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播一周年感想隨筆:初心與收獲
昨晚看了@還有醒著的嗎直播的《主播女孩重度依賴》,對醒爺“陽光”式快速通關和游戲背后的陰郁壓抑背景感想深刻。一覺醒來,看著日歷已經(jīng)來到了2022年1月27日,才意識到自從2021年開播以來已經(jīng)度過了整整的一年時間。既然迎來了自己成為主播的一周年,我也打算在此分享一下自己的心路歷程吧。

軍迷:一個中二少年的堅持
我是1991年出生的,出生的那天,正是蘇聯(lián)819事變失敗之日。仿佛就像冥冥中注定一樣,我之后成為軍迷也和蘇聯(lián)武器結下不解之緣(嘛,畢竟蘇聯(lián)武器影響力也很大(笑))。在我小的時候,我在懵懂中迎來了很多歷史關鍵的轉折,如在我上學前班時,迎來了香港回歸;上小學二年級時,第一次在電視機前看到了國慶大閱兵和澳門回歸;在小學四年級時,被鳳凰新聞直播的911事件大為震驚,也從此開始關注起軍事新聞。當然,那時候的我對于軍事的理解,也僅限于少數(shù)的軍事游戲(如獵殺潛航2)和新聞里美國進攻阿富汗的知識而已。
2005-2006是我第一次迎來對軍事熱情的高潮,這也是所謂的“中二”時期。正巧在那個時候,我們中國迎來了2005年前后的裝備井噴:052B,052C,051C,現(xiàn)代級驅逐艦,基洛級潛艇和039A潛艇,殲10,99(姑且說為一期改)的集中服役,以及J-11B的首飛。由于那時候剛剛興起網(wǎng)絡論壇,中學的我用著當時不到2兆的寬帶如饑似渴的瀏覽“新浪軍事”“鐵血論壇”等少數(shù)的幾個軍事論壇,對各種如今稱得上“地攤軍事”的東西極為記憶猶新,比如當時盛傳的“殲-10A和殲-11B搭載有源相控陣天線”、“鷹擊12是六馬赫的爭氣彈”等等,都是我們中二歲月里的課后談資,那時候的我也在課后之余,在教科書的空白位置畫滿了自己臆想中的武器結構圖。
不過,到了高中時,由于學業(yè)壓力的驟然增加,我對軍事的愛好逐漸冷淡了。在那個時候,我們所有的同學基本上就一件事情:考上大學,其他一切再說。經(jīng)過高二痛苦的思想波折,我總算是在高三上學期后半程穩(wěn)定了心態(tài),維持住了600分的分數(shù)線(當然,在2009年時這只是吉林省過重點30分的成績而已)。在杜絕一切雜念后,2010年高考我穩(wěn)定的以606分進入天津財經(jīng)大學,成為了一名大學生。
在大學生涯中,由于開始了離家在外的寢室生活,同時課業(yè)壓力也減輕了,我開始逐漸回歸了當年的軍事和歷史愛好。得益于互聯(lián)網(wǎng)的進一步發(fā)展,我在那時有幸看了很多軍事題材的電影,如著名的蘇聯(lián)《解放》三部曲,玩了很多游戲(《使命召喚》和《英雄聯(lián)盟》就是那時候入的坑),和同學們也交流了很多大家喜歡的歷史話題,當然也有軍事。在那時候,殲20首飛,052D開始研制,遼寧艦服役都是能讓我激動的話題,但是我認為對我影響最大的還是一個偶然的機會接觸到了《回憶與思考》這部朱可夫元帥的回憶錄。
《回憶與思考》是朱可夫1965年賦閑在家時接受記者采訪時口述的回憶錄,并參考了大量的軍事檔案數(shù)據(jù)寫成的。朱可夫元帥是二戰(zhàn)蘇聯(lián)乃至世界上最為杰出的統(tǒng)帥之一,雖然歷史上也有很多人對其指揮頗具微詞,但是結合他所處的歷史環(huán)境和歷史貢獻,他絕對是20世紀最為偉大的軍事家之一。在他的回憶錄中,他詳細描述了列寧格勒保衛(wèi)戰(zhàn)、莫斯科保衛(wèi)戰(zhàn)、斯大林格勒反攻、庫爾斯克會戰(zhàn)、第聶伯河戰(zhàn)役、巴格拉季昂戰(zhàn)役、維斯瓦河·奧得河戰(zhàn)役和最后的柏林決戰(zhàn)。朱可夫的回憶錄的優(yōu)勢在于“全局性思考”,這也是我的軍迷觀念從“關注武器”轉向“關注系統(tǒng)”的重要契機。軍事就像一個人的自衛(wèi)格斗術,不僅需要拳頭硬,更需要頭腦靈活,眼光銳利,身法輾轉舞動如龍等全身的配合,因此單純關注戰(zhàn)場上某一“明星武器”和某一“明星陣容”的表現(xiàn),往往會失去對于整個局勢的掌握。