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雞市岐山縣:穿越周原遺址,尋訪周太王(古公亶父)陵
在寶雞市岐山縣祝家莊鎮(zhèn)岐陽村北側約400米的田野里,有一座規(guī)模不大的墳冢,背靠雙峰對峙的箭括嶺。相傳,這里是西周古公亶父的墓葬,被當?shù)厝朔Q為“周太王陵”。2008年9月16日,周太王陵被公布為第五批陜西省文物保護單位——
2016年7月1日中午,前往寶雞市參加事業(yè)單位考試的途中,我和家人開車路過岐山縣,游覽這里著名的周原遺址。1982年2月23日,周原遺址被公布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周原是周人滅商之前的都城遺址,包括寶雞市扶風縣和岐山縣北部,東西長約70公里,南北寬約20公里。這里位于關中平原西部,土地肥沃,氣候溫和。自古以來,這里就是人類繁衍生息的理想之地,在《詩經》里曾經描繪道:周原膴膴,堇荼如飴。
?
公元前12世紀末至前11世紀初,古公亶父率領族人遷至此地后,開始修建城郭,營造宏大都城,被稱為“岐邑”。經過古公亶父、王季、文王三代,勵精圖治,國力日強,成為“三分天下有其二”的西方強大諸侯國。公元前11世紀后期,周文王遷都豐京后,周原依然是周人重要的政治中心。西周末年,西戎入侵,這里變成廢墟。
頂著正午的烈日,沿著田間的小路,我們從寶雞市扶風縣法門鎮(zhèn)進入岐山縣京當鎮(zhèn)。最后,來到祝家莊鎮(zhèn)東北側的岐陽村,這座小小的村莊中,到處都是歷史遺跡。相傳,西周成王時,在岐山之陽,召集諸侯,舉行盟會。
?
如今,在村莊的中心,有一座太王祠,始建年代不詳,曾經有山門、獻殿、祭臺和正殿等建筑。明朝嘉靖三十九年(1560),重修太王祠時,增添了王季和文王的塑像,所以當?shù)厝怂追Q這里為“周三王廟”。目前,現(xiàn)存的牌坊和大殿為近年修建,每年春季和秋季都會在此舉行盛大的祭祀活動。
?
在岐陽村旁邊,還有一處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遺址,被稱為“岐陽一號遺址”。在東河西岸崖上,可見文化層和灰坑,地表能夠采集到大量陶片。陶質有泥質紅陶、泥質灰陶、夾砂紅陶,紋飾有繩紋、弦紋、戳刺紋、附加堆紋、籃紋,器形有瓶、盆、缽、甕、罐、灶等。1992年4月20日,這里被公布為第三批陜西省文物保護單位。
周太王陵坐落于周三王廟北側約450米處,在道路拐彎處,曾經非?;臎?。在《岐山縣志》中記載:明朝萬歷年以前,周太王陵被認為是周幽王陵。時知縣于邦棟考辯,為之正名。
?
近年,在周太王陵南側,修建起一座廣場,周圍種植大量草木,墓冢下方青磚包裹。此墓為圓錐形,封土保存完好,高度約4米,直徑約14米。在墓冢南側,矗立著一座碑樓,包裹著清代乾隆四十三年(1778)陜西巡撫畢沅題寫的“周太王陵”石碑。石碑上方,鑲嵌著“功同日月”的匾額,兩側鑲嵌著“岐陽肇基八百載”和“姬周子孫四海朝”的對聯(lián)。
?
古公亶父也被稱為“周太王”。他是上古周氏族的領袖,周文王的祖父,周朝的奠基人。由于戎狄威逼,古公亶父率領族人從豳地遷到周原,推進農業(yè)發(fā)展,周族逐漸強盛,推行禮教文化,奠定滅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