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嘉瑩說初盛唐詩》筆記·王維《洛陽女兒行》
與仕隱兩失的孟浩然不同,王維是仕隱兩得。但這只是他外表的生活,他的內(nèi)心其實還是有很多矛盾和痛苦,只不過他從不把這些情感很真誠地表現(xiàn)出來。王維的復(fù)雜情感,在詩里面總是深藏不露,只表現(xiàn)那種可以言說的感情。王維也是一個相當(dāng)復(fù)雜的人。
王維,字摩詰,人稱摩詰居士,出生于很有名望的太原王氏一族,其母出身于同樣是世家望族的博陵崔氏且篤信佛教,這就是王維信佛的家庭因素。想起來之前聽《錢文忠說佛》這個節(jié)目時有講過王維的名與字是需要連在一起來看的。維摩詰乃是在家的大乘佛教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薩,出身富貴,家財萬貫,但潛心修行終得圣果成就,被稱為大菩薩。從名字之中,得以窺見王維的佛家情結(jié)。
在第一部分對王維詩作的鑒賞中,葉嘉瑩先生選取了他少年時期的作品《洛陽女兒行》,一首寫得很美的七言歌行體詩歌。
洛陽女兒對門居,才可顏容十五余。
良人玉勒乘驄馬,侍女金盤膾鯉魚。
畫閣朱樓盡相望,紅桃綠柳垂檐向。
羅帷送上七香車,寶扇迎歸九華帳。
狂夫富貴在青春,意氣驕奢劇季倫。
自憐碧玉親教舞,不惜珊瑚持與人。
春窗曙滅九微火,九微片片飛花瑣。
戲罷曾無理曲時,妝成祗是熏香坐。
城中相識盡繁華,日夜經(jīng)過趙李家。
? ? ? ??誰憐越女顏如玉,貧賤江頭自浣紗。? ? ? ??
(“春”、“倫”、“人”同屬“真”韻,“華”、“家”、“紗”為同韻字)? ? ? ? ? ??
歌行體是古代詩歌的體裁之一,由南朝宋的鮑照模擬和學(xué)習(xí)樂府詩,并經(jīng)過充分的消化吸收和熔鑄創(chuàng)造,自創(chuàng)格調(diào),而且發(fā)展了七言詩。歌行體的音節(jié)、格律較為自由,形式上可采用五言、七言或雜言,變化多樣,篇幅可長可短,比如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杜甫的《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歌》、白居易的《長恨歌》與《琵琶行》。劉希夷的《代悲白頭吟》和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可看作是這種體裁正式形成的標(biāo)志。
我們知道,在唐朝初期形成了格律詩,四句的絕句和八句的律詩我們統(tǒng)稱為“近體詩”。在近體詩產(chǎn)生之后,一些長篇的古體詩也會受到近體詩的影響,這首《洛陽女兒行》就是屬于受律化影響的七言歌行體。葉嘉瑩先生認(rèn)為,這首詩是取意于梁武帝的《河中之水歌》:“河中之水向東流,洛陽女兒名莫愁。莫愁十三能織綺,十四采桑南陌頭。十五嫁為盧家婦,十六生兒字阿侯。盧家蘭室桂為梁,中有郁金蘇合香。頭上金釵十二行,足下絲履五文章。珊瑚掛鏡爛生光,平頭奴子擎履箱。人生富貴何所望,恨不嫁與東家王?!睂懙氖且粋€非常幸福的女孩子。同樣在《洛陽女兒行》中,王維也塑造了一個錦衣玉食、琴瑟和鳴的幸福女子形象,但其意又不僅僅止于此。
洛陽城中有一個美麗的女孩子,就住在我的對門,才氣容顏都不算差,看起來十五歲多一點。她已經(jīng)嫁做人婦,“良人”就是說她的丈夫,她丈夫騎著名貴的馬,馬嘴上套著的皮帶稱之為“勒”,“玉勒”就是說這個皮帶上裝飾著金玉珠寶。可見這個女孩子嫁的是一個富貴的人家,而且她家還有侍女。“鲙”也作“膾”,表示細(xì)切肉的意思。這句就是說她家吃飯的時候,這個侍女就捧著盛了細(xì)切的鯉魚片的黃金盤上來。
這個女孩子住的是什么樣的地方呢?是“畫樓朱閣盡相望”,不是一間豪華的朱紅色樓閣,而是這邊一所、那邊一所,相互對望的樓閣;在她的樓閣屋檐前,還種著紅桃綠柳,彼此相對。當(dāng)這個女孩子要出行的時候,就坐在圍著羅幕的七香車,回來的時候呢,是侍女拿著美麗的羽扇把她迎回臥室的帳幕之中。無論是出門還是回家,都是這樣的氣派講究。
