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B站,有幾十萬觀眾喜歡看別人流浪

文/星滅山上一白妖
看別人流浪,已經(jīng)成為了不少B站觀眾的愛好。

B站UP“徐云流浪中國”最新的一期視頻為5月9號發(fā)布,離開了之前扎營的廢棄村委會后,他的運氣顯然不太好,連續(xù)兩天都沒能找個穩(wěn)當?shù)牡胤桨矤I扎寨,迫不得已只能選擇在野外扎營。視頻標題里“心里很慌”這簡單的幾個字,也道出了視頻背后的心酸。
當然,對于大部分觀眾來講,看到視頻封面的第一眼,可能只是會單純的感嘆一句:景色是真漂亮。

這也是以往我們在網(wǎng)絡(luò)上看到這類分享的主流感受。不少自駕游和騎行者,都會在社交媒體上,分享自己一路見到的美景,不少人也對于這種說走就走的旅行感到頗為羨慕。
但在“徐云流浪中國”這個賬號里,徐云展現(xiàn)出的不僅是以往網(wǎng)絡(luò)上常見的一處處美景,同樣也有日常奔波中的瑣碎以及糟心事。就比如最新那期視頻里,徐云只是簡單的用“心里很慌”概括自己的處境。

要知道,徐云所在的地方,并不是風平浪靜的中原沿海地區(qū),在騎行阿里中線經(jīng)過的這片藏北高原,你可能見不到人,但卻有大把的機會見到狼和狗。
“出去看看”這個想法,應(yīng)該在不少人心里都出現(xiàn)過。畢竟如果只是按部就班的升學(xué)、就業(yè)、生活,很難有機會離開自己生活和工作的一畝三分地,去看看外面的風景。
可真正能有能力實現(xiàn)這份計劃,并且愿意付諸于行動的人,不知道又有多少。

在當初錢少時間多的大學(xué)時代,我自己也曾產(chǎn)生過類似的想法。原本的目標,同樣是不少中原孩子心中相當神秘的西藏,但考慮到自己常年宅在寢室,從寢室來到幾百米外的食堂都得喘兩下的糟糕體能,最終將目標放在了穩(wěn)妥一點的青海。
在車票什么的都定下來之后,卻不幸被體育測試直接打敗,無奈攤在床上跟同伴交待了一句:“我指定是不行了”——然后就是退票,退酒店。人生第一次盤算去遠行,卻還沒付諸行動就夭折了。至于就業(yè)之后,錢少時間少的情況下,這一步就更難邁出去了。
而徐云的視頻,卻讓包括我在內(nèi)的不少人,如同前段時間躺在床上“云健身”一樣,感受了一下“云騎行”。
就像他的賬號名字一樣,徐云將自己的旅行稱呼為“流浪”,而最初的他只是輾轉(zhuǎn)于湖北、廣西、重慶等城市的偏僻地區(qū)以及山中。這也是他相對默默無聞的一段時間。

去年冬天,徐云選擇騎行入藏。這是最不合適進藏的季節(jié)。
冬天進藏,考驗的不僅是騎行者自身強大的體能和野外生存本領(lǐng),心理承受能力同樣是一項硬性要求,甚至某種程度上還有運氣因素——不少人表示由于天氣惡劣,這個季節(jié)的狼和熊攻擊性是最強的。即便一路風平浪靜沒有受到這些因素影響,低溫天氣也有可能將人活活凍死。
更何況,徐云還是一個人進藏。

大多數(shù)時候,徐云都會選擇找地方扎帳篷露營休息,然后在第二天白天早早出發(fā),即便當時的氣溫已經(jīng)來到零下二十度左右。
運氣再差一點,半夜還有可能會有“鄰居”來拜訪。怕自然是怕的,即便徐云隨身的那把斧頭始終伸手就能碰到,但面對這幫“嗷嗷叫”的群聚動物,近戰(zhàn)武器顯然發(fā)揮不了太大的作用。

觀眾在彈幕里的插科打諢,未嘗不是在用一種黑色幽默的方式,表達自己對于徐云的關(guān)心。
不過,戶外的露營條件也是有好有壞。偶爾能找到一個牛棚,對于徐云來講就已經(jīng)算得上意外之喜了,因為幾乎可以不顧及外面的危險,芳心的睡個安穩(wěn)覺。

有時候運氣爆棚,還會遇到這種“五星級露營地”——能遮風,能擋雨,白天有陽光,晚上看星星。最重要的是,碰上這種不漏風的露營地,徐云就不用扎帳篷了,第二天能節(jié)省不少收納時間,從而趕更遠的路。

當然,這畢竟是徐云的生活,真的遇到了不可抗力,也會選擇到旅館休整一番,重新上路。

徐云這種窮游UP主,不可避免地遇到了一些“杠精”的拷問:你一個人騎著自行車,怎么帶著帳篷和鍋碗瓢盆等一大堆東西上路的?怕不是拍完了視頻直接變成自駕游了吧?
對此,徐云也不厭其煩地,給那些不了解的人進行講解——這件事他在重慶流浪時就做過,如今來到西藏之后又做了一次。區(qū)別并不大,唯一的區(qū)別是那時70多公斤的裝備,如今已經(jīng)來到了100多公斤(或許是因為藏區(qū)的補給難度更高,帶的東西更多吧)。

