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鷹社】防彈衣
搬運自微信公眾號海寧的小世界
Osprey出版公司軍事書Men-at-Arms(MAA)系列第157號:防彈衣——20世紀軍用護甲-Flak Jackets—20th-century military body armour。原作者Simon Dunstan,繪圖Ron Volstad。以下是該書的封面:


A1:穿“開美科”(Chemico)護身甲的英國步兵“投彈手”,西線,1917年
“投彈手”是經(jīng)特殊訓練用于戰(zhàn)壕作戰(zhàn)的。顧名思義,他們的主要武器是米爾斯式炸彈。這名士兵擁有適用于戰(zhàn)壕奇襲的裝備和炸彈以及用布滿點303口徑子彈的馬球制成的“晨星棍”。帶有襠部護甲的“開美科”護身甲主要是為了炸彈在近距離爆炸時自保。這件特殊的“開美科”護身甲屬于第6北斯塔福德郡團第2營的庫珀(SidneyW Cooper)下士。
A2:穿槍騎兵胸甲的法國步兵(poilu),西線,1918年
作為一名哨兵,這名步兵站崗時穿著疊加鋼板制成的“槍騎兵式”胸甲。為了保護頭部和面部,他的阿德里安式頭盔上安裝了由預備軍醫(yī)波拉克(Polack)少校設計第三版的“波拉克面罩系統(tǒng)”,它在一戰(zhàn)結(jié)束前的一段時間有限裝備部隊。士兵的其他裝備都是法國標準制式的,包括了身側(cè)的1872式水壺——它裝著“比納”葡萄酒,一種作為步兵們重要支撐的淡紅酒,或者如果他幸運的話,他還可以得到生猛的烈性酒“Gniole”。
A3:穿“步兵裝甲”的德國“突擊兵”(Stosstrupp),西線,1918年
雖然因為自身重量這種鎧甲在突擊時極少穿著,但一些德國士兵,特別是“擲彈兵”還是在進攻和奇襲時為自己配上了“工兵裝甲”。精銳的“沖鋒連”突擊組的這名成員擁有由各種晚期的裝備搭配形成的精煉組合,比如通過左肩背在身背后的步槍和胸甲上圍的裝備套。他的頭盔是1918年版的,它們在戰(zhàn)爭結(jié)束前幾個月裝備。

B1:穿飛行員護甲的美國陸軍航空隊B-17“空中堡壘”轟炸機機身中部機炮操作手;歐洲戰(zhàn)場,1944年
點50口徑勃朗寧機炮的這名機炮手在電加熱飛行服外面穿了一款“防彈服”,它包括了一件提供身前和后背保護的M1型飛行員護身甲背心;M4型飛行員襠部護甲通過三條可快速拆卸扣別固定在M1型護甲背心的前端;M4型頭盔則擁有疊加在布套里面的硬鋼片。
B2:穿MRC型護身甲的滑翔機飛行員團的英國中士,“市場花園”行動,阿納姆,1944年
二戰(zhàn)中地面部隊身穿護身甲的例子相當罕見。即將帶著步兵們著陸投入戰(zhàn)斗的這名滑翔機飛行員團的中士展示著他的“醫(yī)學研究委員會”護身甲。
B3:穿飛行員護甲的美國陸軍航空隊B-29“超級堡壘”轟炸機飛行員,太平洋戰(zhàn)場,1945年
1945年,美國陸軍航空隊已經(jīng)廣泛使用“防彈服”了。這名轟炸機飛行員周身被M2型飛行員護甲背心所包裹;M5型飛行員襠部護甲擁有一只護住整個大腿部的護甲和就坐時能護住襠部的裙擺;另外,頭盔是M5型。

C1:穿M12型護甲背心的土耳其步兵,朝鮮,1953年
大多數(shù)由志愿兵所組成的土耳其旅在朝鮮戰(zhàn)場上贏得了令人生畏的名聲。這名士兵的全套美國裝備包括了M12型護甲背心。
C2:穿M1951式裝甲背心的美國海軍陸戰(zhàn)隊隊員,朝鮮,1953年
美國海軍陸戰(zhàn)隊在朝鮮戰(zhàn)爭中創(chuàng)立的一些重要的戰(zhàn)術和技術革新中就包括了以M1951式裝甲背心為模式的防彈背心,圖中這名步槍手就穿著它。
C3:穿M1952式裝甲背心的法國殖民地炮兵,印度支那,1954年4月-5月
奠邊府的戰(zhàn)斗中,一些交付到貨的美制防彈夾克傘降到了遭到圍攻的營地中,這里的炮兵和其他固定陣地中的戰(zhàn)斗人員因此得到保護。圍城戰(zhàn)的最后幾天,在戰(zhàn)略要地克勞丁(Claudine),穿M1952式裝甲背心的這名第4殖民地炮兵團第2營第4連的塞內(nèi)加爾籍下士正供職于105毫米口徑榴彈炮的陣地上。

