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陽五陵塬:探秘周陵鎮(zhèn),尋訪傳說中的西周王陵
在咸陽市北郊的五陵塬上,有一座歷史悠久的周陵鎮(zhèn)。相傳,這里分布著好幾座西周王陵,包括文王、武王、成王、康王、共王、太公、周公、魯公等墓葬。1956年8月6日,這些墓葬以“周陵”為名,被陜西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周陵鎮(zhèn)北側(cè)的田野里,有兩座高大的封土堆,一大一小,南北排列。相傳,南側(cè)的大墓為周文王陵,北側(cè)的小墓為周武王陵。這里是“周陵”的核心區(qū),修建有雄偉的祠堂建筑群,沿著中軸線從南向北依次為文王坊、戲樓、獻殿、過殿、后殿和東西兩側(cè)的廂房等。
商代,咸陽是畢程氏的封地。大約公元前1118年,周族首領(lǐng)季歷滅畢程氏,將這里作為自己和兒子文王的居邑。孟子說:“文王生于岐周,卒于畢郢?!币虼?,從北魏時期開始,在此修建祠堂,開始祭祀活動。
?
唐憲宗元和十四年(819),對咸陽縣周文王武王祠進行修葺。北宋建隆二年(961),皇帝下詔對咸陽縣周文王武王陵每三年祭祀一次。明代,祭祀范圍擴大到旁邊的成王、康王、宣王陵。清代初年,在文王、武王、成王、康王陵前修建祭壇和獻殿等建筑。
?
民國時期,周陵和黃帝陵并列為祖陵,并且有“咸陽祭周 曲阜祭孔”的說法。當時,每逢清明節(jié),陜西省主席或者主席派官員擔任主祭,省有關(guān)部門和咸陽縣負責人員陪同祭祀。2013年2月26日,周陵祭祀儀程被列入《咸陽市第四批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名錄》。
周文王和周武王為父子關(guān)系,文王陵在南,武王陵在北。周成王是周武王的兒子,周康王是周成王的兒子,成王陵和康王陵位于文王陵南邊的左右兩側(cè)。當?shù)?,將這種排列方式,俗稱為“背子抱孫”。太公墓、周公墓和魯公墓位于文王陵東北側(cè),相當于陪葬墓,配享文王武王。
1.?周文王陵
周文王陵位于周陵鎮(zhèn)北側(cè),封土外觀呈覆斗形,邊長約100米,高度約15米。在陵墓南側(cè),豎立著清代陜西巡撫畢沅題寫的“周文王陵”石碑。1835年,在這里種植1800多株柏樹,形成一片綠色蓊郁的圍墻,被譽為“咸陽八景”和“渭陽十勝”之一。
?
周文王姬昌(約公元前1152年―約公元前1056年),周太王之孫,季歷之子,武王之父,也被稱為周侯、西伯和姬伯。商紂王暴虐,將他囚禁于羑里,閎夭等人賄賂紂王,才將姬昌釋放出來?;氐街艿匾院螅玫街T侯擁護,伐犬戎和密須,消滅崇國,建立豐邑,遷都于此。隨后,伐邘國,滅黎國,三分天下有其二。
2.?周武王陵
周武王陵位于周文王陵北側(cè)約150米處,封土外觀為圓錐形,直徑約70米,高度約18米。在陵墓南側(cè),豎立著清代陜西巡撫畢沅題寫的“周武王陵”石碑。
?
周武王姬發(fā)(?―約公元前1043年),文王與太姒的嫡次子。文王崩逝,姬發(fā)繼位,繼承父志,重用太公望、周公旦、召公奭等人治理國家。大約公元前1046年,武王聯(lián)合庸、蜀、羌、髳盧、彭、濮等部族攻打商紂王,牧野之戰(zhàn),殷商滅亡。武王建周朝,定都于鎬京。
3.?周成王陵
周成王陵位于周文王陵西南約1.5公里處,封土外觀為覆斗形,邊長約80米,高度約30米。在陵墓南側(cè),豎立著清代陜西巡撫畢沅題寫的“周成王陵”石碑。
?
