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歷代評價華夏民族英雄唐太宗李世民(時間軸簡版)

貞觀以降,后世每一代復(fù)興中華的仁人志士,全部把唐太宗李世民視為民族英雄的千古化身,作為衡量“恢復(fù)中華,振興中華”“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不二標桿。
首先是幾千首大唐邊塞詩,無數(shù)次吟詠唐太宗李世民,如王昌齡:
“大漠風(fēng)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前軍夜戰(zhàn)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
如岑參:
“能兼漢月照銀山,復(fù)逐胡風(fēng)過鐵關(guān)?!?/p>
甚至如婉約派李商隱:
“虜騎胡兵一戰(zhàn)摧,萬靈回首賀軒臺。天教李令心如日,可要昭陵石馬來。”(軒臺:軒轅黃帝靈臺,昭陵:唐太宗所葬陵)
再譬如五代十國時,柴榮北伐,以李世民自我激勵:
昔唐太宗定天下,未嘗不自行,朕何敢偷安!
又如宋朝祭唐太宗昭陵:
紀綱裂,地維絕,國風(fēng)歇,王澤竭, 天命圣智,率其雄杰,補其裂,紉其絕,續(xù)其歇,益其竭, 東西南北,張再造之乾坤, 春夏秋冬,皎重新之日月。 文皇未起兮四維如毀,文皇既位兮八荒如砥, 文皇之跡兮炳如丹青,文皇之功兮配于天地。
又如司馬遷之后又一卓越的司馬光,《資治通鑒》評價李世民:
“唐之德大矣!際天所覆,悉臣而屬之;薄海內(nèi)外,無不州縣,遂尊天子曰天可汗。三王以來,未有以過之……太宗文武之才,高出前古,蓋三代以還,中國之盛未之有也?!?“驅(qū)策英雄,網(wǎng)羅俊義,好用善謀,樂聞直諫,拯民于水火之中,而措之衽席之上,使盜賊化為君子,呻吟轉(zhuǎn)為謳歌,衣食有余,刑措不用,突厥之渠,系頸闕庭,北海之濱,悉為州縣!”
又如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贊貞觀之治曰:
“以租庸任民,以府衛(wèi)任兵,以職事任官,以才能任職,以興義任俗,以尊本任眾,賦役有定制,兵農(nóng)有定業(yè),官無虛名,職無廢事,居者有余蓄,行者有余資,人人自厚,幾于刑措!”
又如南渡亡國之際,陸游感嘆,將精神寄托于唐太宗之陵:
積憤有時歌易水,孤忠無路哭昭陵。
又如辛棄疾,以李世民作為華夏必能北伐光復(fù)的信念:
惟陛下留乙夜之神,臣先物之機,志在必行,無惑群議,庶乎“雪恥酬百王,除兇報千古”之烈無遜于唐太宗。
又如明朝追懷李世民,并且明朝一眾帝王將相是李世民的排隊鐵粉:
顯允太宗,聰明英武。龍奮晉陽,雨澤九土。安夏攘夷,雪恥酬古。文德武功,卓冠無伍。 英略唐皇近古無,文垂灑藻武攘胡。
明太祖朱元璋祭拜李世民:
“惟唐太宗皇帝英姿蓋世,武定四方,貞觀之治,式昭文德。有君天下之德而安萬世之功者也?!?“文武雄才,民歌且樂。天日之表,誠如山岳!”