D1:穿M1955式裝甲背心的美國海軍陸戰(zhàn)隊隊員,越南,1968年
1968年春節(jié)攻勢的順化戰(zhàn)斗中,這名海軍陸戰(zhàn)隊員用力投擲出一枚手雷。他的M1955式裝甲背心上帶有典型的口號式裝飾——這是違反規(guī)定的,按規(guī)定防彈夾克和頭盔上只能出現(xiàn)姓名和數(shù)字之類的字樣。
D2:穿防彈服的美國坦克指揮官,M69式矮立領防彈片背心,越南,1968年
在叢林雜役服外面,這名第11裝甲騎兵團的坦克指揮官穿的是M69式防彈背心,往上看他戴的則是帶有內(nèi)置通信系統(tǒng)的戰(zhàn)斗車輛乘員(CVC)頭盔;頭盔采用帶塑料樹脂涂層的防彈尼龍,可以提供與M1頭盔相同程度的防護。
D3:穿可防輕武器和彈片的“地面部隊用可變量防彈衣”的美國步兵,越南,1969年
在萬水(Rung Sat)沼澤地和湄公河三角洲的水網(wǎng)中,美國第9步兵師進行了一場嚴苛而疲憊的戰(zhàn)役。作為巡邏中的關鍵人物,這名“值得信賴的老兵” 戴M1式頭盔,穿可變量防彈衣和作為實驗性裝備防止足部皮膚病(戰(zhàn)壕足)的可快速干燥“三角洲軍靴”——這是又一種為作戰(zhàn)士兵們特殊設計的保護性裝備。

E1:穿空中人員防輕武器防彈衣和防彈護腿的美國陸軍飛行員,越南,1970年
機長們?yōu)榱送端突鹆π枰碜犹匠鲂菀林鄙龣C,這樣就會面臨敵人炮火威脅,為此他們得到了陶瓷防彈衣和復合式鋼板護腿的保護。防彈衣通常被稱作“膽小鬼護板”,這是穿戴者勇氣的一種表現(xiàn)。右側(cè)放大圖顯示了早期的“T65-1”型正面軀干護甲的情況,它上面裝腔作勢地畫著粗糙的靶心圖案;后部則是標準的文字加上了當時典型的涂鴉。
E2:美國海軍炮手,鈦/尼龍合成防彈片防彈衣,越南,1969年
在越南金甌的河流巡邏艇上執(zhí)行任務的這名前炮炮手在防彈衣上裝飾了很多好戰(zhàn)的文字:肩頭襯墊上明確的寫著SAT CONG——“殺死共產(chǎn)黨”;LINE LOI則是一句越戰(zhàn)的經(jīng)典詞匯,意為“不好意思”;SIN LOI則無法翻譯其意。美式橄欖球保護服和頭盔的外形對防彈衣的設計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相反的,因為自身在橄欖球場上所扮演的危險角色,一些四分衛(wèi)所穿的軀干保護服往往被叫做防彈衣。

F1:穿防彈背心的英國步兵,北愛爾蘭,20世紀70年代
英國陸軍開發(fā)了許多種防彈衣和保護設備來應對北愛爾蘭國內(nèi)安全作戰(zhàn)的緊迫需要。這名士兵一身防暴著裝,它們包括了擁有第三版保護套的M69式防彈衣、防暴亂護腿以及防暴亂頭盔(ART)。頭盔在部隊中以“克倫威爾”(Cromwell)的名稱聞名,這是制造商的名字,它最初設計出了防暴亂防彈頭盔,但頭盔的縮寫因為與藝術一詞相同被看作是不太合適的。為士兵提供額外保護的是一面“??寺 保∕akrolon)聚碳酸酯盾牌,武器則為38毫米口徑的舍爾穆利(Schermuly)防暴亂槍。
F2:穿Mark 2型爆炸軍械處置服的英國炸彈處置專家,20世紀80年代
這名軍火專家來自綽號“The Bang Gang”的第321爆炸軍械處置連,Mark 2型爆炸軍械處置服和Mark 3型爆炸軍械處置頭盔為他提供了部分的防爆炸物沖擊和防彈片保護。防護服包括了硬板胸甲和骨盆護甲以及可拆分的凱夫拉防彈衣及褲子。42磅(約19公斤)重的這套防護服只可以在可疑裝置被確定為真實爆炸物時短時間穿著。
F3:穿防彈片背心的英國步兵,北愛爾蘭,20世紀80年代
除了標準的DPM(裂片式迷彩面料)制服,這名步行巡邏的士兵還有一套“骨架”織物載具,載具上包括了彈藥包、兩只水壺以及用來對付汽油和酸性炸彈攻擊的用雨披內(nèi)襯做的“臀圍襯墊”以及包裹起來的潮濕毛巾。他的M69式防彈衣?lián)碛凶詈笠话娴挠⒅品雷o套,套子左肩頭有一個裝野戰(zhàn)止血包的口袋,還有一個口袋用來裝步話機。英軍裝備的M69式和M1952式防彈衣只被簡單的指稱為“防彈片背心”和“防彈衣”;部隊今天(本書出版于1984年,譯者注)裝備的是一種穿在戰(zhàn)斗服裝里面的防彈衣。

