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權(quán)利法案:當學校與社會在侵蝕下潰敗時,家長是孩子的最后堤防
Milan Kundera(米蘭·昆德拉)說:“是我們把孩子帶來這個世界。為了孩子,我們應(yīng)該關(guān)心這個世界,并思索它的未來”。
米蘭·昆德拉是捷克出生的法籍作家,他的這段話英文為:
It's impossible to have a child and despise the world as it is,?because that's the world we've put the child into. The child makes us care about the world, think about it's future, willingly join in its racket and its turmoils, take its incurable stupidity seriously.
當我們決定為人父母,生育下一代時,我們就背負起了一個責任與義務(wù)。
而這個【責任與義務(wù)】帶動我們從一個“一人吃飽全家不餓”的人,變成了一個有責任心、有付出有犧牲的良好公民。
這個【責任與義務(wù)】帶動我們不僅僅是教育好下一代,也要教育好自己。
同時,我始終認為:
某種意義上,家庭與父母的重要使命,就是幫助孩子減少學校與社會對他/她的傷害。

家長權(quán)利法案
國會眾議院周五(3月24日),在經(jīng)過了12輪投票后,最終以213比208的投票結(jié)果通過了一項由共和黨發(fā)起的立法:
《H.R.5 - Parents Bill of Rights Act》(家長權(quán)利法案)
查看法案的鏈接: https://www.congress.gov/bill/118th-congress/house-bill/5/text

法案包含的內(nèi)容分別如下:
1.公立學區(qū)須公開發(fā)布有關(guān)學生課程的信息,包括向家長提供學校圖書館書籍和閱讀材料的清單。
——這個針對的是藍州的民主黨一直在加緊推動禁止或限制的內(nèi)容。
比如禁止或限制學校去教小朋友們那些與美利堅白左所鼓吹的所謂“種族平等(即CRT)、性取向和性別認同(即LGVTQ+等等)”所不同的,或是不認同這種美利堅白左內(nèi)容的有關(guān)內(nèi)容。
2.當校內(nèi)發(fā)生暴力時,學校要向家長提供信息,學校每年至少要召開兩次面對面的家長會,學校董事會將聽取家長對學生教育的反饋。
——這個針對的是在藍州的很多公立學校,學校為了“政治正確”,往往會回避向家長提供這些信息。
據(jù)我了解,在紐約的公校,有些華人的小朋友在學校受到霸凌,但學校并沒有向家長通報,而是試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有一個家長還說,學校甚至在記錄上偽造,——明明學校沒有帶小朋友去看護士,寫成有去看護士,明明沒有通知家長,是家長在接小朋友后發(fā)現(xiàn)不對勁,詢問后才得知,卻在記錄上寫有通知家長,而這個問題在當下的紐約公校體系下,還沒有有效的工具可以制約。
3.學校必須公開披露他們的學區(qū)預算,以及每所學校的預算,包括收入和支出。
——這個針對的是維州一個白非常左的學校,鼓吹CRT,卻奇怪地得到了一大筆來自大洋彼岸的巨額捐款。
4.學校和政府官員“絕不應(yīng)尋求使用執(zhí)法手段,將家長合法表達的對其子女教育的關(guān)切定為犯罪”,保障家長和其他利益相關(guān)者有權(quán)聚集起來,就影響其子女和社區(qū)的決定發(fā)表意見。
——這個針對的是之前,民主黨藍州試圖將家長對學校白極左教育的不滿,定性為從“種族歧視”到犯罪的各種手段。
特別瘋狂的是,弗吉尼亞某學區(qū)將一名家長滿面血污地拖離會場,還試圖起訴,這種極左的做法,最終導致弗吉尼亞這個傳統(tǒng)的藍州翻紅。
5.法案要求,學校在對學生進行任何醫(yī)療檢查,包括心理健康或藥物使用障礙篩查之前,必須征得家長同意。父母有權(quán)知道其子女的學校是否允許變性學生參加女子運動,以及學校對變性學生使用洗手間和更衣室的規(guī)定。?
——這個是針對民主黨現(xiàn)在對學生的毒害,特別是在性別認同,搞LGBTQ+上對小朋友的毒害。?
這種在學校的毒害與TikTok這樣的電子毒害結(jié)合起來,將小朋友從學校到個人空間,都籠罩在民主黨白左的這些【有毒環(huán)境】下。民主黨和白左總是在不斷地誘惑、慫恿、制造出更多的LGBTQI+的小朋友,
——這就是當下美國的父母家長們所面臨的環(huán)境。

紐約華人社區(qū)的國會眾議員
民主黨對這個法案強烈反對,
在第12輪投票中,投Aye(贊成)的,213票,全部為共和黨。
國會中的民主黨們沒有一個投了Aye票。
紐約市華人社區(qū)所在的國會選區(qū):
選區(qū)包括曼哈頓唐人街與南BK的8大道華人區(qū)的第10選區(qū)的國會眾議員Goldman,投了NO。
選區(qū)包括法拉盛華人區(qū)的第6選區(qū)國會眾議員孟昭文,也投了NO

——孟前腳剛剛和一些華人社團表示,民主黨現(xiàn)在要重視亞裔,重視教育,后腿就啪啪打臉對這個《家長權(quán)利法案》投了NO。
打臉不? 那些口口聲聲“孟是華人就要支持”的華人們,你們臉疼不疼?
相比之下,代表史島與南BK的戴克高地、賓臣墟華人社區(qū)的第11區(qū)國會共和黨眾議員Nicole Malliotakis,她投的就是Aye。
對比是不是很鮮明??