明成祖永樂追懷李世民:
“昔唐太宗撥亂反正,貞觀盛世,自古罕論?!?/p>
時光荏苒,大浪淘沙,明朝王志堅首稱“千古一帝”:
“三代以后如文皇者,真千古一帝也!“
明成化祭拜唐太宗:
“惟帝肇開鴻業(yè),奠安生民,濟世之功,垂于永久?!?/p>
明宣宗聞侍臣講《貞觀政要》時說:
“唐太宗致治之關(guān),庶幾成、康,實本于此。予嘗覆是書,謂安天下必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理而下亂者。謂治國猶栽樹,根本不搖則枝葉茂,君道清靜是百姓安樂,皆要語也?!?/p>
明末大思想家、抗清志士顧炎武贊嘆唐太宗的業(yè)績:
“今日所以百事皆廢,正緣國家取洲、縣之財,纖毫盡歸之上,而吏與民交困,遂無以為修舉之資。即如唐代之驛舍,有沼、有魚、有舟、有池、有林;后代驛舍,殆如隸人之垣?!?“余見天下州城,為唐舊治者,其城郭必皆寬廣,接到必皆正直,廨舍之為唐舊創(chuàng)者,其基址必皆宏敞。宋以下所置,時彌近者制彌陋。人情茍且,十百于前代矣?!?/p>
現(xiàn)代,軒轅黃帝之下的又一位全民族的永恒偉人,華夏“天下為公”的旗幟孫中山先生,對宮崎滔天說,“驅(qū)除韃虜,恢復(fù)中華”的民族主義最高目標,便是李世民做到的“以華夏為首的黃種大亞洲”,并以這一目標曉諭他的亞洲十國革命追隨者:越南潘佩珠、印尼哈達與蘇加諾、緬甸吳歐德馬、日本宮崎滔天、印度巴塔查爾亞、韓國申圭植、泰國帕儂榮,以及馬來西亞一干人等。他將李世民的事業(yè)概括為:
“太宗之資,衛(wèi)公之略,不世之奇勛,興亞之大業(yè)?!?/p>
他在臨終前的十六講《三民主義》之《民族主義》演講,及多種實錄中,常以“漢唐”號召:
“最強盛的象漢族,當漢唐武力最大的時候,西邊到里海。” “唐之六典,今六法全書?!?“吾皇漢民族之精神,且發(fā)揚流衍于無極,文之望也!” “如漢之文、景,唐之貞觀,能保民斯為善矣。” “漢唐發(fā)展昌大?!?/p>
孫先生視唐太宗為“漢唐”的精神符號,早在1900年合并興漢會,整合反清大業(yè),便號召“李世民之續(xù)”,革命者多自稱“太原公子”。
從永嘉國難到李世民的復(fù)興,如熊十力《與友人論張江陵》:
“自五胡慘禍,及唐而太宗始大振!”
陳寅恪弟子王永興,則在《唐代軍事史略論稿》具體闡述:
“唐太宗最重、最知軍事,百戰(zhàn)百勝,故能創(chuàng)建大唐帝國,輝煌于華夏民族之史冊。乃為保衛(wèi)吾華夏民族獨立文明之戰(zhàn),乃為解除我國廣土眾民在隋末亂政、東亞中亞霸主(突厥等)暴政下之戰(zhàn)?!?“華夏民族幾千年歷史中最光輝的時期,保衛(wèi)了華夏民族幾千年優(yōu)良的傳統(tǒng)文明,李世民能充分發(fā)揮吾華夏民族之民族精神即‘自強不息’與‘厚德載物’也!”
抗戰(zhàn)烽火中保留國族精粹的偉大史學(xué)家錢穆,以唐太宗的成就堅定民族記憶:
“唐代是中國歷史上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一個最大的轉(zhuǎn)折中樞?!?“這也便是唐代之偉大遠超過羅馬的所在,更是它遠超過世界其他一切以往的偉大國家之所在。但專就中國論,漢以后有唐,唐以后卻再也沒有像漢唐那樣有聲色,那樣值得我們崇重欣羨的朝代或時期了,那也是值得我們警惕注意的。” “唐代的政府組織,又把一個創(chuàng)古未有的大國家,在完密而偉大的系統(tǒng)之下勻稱地、合理地凝造起來?!?“唐制得斟酌南北,開國即規(guī)模宏遠,漢、宋所不逮。” “其君臣上下,共同望治,齊一努力之精神,實為中國史籍古今所鮮見?!?“此種政治、社會更方面合理的進展,后面顯然有一個合理的觀念或理想為之指導(dǎo)。這種合理的觀念與理想,即是民族歷史之光明性,即是民族文化推進的原動力。他不必在某一個人的事業(yè)上表出,而是在整個民族的長時期的奮斗下,篤實光輝地產(chǎn)生。” “租稅不整頓,農(nóng)民生活無法繁榮;兵役不整頓,國家武裝無法健全。后世中國遂想望漢、唐之富強而不可幾及,這是重大的一種因素?!?/p>
戰(zhàn)略家和戰(zhàn)史翻譯家鈕先鐘評價說:
“唐太宗在我國歷史中是一位非常偉大的人物,其文治武功,固不待言,尤其是有超人的天才,而且又能好學(xué)好問,真可以說是天縱之圣。從《問對》書中,我們可以體會到這一位天才皇帝的智慧和風(fēng)度。在戰(zhàn)略思想中,他的地位遠超過拿破侖?!?/p>
以《大丈夫》一書在抗戰(zhàn)中宣揚漢民族精神抵抗倭寇而著稱的范文瀾說:
“貞時時期確實做到‘中國自安、四夷自服’,文治和武功都達到了空前的盛況,唐太宗也就成了空前成功的皇帝。”
亦有各種外國學(xué)者,典型如勒內(nèi)格魯塞《草原帝國》評價李世民:
“一個受到震驚的亞洲從他身上看到了一個陌生的、史詩般的中國。決不向蠻族求和,也不以重金去收買他們撤兵,唐太宗扭轉(zhuǎn)形勢,戰(zhàn)勝他們,使他們害怕中國?!?/p>
斯坦因親身翻越帕米爾,為的是體驗昔日唐太宗蕩平四海十虜之軍,他嘆服:
“行軍所經(jīng)歷的艱難險阻,比之漢尼拔、拿破侖翻越阿爾卑斯山,不知要超過多少倍!”