帳篷、折疊桌、防潮墊、兩個像磚頭一樣大的6萬毫安充電寶……繁多的物資被一點點收納到袋子然后裝到自行車上。徐云自己也說了,這不是為了向“杠精”證明什么,而只是給新觀眾科普重裝騎行的相關(guān)知識。
白天一邊趕路一邊拍視頻,晚上就在帳篷里休息和剪輯視頻,遇到有信號的地方就將視頻發(fā)出去。因為藏區(qū)一些基站是太陽能的,晚上太陽落山之后,有時就完全沒信號了。

某種程度上,徐云的視頻已經(jīng)形成了一個大致的“模板”:趕路→扎營→做飯→吃飯→睡覺。當然,由于每天遇到的景色和情況都多種多樣,即便戲稱他的視頻有了創(chuàng)作模板,但觀眾們?nèi)匀缓苡信d趣,而做飯和干飯的過程,更是不少觀眾眼里的重頭戲,甚至完全靠這個“下飯”。
米和一些菜,是徐云必備的生活物資。大部分情況下的餐食,都是依靠氣爐來上一鍋亂燉就著米飯。偶爾遇上了粉絲和自駕游的熱心老哥,還能收獲一筆額外的物資,這時候亂燉里面的料會更豐富一點:多了些牛肉或者罐頭。

有時物資還沒補給,或者遇到菜品被凍壞凍爛的情況,醬油拌飯對于徐云而言也是常有的事情。當然,能夠“因地制宜”解決吃飯問題,少動用自己的隨身物資自然是最好的。
4月18日的視頻里,徐云在一個廢棄酒店里扎營,意外撿到了小半袋面粉和白糖,便直接用這些材料簡單的炸了個糖餅作為晚餐。

看得出來,為了順順利利騎行西藏,徐云做的規(guī)劃是相當細致并且周密的:今天一天大約能趕多遠的路,哪個地方廢棄的屋子能露營,藏區(qū)的那些村子哪些比較繁華,并且有商店可以買些補給,他基本上都清清楚楚。

而徐云始終維持著每天一更,或者隔天一更的更新頻率。有時他遲遲沒有更新,觀眾并沒有像在其他UP主那里一樣,將他稱呼為鴿子,反而會擔心是不是遇到了什么突發(fā)狀況。
好在之后徐云的視頻又恢復(fù)正常更新,而他本人也對此給出了回應(yīng),希望大家不要擔心。

當然,徐云這一路上吃過的苦多種多樣,其中絕大部分也是身處中原沿海地區(qū)的觀眾這輩子都很難感受到的。但同樣的,路上的風景也是中原地帶難得一見的漂亮。
意外的遇到前方下雪,云就低垂下來碰著山腰,下雪的區(qū)域只有小小的一片,旁邊不遠處甚至還是艷陽高照。

這個大齡青年在視頻里,的確表現(xiàn)出了一種不同于常人的熱情和縝密。一路上徐云選擇的露營地,都盡可能地選擇在牧民聚居點附近,但卻并不會太近。
選在附近是為了安全,保持距離是為了安穩(wěn)。
“離得太近,牧民家的狗能整夜的叫,我休息不好,牧民也休息不好”

和牧民接觸最多的時候,可能就是討水這個過程了,有時牧民家的孩子還會主動幫忙收納行李。徐云出發(fā)時,也會給孩子幾罐可樂和紅牛作為答謝——即便這些東西,算是他補充糖分和水分最重要的物資。
而他身上的那份淡定和灑脫,也是讓人印象很深刻的一點。即便半夜因為有狼或者大風整夜睡不著,在視頻里只是簡單的一句帶過,在重裝騎行的途中遇上七八級大風,也只是揚了一捧沙土,讓大家看看到底有多恐怖,然后便繼續(xù)上路了。

至于漲粉迅速的原因?在看了看評論區(qū)之后,我想,大抵是由于大多數(shù)人都有這么個環(huán)游中國的夢,但迫于生計不得不向現(xiàn)實低頭。畢竟當初那位能夠用“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作為辭職理由的老師,實在有夠瀟灑,但真正敢于這么做的實在寥寥無幾。

關(guān)注徐云的觀眾里,有私企老板、有寶媽、也有大學(xué)生以及朝九晚五的打工人。即便大家來自天南海北、身份千差萬別,但也不是沒有共同點:要么沒錢,要么沒時間,都因為各種各樣的因素被“栓”在了原地。
而在這時,“云流”的視頻,就像是一部名為“生活”的連續(xù)劇,沒有劇本,前后流暢接洽,每個人都可以在十幾分鐘里,體驗到自己沒有辦法去嘗試的生活。

所以,看著徐云這樣一個“大齡單身不打工青年”流浪中國,也算是變相實現(xiàn)了自己的一個夢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