中半開玩笑:“燈下隨筆所書,莫哂字畫之丑率也。因卿奏內(nèi)有恐懼彷徨之語,援筆書此以諭。時夜已過半矣?!?/strong>
康熙南巡,乾隆南巡,而雍正的休閑方式就是工作,他繼位后去的最遠(yuǎn)的地方,就是京城近郊的西山,他解釋說:若是一日怠惰,一日的工作就積攢下來,日后必更加勞苦。
西班牙思想家戈埃斯評價說:雍正皇帝非常節(jié)儉,除了救濟(jì)洪水等天災(zāi)的災(zāi)民外絕不耗費(fèi)錢財,他拒絕為表達(dá)祝賀之意而為自己策劃的宴會,他不允許別人制作為自己歌功頌德的紀(jì)念碑,他比任何人都率先履行自己的義務(wù),他所希望的是所有的人可以效仿他對自己的義務(wù)盡職盡責(zé)。

據(jù)戈埃斯考證,當(dāng)時的中國甚至被歐洲人視為一種烏托邦,中國儒教的政治哲學(xué)被介紹到歐洲,被稱頌為賢人政治的模范,這正是因?yàn)橛邢裼赫圻@般與當(dāng)時世界水平相比出類拔萃的真實(shí)案例,歐洲的思想界才得以進(jìn)步的。
戈埃斯對雍正皇帝的評價是否過譽(yù),宮崎市定有自己的看法和遺憾:“他認(rèn)為戰(zhàn)爭是最不合算的,不知會給人民帶來多么深重的苦難。我們提到君主立即會聯(lián)想到戰(zhàn)爭,但雍正帝則不同,他是厭惡戰(zhàn)爭、喜好和平的君主。但是,沒有建立武功的皇帝會立即被歷史遺忘,真是可悲可嘆!”
其實(shí)雍正朝也不是沒打過仗,只不過是每一仗都打贏了,而雍正又不太喜歡自宣,所以不大為外人所知,他在東、北兩個方向,都采取了周密的防范措施,他在雍正六年給第九任閩浙總督李衛(wèi)(第八任是姚啟圣)下旨,命他“嚴(yán)督各鎮(zhèn)、協(xié)、營整頓槍械,不時巡哨,有通倭勾引窮民之奸商,訪實(shí)拿究?!?/strong>
在雍正一朝,只許中國商人到日本做賣貨,卻不允許日本商人來華采購,實(shí)現(xiàn)了白銀入超,而日本江戶幕府只能接受,并嚴(yán)令自己手下不可冒犯,倭寇基本絕跡。
通過宮崎市定的考證與描述,我們能從被忽略的史料中,重新認(rèn)識一下雍正皇帝:在您看來,歐洲的彼得大帝、腓特烈大帝,能否跟雍正皇帝相提并論,在清朝十多位皇帝中,雍正的綜合能力和政績,應(yīng)該排在第幾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