費子智在抗戰(zhàn)時期斷定“中國不會亡”,理由是漢民族出現(xiàn)過李世民:
“唐太宗似乎像天命所歸的人物,對他而言似乎沒有什么事情是不可能的。他是社會的拯救者,也是統(tǒng)一與和平的恢復(fù)者,更是漢民族的凝聚者,世界文明的指路者,并因此將東亞文明從崩潰和毀滅的邊緣拯救了回來。他的個性是如此的強悍有力,他影響了所有與他相處過的人物,并且成為一個后代子孫眼中的傳奇人物。在中國的帝王中,無人可與之相提并論。”
T.N.杜派在《世界軍事歷史全書》寫道:
“中國在經(jīng)歷了近四個世紀的動亂后崛起,進入了最昌盛的發(fā)展時期,所有這些都歸功于軍事天才統(tǒng)帥―唐朝皇帝李世民,他每個縣都將農(nóng)民組織起來,在北亞、南亞和中亞幾乎沒有對手。”
為鼓舞抗戰(zhàn),并反擊侵華日軍的“李世民胡人論”(日軍的侵略宣傳套路還有“華夏腐朽論,游牧輸血論,元清正統(tǒng)論,元清盛世論,大清版圖論”),學(xué)者成本俊,于30年代撰寫《民族英雄唐太宗之精神及其事業(yè)》,特意將劉徹與李世民對比:
“漢與唐為吾國民族歷史上最光榮燦爛之時期,而漢之武帝,唐之太宗,則又創(chuàng)盛業(yè)劃時代之英雄也。武帝承文景之余陰,張撻伐之雄師,犁庭掃穴,四夷懼伏,大漢威聲,騰播遐邇。太宗乘天下鼎沸,叱咤風(fēng)云,蕩平群寇,修齊庶政,然后南征北討,收服四裔,威令所行,東綜日本海,北逾西伯利亞,西被底格里斯河,南極印度及海洋洲,國勢之盛,且超漢代而上之,太宗誠自古未有之民族英雄也!”“漢族之衰微,國威之不振,于是掃蕩群雄,拯斯民于水火,大張撻伐,揚國威于域外,則有待于民族英雄唐太宗之崛起焉。 唐太宗精明果斷、神武勇敢之英姿,懷仁民愛國禮賢下士之精神,削平內(nèi)難,征服四夷,使唐人威聲,遠播域外,漢族勢力,震爍古今,斯誠吾民族史上最具聲色之一頁,太宗亦千古不朽之英雄矣! ”
抗戰(zhàn)結(jié)束前夕,黎明前的黑暗,柳克述主編《青年模范叢書》,李旭特撰《知識青年從軍之先例:李世民》,以唐太宗鼓舞士氣,總結(jié)道:
“綜數(shù)百年華夷亂離黑暗之局,成大一統(tǒng)的民族復(fù)興與新局面的開創(chuàng),其版圖西至蔥嶺以東,南至中南半島,東臨大海,北被大漠。而國計民生之康裕,學(xué)術(shù)藝事之發(fā)達,典章制度之昭明,思想文化之融匯與創(chuàng)導(dǎo),至使倭人販其余緒以立國,歐西各國向往而慕化。其氣魄之大、業(yè)績之偉,無可媲美。推崇功業(yè),數(shù)典不忘,我們豈能忘掉李世民!” “世民把握著這歷史上的全民族生死存亡的契機,接受著這國家民族思想的陶融和激勵,平突厥、夷鐵勒、制西域、通吐蕃、服天竺、征遼東,作為了一個劃時代的實際工作領(lǐng)導(dǎo)者,無怪乎成功了歷史上最偉大的人物!” “由于李世民的崛起,撥亂反正,使數(shù)百年黑暗的世界,一變而為光明的世界,并由于其武功文治的輝煌成就,使華夏民族在此時期成為了世界文明的中心,不僅樹立了一種獨立的開創(chuàng)局面,尤其成功了一種引導(dǎo)全世界走向高度發(fā)展的境界,這樣的中國歷史上空前的民族光榮,都是這位從十六歲即應(yīng)募從軍的知識青年李世民一手創(chuàng)造成功的。偉大的李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