接下來開始講這個女孩子的丈夫是個什么樣的人?!翱穹蚋毁F在青春”,說她年輕的丈夫為人狂放而且富貴,所以緊接著說他“意氣驕奢劇季倫”?!耙鈿狻笔钦f她丈夫那種驕傲的神色,“劇”是超過的意思,“季倫”是晉朝有名的富翁石崇的號,這個人特別喜歡同人斗富。這句就是說女子的丈夫意氣驕奢甚至超過了當(dāng)年的石崇?!白詰z碧玉親教舞,不惜珊瑚持與人”是說他這個丈夫憐惜這個出身寒微的小戶人家的女子,對她很憐愛,親自教她跳舞,他也從不吝惜把珍貴得像珊瑚一樣的東西送給別人。這里出現(xiàn)的“珊瑚”還是要和上聯(lián)的石崇聯(lián)系在一起。關(guān)于珊瑚的故事是這樣的:石崇與王愷倆人斗富,這個王愷呢,有一次把他外甥皇帝送的有二尺高的珊瑚樹拿出來給石崇夸耀,結(jié)果石崇看罷,用鐵如意把那珊瑚樹給擊碎了。王愷那個心疼啊,覺得這石崇就是嫉妒他有這樣好的寶貝。結(jié)果人石崇毫不在意,說這有什么,你要是心疼,我還你便了。就讓人去把家里的珊瑚樹都取來,結(jié)果有三四尺高的珊瑚樹就有六七株,每株都比王愷的好,把王愷看得是惘然自失。所以這里是用石崇碎珊瑚樹的故事來表現(xiàn)女子丈夫的豪奢。
這二人在這富貴鄉(xiāng)中過的是什么樣的生活呢?“春窗曙滅九微火,九微片片飛花瑣”,這里的“九微”是說有很多華美裝飾的燈,在春天的早晨,曙光微現(xiàn)、天色漸明時,將九微的燈火吹滅。這燈里的燈芯如果點得久了,燒成灰時,一吹,就會有很多細(xì)碎的燈灰飛落,就像片片的飛花一樣。“戲罷曾無理曲時,妝成只是熏香坐”,這兩人玩游戲玩得太開心了,本來應(yīng)該學(xué)習(xí)歌舞結(jié)果最后連整理曲子的時間都沒了,化好妝后啥也不干就只是把衣服熏得香香的,閑坐在那里。(忍不住說一句,這真像個美麗的人偶,總覺得這日子過得好無聊啊,果然是富貴人家的生活是我一介平民百姓難以理解的)?!俺侵邢嘧R盡繁華,日夜經(jīng)過趙李家”,這是說凡是城中與他們夫婦認(rèn)識的都是有錢人,相互來往的也都是趙李那樣的人家。“趙李”用的是漢朝趙飛燕和李婕妤的典故,她們都是漢皇的寵妃,所以“趙李家”就指貴族的皇親國戚。
到此處為止都是在說洛陽城里這個女孩子她嫁的多好,她的生活有多么豪奢,她所認(rèn)識交往的人身份地位是多么高貴,緊接著最后一聯(lián)就出現(xiàn)了與這個女孩子情況相對的極端了。“誰憐越女顏如玉,貧賤江頭自浣紗”就表現(xiàn)出一點諷喻的意思了。此處用的是春秋時的一個典故,也就是我們都頗為熟悉的西施的故事。只不過王維從這個故事中只取了“美女”之意:越地有一個貌美的女子,她的皮膚就像玉一樣潔白溫潤,可是沒有人欣賞她,所以一直生活在貧賤之中,日日去江畔浣紗。你看,同樣是美麗的女子,洛陽城中的這個就被年輕的貴族看中,迎娶回家過著富貴的生活,而越地的這個女孩子就因無人欣賞她的美貌而日日江畔浣紗,過著清貧的生活。這就是遇與不遇的區(qū)別。在葉嘉瑩先生看來,最后兩句的轉(zhuǎn)折中藏著王維的求仕之心。
情意說完之后,再看《洛陽女兒行》中值得關(guān)注的王維對形式美的掌握和運用。這首律化的七言個性,每四句是一個段落,每個段落都是第一、二、四押韻,第三句不押韻;而且上一段押平聲韻(紅色標(biāo)注),下一段就換成仄聲韻(紫色標(biāo)注),輪流使用,聲音上和諧優(yōu)美。而且,詩中也出現(xiàn)了對偶的句子,如“良人玉勒乘驄馬,侍女金盤鲙鯉魚”,“良人”對“侍女”,“玉勒”對“金盤”,“乘”和“鲙”是動詞,“驄馬”和“鯉魚”都是名詞,對仗相當(dāng)工整且合乎格律詩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葉嘉瑩先生認(rèn)為從中可見王維對藝術(shù)形式美這方面相當(dāng)敏感,不管是用圖畫的顏色、音樂的聲音來表現(xiàn)還是用詩歌的文字來表現(xiàn),他都能把那種藝術(shù)形式表現(xiàn)到最好、最美、最精微的程度,這使他成為多方面的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