G1:穿Hardcorps 3型“二次機會”防彈衣的特別武器和戰(zhàn)術小隊(SWAT)成員,美國某大都市的警察部門,20世紀80年代
SWAT的裝備需要應對最惡劣條件下的法律實施。Hardcorps 3型防彈衣采用稍微重一些但比陶瓷裝甲更堅固的薄片合金鋼板,它能在100米距離上有效阻止北約7.62x51毫米口徑穿甲子彈的攻擊和蘇聯(lián)所有的7.62x39毫米口徑AK-47步槍子彈的平射攻擊,也就是說它足夠防御犯罪分子或恐怖分子手中所有武器的攻擊。這名軍人的武器是一支莫斯伯格(Mossberg)500-ATP-8SP型氣動式散彈槍;他的德國牧羊犬“K-9”得到狗防彈衣的保護可以抵御點38口徑特種子彈的攻擊。
G2:穿BCME可變量護甲的英國空軍特種部隊(SAS)士兵,第22空軍特種團突擊隊(CRW)“寶塔”部隊,“獵人”行動,伊朗大使館,1980年5月5日
SAS擁有選擇個人武器和裝備的廣泛自由。裝備一支戳號為“Kockler”的Heckler & Koch MP5A3型沖鋒槍的這名軍人從頭到腳穿著如下:一頂裁自“Noddy”三防服的套帽、S6型防毒面具、涂成黑色的戰(zhàn)斗服(帶有個人改良的袖子口袋、針織袖口和肘部襯墊)和褲子以及聯(lián)邦德國國防軍制式傘兵靴。為他提供保護的BCME可變量護甲可以根據(jù)威脅等級的不同進行各種配置;口袋可以加裝在前襟上。固定在腰帶的右胯部并綁在大腿上的是一只商用的彈簧開鎖手槍套,它用來裝9毫米口徑帶20發(fā)裝彈夾的勃朗寧高威力手槍。右手腕上用帶子綁著一只富余的20發(fā)裝9毫米口徑子彈彈夾,而左大腿上的一個皮套上固定著沖鋒槍的兩支弧形彈夾,此外還有3支彈夾裝在腰帶左后胯部的黑色皮彈藥包里。防毒面具包位于右后胯部,里面裝閃光手雷。1003型瞄準儀安裝在“Kockler”沖鋒槍上,它能為持槍者在各種黑暗或煙霧環(huán)境中提供高強度照明源,可以用來尋找、判定或暈眩目標,并在與目標交火時做到先發(fā)制人。
G3:阿根廷海軍陸戰(zhàn)隊員,北約/特別武器和戰(zhàn)術小隊30型防近距離平射防彈衣,??颂m群島,1982年
馬島戰(zhàn)爭中,阿根廷海軍陸戰(zhàn)隊步兵營中很高比例的士兵是職業(yè)兵并擁有良好的作戰(zhàn)裝備。本圖人物表現(xiàn)了一名海軍陸戰(zhàn)隊員穿實驗性防彈衣的形象,這件防彈衣今天被作者所收藏,它原來屬于阿爾弗雷多·范澤蒂(Alfredo Vanzetti)中士。前段和/或后端口袋里安置陶瓷板的這種防彈衣可以有效防御北約7.62毫米口徑穿甲子彈的攻擊。

H1:裝備Rabintex 3型RAV200防彈背心的以色列傘兵,黎巴嫩,1982年
以色列制造的凱夫拉防彈衣在黎巴嫩的“加利利和平”行動中被廣泛使用。最初設計來防彈片的Rabintex 3型是以色列國防軍的標準制式防彈衣。
H2:穿防彈衣的美國傘兵,地面部隊個人裝甲系統(tǒng),格林納達,1983年
“緊急狂暴”行動中,在大安塞(Grand Anse)的格林納達海灘酒店附近的這名第82空降師的傘兵裝備著M203型榴彈發(fā)射器。地面部隊個人裝甲系統(tǒng)(PASGT)包括了防彈衣和綽號“德國佬”的頭盔,它們都套上“林地”迷彩面料制作的套子。
H3:穿防彈衣的蘇聯(lián)裝甲車指揮官,阿富汗,1984年
這里描繪了一名在潘杰希爾省的“再見馬蘇德”行動中的蘇聯(lián)BMP裝甲車指揮官的形象。他的防彈衣由合金鋼板和合成防彈纖維制成。由于圣戰(zhàn)者們只使用少量迫擊炮和火炮,所以這些防彈衣主要供車輛乘員,特別是BMP裝甲車的乘員來使用,因為在被機槍擊中時,彈片會在車內(nèi)散開傷害艙內(nèi)的乘員。他的武器是一支5.45毫米口徑的AKR“Krinkof”沖鋒槍,它是AK-47槍族的一個沖鋒槍變種。通過肩背背帶攜帶的ShM型防毒面具擁有經(jīng)過改進的呼吸過濾器,它保護使用者不受蘇聯(lián)在阿富汗使用的“黃雨”(單端孢霉烯毒氣)和其他化學武器的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