周成王姬誦(?―約公元前1021年),周朝第二位君主,武王與王后邑姜的兒子。繼位初期,年紀幼小,周公旦攝政,平定三監(jiān)之亂。親政以后,營造新都成周,統(tǒng)治中原、大封諸侯、派兵東征、制禮作樂,鞏固了西周王朝的統(tǒng)治。
4.?周康王陵
周康王陵位于周文王陵東南約2公里處,封土外觀為覆斗形,邊長約90米,高度約14米。在陵墓南側(cè),豎立著清代陜西巡撫畢沅題寫的“周康王陵”石碑。
?
周康王姬釗(?—約公元前996年),武王的孫子,成王的兒子。在召公奭和畢公高輔佐下,繼續(xù)推行周成王的政策,平定東夷叛亂,北征略地,西伐鬼方。周成王至周康王時期,四十多年沒有使用刑罰,國家強盛,天下安定,史稱“成康之治”。
5.?太公墓
太公墓位于周文王陵東側(cè)約440米處,封土外觀為圓錐形,直徑約20米,高度約4米。在墓冢南側(cè),豎立著清代陜西巡撫畢沅題寫的“齊太公之墓”石碑。
?
齊太公(?—約前1015年),原名為姜子牙,俗稱“姜太公”。垂釣于渭水,遇見周文王,被拜為“太師”。武王即位后,被尊為“師尚父”,輔佐武王滅亡商朝。周朝建立后,被冊封齊侯,定都于營丘,成為呂氏齊國的締造者和齊文化的創(chuàng)始者。
6.?周公墓
周公墓位于周文王陵東北約1.5公里處,封土外觀為覆斗形,邊長約45米,高度約10米。在墓冢南側(cè),豎立著清代陜西巡撫畢沅題寫的“元圣周公之墓”石碑。
?
周公(生卒年不詳),原名為姬旦,也稱“叔旦”。文王第四子,武王的弟弟,采邑在周,故稱周公。武王駕崩,成王年幼,周公攝政。管叔、蔡叔、霍叔等不服,聯(lián)合商朝貴族武庚和東夷反叛。周公東征,平定叛亂,分封諸侯,營建成周,制禮作樂,為西周典章制度的創(chuàng)制者。
7.?魯公墓
魯公墓位于周公墓北側(cè)約20米處,封土外觀為圓錐形,直徑約20米,高度約6米。在墓冢南側(cè),豎立著清代陜西巡撫畢沅題寫的“魯公伯禽之墓”石碑。
?
魯公(生卒年不詳),原名為姬禽,伯是排行,尊稱禽父。周文王的孫子,周公旦的長子,周武王的侄子。當時,周公旦受封魯國,由于周公旦在鎬京輔佐周成王,無法前往魯國封地,伯禽受封前往魯國。伯禽在位時期,平定徐戎叛亂,堅持周禮治國,使魯國的政治和經(jīng)濟出現(xiàn)新局面。
8.?周共王陵
周共王陵位于周文王陵西南約3.8公里處,封土外觀為覆斗形,邊長約80米,高度約15米。在陵墓南側(cè),豎立著清代陜西巡撫畢沅題寫的“周共王陵”石碑。
?
周共王姬繄扈?(?—公元前935年),周穆王姬滿之子,也被稱為周恭王。周共王繼位時,因周穆王遠游,耗費巨大財富,財政十分空虛。他不得不采取措施,裁減軍隊,明法息民,允許土地自由買賣。但是,依然阻擋不了周王朝日益走向衰落。
2002年11月至12月,經(jīng)過田野考古勘探,發(fā)現(xiàn)這些陵墓并非西周時期的墓葬。其中,周文王陵和周武王陵、周共王陵、周公墓和魯公墓、太公墓為戰(zhàn)國時期秦墓;周成王陵為西漢康陵孝平王皇后的陵墓,周康王陵為西漢渭陵孝元王皇后的陵墓。
?
從此以后,在人們的心目中,周陵的地位大打折扣,歷史悠久的“咸陽西周王陵”跌落神壇,傳承千年的周陵祭祀文化也瀕臨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