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變換規(guī)律~有了它就不怕咬字讀不好了~普通話聲母轉換閩南語聲母表~

簡單來說閩南語沒有翹舌音,有些普通話的聲母要變成兩個或者三個的聲母。
這個為第一個版本后續(xù)不足還是需要改善。
閩南語的支系皆源于泉州漳州音系,但依分化時間的早晚、地理隔閡、漳泉音演變等因素,出現(xiàn)了不等的差異和變化。[1]
閩南語的形成主要是因為兩次的移民潮,移民的原因是征蠻、避亂:[5]
第一次:第四世紀晉朝人移居入閩,部分初級泉州話的形成于晉朝五胡亂華時期(西元304-439年),異族入侵中原,佇西晉永嘉二年(公元308年)的時候,中原(河南一帶)的衣冠八族(詹林黃陳鄭丘何胡)開始避難到福建的泉州晉江等流域一帶,他們把當時的中原語言(比如,有身、瞑、鱉、斟酌、鼎、箸等)帶過來,后來稱作“泉州話”。但這次數(shù)量很少 ,移民多留在閩江和木蘭溪流域。南朝梁天監(jiān)年間(公元502-519年)析晉安郡南部置南安郡,以保持閩疆南部安定取稱,治所在今南安市 豐州鎮(zhèn),領晉安等三縣,轄今之廈門、莆田、泉州、漳州一帶,但不久就被撤銷,直到200多年后的唐朝中期,又在今泉州市區(qū)第三次置武榮州,不久改名泉州,泉州市區(qū)一帶的建制才穩(wěn)定下來,泉州的安溪、惠安、永春、德化在400多年后的五代時才設縣。所以少量“泉州話”就是第三、四世紀的中原音參“吳楚方言”(比如:水薸(phio5)、手ng2、鱟hia)和當?shù)氐摹霸秸Z(比如:loo3(高)、san2(瘦)、lim(飲)、hiu3(灑))融合而成的,這就是”白話音“主要的來源,比”讀書音“較早。
第二次:唐初陳政、陳元光父囝屯墾漳州,漳州話的初步形成于唐高宗總章二年(公元669年)福建南部蠻夷禍亂不安,朝廷派陳政、陳元光父子(郡望河東)南下平亂,平亂了后屯兵佇即馬的漳州一帶,亦包括今天龍巖地區(qū)新羅,漳平一帶,這批人帶來七世紀的中古漢語。 唐代設立漳州前不過幾千戶人家,這些人應為唐朝可以控制的農(nóng)業(yè)戶口,在他們之外還有少數(shù)蠻僚生活于漳州南部山區(qū)。陳元光所率領的唐朝軍隊與蠻僚為爭奪漳州控制權進行了長期的戰(zhàn)爭,雙方交戰(zhàn)的最后結果,唐朝控制了漳州沿海平原等廣大地區(qū),而蠻僚最終被平定。唐代的漳州還不是很繁華,漳州的發(fā)展是在南宋進入第一個高潮。而其具有較大影響的,則是明代獨對漳州開放海禁,“市鎮(zhèn)繁華甲一方,港口千帆競相發(fā)”是其當時生動的歷史寫照。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