變成法律?很難
有網(wǎng)友在轉(zhuǎn)發(fā)這個:

很不幸的是,麥卡錫的說法太樂觀了。
這個有利于父母,有利于孩子成長的法案,雖然在眾議院通過了(畢竟共和黨拿下了眾議院),
但是,在參議院(民主黨占多數(shù))這個法案基本上沒有通過的可能。
——參議院的多數(shù)黨領(lǐng)袖,民主黨的舒默(Chuck Schumer,紐約州的聯(lián)邦參議員)直接表明態(tài)度說:“該法案在民主黨控制的參議院將走進死胡同”。
而拜登的白宮也在一份政府政策聲明中拒絕了該法案,稱“這不僅沒有讓LGBTQI+學生感到被納入他們的學校社區(qū),反而讓他們面臨更大的風險”。
——是的,對于民主黨來說,變性的學生才是它們關(guān)心的“好學生”。
而像我們這樣守法的、正常的、正常性取向的家庭——無論是父母還是小朋友,都不是民主黨所關(guān)心的。
而為什么會出現(xiàn)參議院民主黨多數(shù)了?
在這次中期選舉中,共和黨為什么會丟掉參議院?
這個鍋,顯然是川普要背的。?
如果不是川普在幾個關(guān)鍵的搖擺州,在共和黨初選時煽動那些狂熱的支持者去支持一些非常弱但完全服從川普的參議院候選人,?
——比如賓州的參議員位置,川普莫名其妙地支持一個綠教的玩意,一個甚至選舉前不住在賓州的Mehmet Oz,結(jié)果導致賓州這個位置的參議員,從原來的共和黨的Pat Toomey,變成了民主黨的John Fetterman。

這種在共和黨初選中靠“狂熱粉絲”贏得初選,但在大選中最終輸了大選的行為,在我看來,就是典型的【高級黑】。
——最終禍害的是共和黨的選情,以及許多保守的傳統(tǒng)的家長的利益。
這種行為的后果,就是今天我們所看到的,這個《家長權(quán)利法案》幾乎肯定不可能在參議院通過。
而原本如果賓州的共和黨初選是由另外一個溫和的共和黨候選人出戰(zhàn)的話,結(jié)果可能就是繼續(xù)由共和黨保住這個位置。
那么今天舒默(Chuck Schumer)至少不敢這么大聲音地說“該法案在參議院將走進死胡同”。

家長是最后堤防
共和黨在國會中僅僅在眾議院有微弱優(yōu)勢,在參議院反而是少數(shù)的情況下,指望國會能夠在立法上救濟家長,是不太可能的。
——雖然眾議院能夠在撥款法案上擠兌一下民主黨與拜登政府,但指望能夠在立法上有什么大的突破是不可能的。
在這種大環(huán)境下,在現(xiàn)在許多學校的白左環(huán)境下,在許多社交媒體app的毒害環(huán)境下,
家長更要堅強,更好成為最后的堤防。
不能再把所有的教育都丟給學校,相反,要時時了解小朋友的情況,了解他/她們在學校發(fā)生了什么,學校教了什么。
同時,家長們自己也要不斷地學習,不得不學習,否則將無法跟上小朋友的變化。
——以時不時收到一些家長的說法來看,現(xiàn)在許多學校是搞“政治正確”很積極,但對于小朋友的真正要關(guān)心的,卻是在走表面文章,甚至是偽造記錄。
而現(xiàn)在許多社交媒體app也是在毒害小朋友,從LGBTQ到各種瘋狂的自殺...
在這次的TikTok聽證會上

后面那對站立的夫婦,就是這么一對悲傷而不幸的父母Dean Nasca和Michelle Nasca,他們16歲的兒子Chase Nasca,
正是在TikTok為代表的毒害小朋友的有毒環(huán)境下的【受害者】。
TikTok從2021年10月起向不到16歲的Chase Nasca自動推送了超過1,000段宣傳自殺、絕望和自殘的視頻,并最終在這樣信息轟炸的誘惑、慫恿下,導致Chase Nasca臥軌自殺。
可怕的是,甚至在Chase Nasca自殺身亡后,TikTok仍繼續(xù)向Chase Nasca他的帳戶推送這些內(nèi)容。
所以,在今天的這種環(huán)境下,我們?yōu)槿烁改?,我們是孩子們最后的堤防,是孩子們最后的防護傘, 我們不能拱手把我們的下一代讓給學校,讓給各種電子毒藥的app
為了孩子, 所以,我們不得不學習, 為了孩子, 所以,我們不得不關(guān)心這個世界,并思索它的未來, 為了孩子, 所以,我們不得不去面對喧囂和騷亂,認真去對待這個世界中那些無可救藥的愚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