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珮瑜:她把京劇的門道掰開了、揉碎了,吸引了大群滿懷熱忱的年輕觀眾

人物小傳:
王珮瑜,1978年3月出生,江蘇蘇州人。在京劇比賽上拿大獎,成長為上海京劇院國家一級演員,她也曾擔心今后不會有觀眾聽戲,但對京劇的熱愛從未動搖。她讀商學院,學習如何推動京劇當代化,學習通過制作系列演出或主題性演出,體現(xiàn)差異化和藝術家的個性化標簽。
漸漸地,王珮瑜發(fā)現(xiàn)曾經京劇觀眾嚴重流失的狀況已經改變,京劇發(fā)展到今天,有歷史積淀、有行業(yè)自尊,有一大群滿懷熱忱的年輕觀眾,有全社會的支持。
正文:
“世界上只有兩種人,一種是喜歡京劇的人,一種是還不知道自己喜歡京劇的人?!边@是我常常說的一句話。十二歲時,我接觸到京劇,京劇的力度、厚重感,一下吸引了我。
在我之前,專業(yè)戲曲學校從未招收過女孩子學老生。我十四歲破格進入上海市戲曲學校,克服了許多困難,在專業(yè)上小有成就。從全國京劇新苗杯、上海全國寶鋼杯少兒比賽到全國青年京劇演員電視大賽,我都拿了大獎。

不過戲唱得好,并不意味著劇場內能座無虛席。
從小我就常常聽孟小冬在1947年重新登臺唱《搜孤救孤》錄音,每唱一句,臺下叫好聲、掌聲響成一片。但在二十多年前,京劇觀眾嚴重流失。其實不止京劇,戲校每個劇種演出,臺上唱戲的是年輕人,底下坐著的都是六七十歲的白發(fā)人。我開始擔心整個行業(yè)的前景,等到自己三四十歲的藝術成熟期,還會有觀眾坐在臺下聽我們唱戲嗎?和我一樣心懷憂慮的同學不少,有不少人畢業(yè)后就不再唱戲了。
雖然有這樣的疑慮,但我從未動搖。偶然一次,因感冒沒有好好休息,導致聲帶小結,影響了正常演唱。因為這樣一個小“意外”,我才發(fā)現(xiàn)自己內心深處對京劇的熱愛,舍不得那么多年付出,舍不得辜負師長們的期待。
進入上海京劇院后,我發(fā)現(xiàn)周圍有一群人都在為戲曲振興而努力。上世紀九十年代,上海京劇院就成立了業(yè)余藝校,劇院組織一批專業(yè)演員深入全市中小學、幼兒園普及京劇藝術,劇院還在白領青年中開設了“Follow Me跟我學”等品牌推廣活動。一開始非常艱難,需要去一家家學校做推廣,學生也寥寥無幾。然而經過二十年耕耘,上海京劇院的這些推廣活動變得供不應求,越來越多社區(qū)、學校主動尋找京劇老師,形成了良性的循環(huán)。

傳播京劇的手段也隨著時代發(fā)展變得日益豐富。以前,要看戲,觀眾必須到劇場,現(xiàn)在有了互聯(lián)網,我可以講、可以唱、可以錄音頻、拍視頻,可以在劇場里,也可以在高校,還可以做直播。2017年,我個人參加了40余場劇場演出,觀看人次超過3萬;喜馬拉雅音頻節(jié)目《京劇其實很好玩》更新100期,訂閱用戶超過2.3萬,收聽人次超過168萬。
近幾年來,全社會對戲曲的關注度越來越高,戲曲生態(tài)越來越好。電視臺、網站綜藝節(jié)目紛紛發(fā)出邀約,上海各區(qū)乃至全國各地競相邀請戲曲演員為區(qū)域文化發(fā)展出謀劃策。“余脈相傳”王珮瑜京劇傳統(tǒng)骨子老戲即將迎來第四季,演出票的銷售速度也不斷加快。我發(fā)現(xiàn),演出現(xiàn)場80%以上觀眾都是40歲以下。
京劇能夠吸引這么多新觀眾,是因為其本身的舞臺感染力和藝術張力。京劇是時尚的,傳統(tǒng)經典就是當年的時尚精品。我們新一代戲曲人,又在不斷努力,將技巧、故事、藝術融合在一起,把戲里的門道掰開了、揉碎了,給觀眾看。
對我而言,求學從藝是不能停止的。每天都要面對新的困難,直到今天也是如此。我讀商學院,學習如何推動京劇當代化,學習通過制作系列演出或主題性演出,體現(xiàn)差異化和藝術家的個性化標簽。在打造個人品牌的同時,利用好資源為演出和傳播服務。

我一直記得,電影《梅蘭芳》中十三燕對梅蘭芳說的一句話,“畹華啊,你要堂堂正正地把咱們京劇演員地位拔拔高。”從藝二十余年,我聽到過質疑,受到過忽視,但都已經是過去。我始終為自己是一個京劇演員而感到驕傲。
京劇發(fā)展到今天,有歷史積淀、有行業(yè)自尊,有屬于自己的魅力?,F(xiàn)在有優(yōu)秀的戲曲演員和作品,有一大群滿懷熱忱的年輕觀眾,有全社會的支持。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做一個有實力、有作品的好演員,并致力于京劇藝術的當代化,是我努力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