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yōu)槭裁磿龀鲥e誤的判斷和決策?
我朋友在手機上看到,最近一種做芯片的材料稀缺,于是買了相關公司的股票,結果賠了好幾萬塊錢;
另一個朋友看到要規(guī)劃地鐵,趕緊在周邊買了一套房,結果五年過去了,房價反而跌了;
諾基亞看到蘋果手機不抗摔,說這就是個小玩意,結果被蘋果手機全面取代。
投資人見到今日頭條的張一鳴,覺得張一鳴不像是個能做成大事的人,結果錯失了成為一家世界頂級公司股東的機會。
發(fā)現沒有,往往很多時候,我們容易通過這種單一現象,得出一個簡單的結論,從而因為一些偏見,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或者錯過一個很好的機會。
而且這不是個例,絕大多數人都是這樣,這是因為人類大腦的運行機制,有無法克服的結構性缺陷。
所以,要想正確的作出判斷和決策,就要先搞清楚大腦在做判斷和決策的時候是怎么運行的?
美國知名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尼曼,從認知心理學角度,把人類的思考模式拆分成,快思考和慢思考兩個模式。
對于搞清楚大腦是怎么思考的,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他說,我們在思考的時候,要不然用快思考模式,要不然用慢思考模式,有的時候也會進行切換。
比如,兩個人去散步,邊走邊聊天,走到一半的時候,一個人問另一個人,你明天會議上的發(fā)言準備講什么內容?
這個時候另一個人突然停下,站在那里思考了幾秒鐘....當他停下的那一刻,就是思考模式從快思考模式到慢思考模式轉換。
理解思考模式的轉換,這一點極為重要,是關于以后能不能作出,正確判斷的重要前提。
所以,我們需要深入理解快思考和慢思考。
先看什么是快思考,我們在使用筷子的時候,在熟練駕駛汽車的時候,都已經成了一種自動化,用筷子的同時可以看電視,開車的同時可以打電話,散步的時候可以聊天,很多這種“跟著感覺走”的事,靠直覺就能做出判斷的事,就屬于快思考。
快思考可以歸納出三個特點:
1.自動化
2.運算速度快
3.不怎么消耗大腦能量
也可以叫做,感性思考。
如果快思考是感性思考,慢思考就是理性思考;
比如,要計算35乘以87等多少,在應聘時候和面試官的談話,聚精會神的寫報告,很多這種靠計算、需要動腦筋才能完成的事,就屬于慢思考。
也可以歸納出三個特點:
1.慢思考的時候快思考系統(tǒng)自動關閉
2.運算速度很慢,還不能一心二用
3.需要大量消耗大腦的能量
這就是理性思考。
很多時候,快思考和慢思考是需要相互配合的,比如開車的時候使用轉向燈、方向盤是快思考在控制,但是到了分叉口,需要參照導航、地圖,判斷要往那邊走的時候就是慢思考在控制,一段完美的旅程,還需要兩個系統(tǒng)的完美合作。
其實,更多的時候,我們會分不清,到底是在用快系統(tǒng)決策,還是慢系統(tǒng)決策,比如,丹尼爾卡尼曼。
就給出了這樣的一道判斷題,作為參考。
題目是這樣的:
杰克正看著安妮,而安妮正看著喬治。杰克已婚,喬治未婚。請問是否有一位已婚人士正在看著一位未婚?士?
A. 是
B. 不是
C. 無法確定
你會選擇哪項?
相信大部分人會選擇C,但是正確答案是A,因為不管安妮是否結婚,都有一位已婚人士,在看著一位未婚人士。
美國同樣好幾萬人測試,錯誤率高達80%,為什么大部分人會選錯?
這道題同樣是快思考與慢思考的配合,先是快思考得出答案是無法確定,然后是慢思考說“我同意”;
就是這樣,只要快思考得出答案,慢思考就會默認同意,因為慢思考需工作時要消耗大量的能量,而大腦的天性就是“懶”,它不想干活,不想消耗能量去計算,這就是大腦的先天性結構缺陷。
也就是說,我們平時在做判斷的時候,大腦會默認使用快系統(tǒng),因為這樣不需要大量的計算,可以更有效的節(jié)省能量。
但是,明明慢系統(tǒng)做出的決策和判斷才是對的,為什么我們的大腦,不能默認使用慢系統(tǒng)呢?
原因是,經過幾百萬年的進化,人類為了生存,只能盡量的讓大腦減少能量的消耗,保存實力才能讓大腦使用的更久,才能活下來。
也就是說,為了更長久的生存,人類不得已才進化出這種,“能不用腦就不用腦”使用機制。
最后在總結一下,經過進化,我們大腦的使用機制默認快思考模式,因為這樣可以減少大腦的運算能力,就是這種大腦的懶惰機制,把我們都變成了認知吝嗇鬼,讓我們的大腦在干活的時候,總是遵循著,能不用腦就不用腦的本能。
要想多做出正確的判斷和決策,就需要我們對慢思考模式,不斷地進行刻意訓練;
好,希望理解了大腦運行機制的原理,對你有幫助,我是愛好元宇宙的張文舉,我們下期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