最經(jīng)典的案例就是,德國二戰(zhàn)涌現(xiàn)了無數(shù)的王牌,而且相當多的王牌是1942年后出現(xiàn)的,如502坦克營的奧托卡利歐斯、52飛行聯(lián)隊的埃里?!す侣戎跖?,但是這些王牌的巨大戰(zhàn)績并未阻止整個德國的整體后撤和最后的土崩瓦解。究其根本,德國人失敗的一個重點原因就是“極差過大,中值過低”,如德國生產了900艘潛艇,培養(yǎng)了40000名潛艇艇員,但80%的戰(zhàn)果是由前50名取得,而且所有的前20名王牌艇長都是在1942年左右結束了自己的戰(zhàn)場生涯(有的戰(zhàn)死,有的被俘,更多的則是轉任地面上的指揮官),但相當多的潛艇至被擊沉前都未能擊沉一萬噸的敵方艦船,而更有數(shù)百艘潛艇和上面的新兵艇員在自己第一次實戰(zhàn)巡邏中就有去無回。因此,德國潛艇雖然產量巨大,但是由于過分單一重視潛艇,缺乏體系化的海上艦隊配合,加上戰(zhàn)前儲備的人才逐漸枯竭,使得1942年之后戰(zhàn)局徹底轉向對德國海軍的死局,同理,德國空軍和陸軍也是一樣,雖然有很多王牌駕駛員和指揮官,也有很多出彩的武器,但是過分專精的后果就是德軍的“平均值”過低,后期德國一般的師在沒有得到武裝黨衛(wèi)隊、獨立重型坦克營等精銳加持的情況下,往往會被盟軍輕易撕裂,而德國僅有的精銳不得不輾轉在戰(zhàn)場充當“救火隊”,失去了集中力量進行反擊的機會。相反的,雖然盟軍大部分訓練水平不如德國的王牌,其裝備的武器也都是“大路貨”,但是正是因為大量運用“高平均值”的部隊,而最終贏下了戰(zhàn)爭。因此,從那之后,我對于戰(zhàn)爭的思考轉向系統(tǒng)性的分析。
不過,讓我真正意義上成為軍迷還是2016年以后。在參加工作后,由于和同單位的同事們年齡差距較大(我在建筑業(yè),很多同事都比我大10歲以上),我只得在網(wǎng)絡上和別人分享我的軍事興趣。做了幾年聽眾和回帖者之后,我對于某些夸大的言論甚為不滿,但苦于缺乏知識功底而無法反駁。最為嚴重的是,很多外軍武器的技術數(shù)據(jù)在國內有很大的出入,不找到其他方的報道就很難駁倒這些東西。于是,在2017年我辭職考研的時候,我在復習英語時順帶瀏覽了大量英語的軍事知識,從外文網(wǎng)站補充了很多水分,尤其是一些國內數(shù)據(jù)中相互矛盾和一些“習以為常”的舊案(如巴倫支海手術刀事件,在英文、俄文的報道中和中文有很多區(qū)別),讓我彌補了不少知識欠缺。從那之后,我開始從“半個軍迷”走向“有點心得的軍迷”。
回首望去,這真的只能說是“一個中二少年”對于青春和初心的堅持,讓我走到了現(xiàn)在。

從專欄作者到主播
很多人知道我開播以前主要是寫專欄。不錯,自從2017年開始轉型“有點心得的軍迷”后,我就開始主動寫文章,分享自己的心得體會給朋友們。在朋友們的支持下,我的粉絲數(shù)量比起2018年的不足1000有了明顯增長,但是由于專欄的交互性差,加上目前長篇科普文閱讀的人數(shù)不多,這促使我在2021年做出轉型,以發(fā)文為主轉為主播為主。和《主播女孩重度依賴》相反,由于我并非是專一盈利性的主播,不需要為了生計而苦思冥想,迎合受眾和流量,得以每次交流的時候都選擇大家喜歡的和自己喜歡的內容,開播形式也比較隨便,重要的直播做一篇PPT作為講義,一些心血來潮的口播就是直接語音直播,這種靈活多變的形式也讓我直播更像是和朋友們的交流,而不是給自己增添壓力的行為。
說到最后,我認為我作為軍迷也好,作為專欄作者也好,作為主播也好,終究只是“個人興趣”。既然是“興趣”,那么就不要去糾結某個內容到“分出勝負”,同時我也不喜歡別人對我的內容橫加指點,在網(wǎng)絡社會上,只要言談舉止合法合規(guī),于情合理,都有自己自由選擇傾聽和自由選擇發(fā)言的空間。喜歡我的內容的朋友,不妨停下匆匆的腳步,聽我說說雙方都喜歡的知識;對我內容不感興趣的朋友,也請淡如過眼云煙,不必對我的話放在心上。大千世界,人人都是陌生人,只有少數(shù)人才能共同理解彼此,這也是人世常情。
希望新的一年和大家繼續(xù)交流進步,謝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