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學-循環(huán)系統(tǒng)
【檢查方法】
1.X線平片
1)后前位:
(1)構成心影右緣:右心房
(2)構成心影上頸部:靠右升主動脈,移行為主動脈弓,靠左肺動脈
(3)心影下部:從右到左(右心房、右心室、左心室)
(4)左心房偏后,不太可見,僅在左側有左心耳。
2)左側位:
(1)上方:主動脈弓在上,下方接近水平為肺動脈
(2)下方:從圖的左向右:右心室、左心室
3)45°右前斜位:右肩向前旋轉45°(脊柱在圖的左側)
(1)圖的左側:左心房、右心房
(2)圖的右側:右心室、左心室
(3)圖的左側顯示胸腔靠后的部位,左心房擴大可壓迫食管形成壓跡。
4)60°左前斜位(脊柱在圖的右側):左肩向前旋轉60°,左心右心正好平分,四心腔圖。
2.CT
由上到下:主動脈弓和氣管、升主動脈和降主動脈、肺動脈及分支和氣管分支、肺動脈連右心室、四心腔圖(斜45°向左的圖形中,靠右為右心,其中靠前的為右心室,靠后的為左心室;靠左的為左心,其中靠前的為左心室,但是左心室沒有右心室更靠前,靠后的為左心房)
3.MRI
【基本病理變化】八大方面
1.肺循環(huán)異常:
1)肺充血:
(1)病因:全身性(甲亢、貧血);局部性(左向右分流:房缺、室缺、動脈導管未閉)
(2)影像:肺紋理增多增粗、肺動脈增寬、雙肺門增寬>15mm
2)肺缺血:
(1)病因:肺動脈狹窄
(2)影像:肺紋理稀疏,類似肺氣腫,但是沒有肋間隙增寬。
3)肺動脈高壓:
(1)血流型:左向右分流,肺動脈增寬,肺紋理增粗,肺門增寬,右心室增大。
(2)壓力傳導型:肺靜脈高壓逆推。
4)肺靜脈高壓:
(1)肺淤血:肺紋理模糊斑片影,肺野透亮度差。
(2)間質性水腫:滲出液進入肺間質。小葉間隔線克氏線(K線):
a.克氏A線:從肺野外帶指向肺野內帶,長約5-6cm。
b.克氏B線:下肺臨近胸膜處,垂直胸膜走行(即水平走行),短線2-3cm長,高密度,為小葉間隔的增厚,最常見。
c.克氏C線:X線平片上不易見常位于上下肺。
(3)肺泡性肺水腫:肺野內帶肺門旁片狀模糊影,“蝶翼癥”。
2.心腔增大:
1)左心室增大:
(1)后前位:沿心臟長軸(斜向左前下45°)擴展,主動脈弓迂曲增粗。
(2)右前斜位:向前下增大
(3)左前斜位:向后下增大,心后間隙縮窄。
2)右心室增大:
(1)后前位:心尖圓鈍上翹,向上走行變平直。
(2)右前斜位:心前間隙變窄
(3)左前斜位:心前間隙變窄
3)左心房增大:
(1)后前位:雙房影(左心房右心房重疊影位于心影右側),“第三弓”(心影左側第一弓為主動脈,第二弓為肺動脈,左心房增大形成第三弓),氣管分叉處開口角度增大
(2)右前斜位:吞鋇食道形成壓跡
(3)左前斜位:心后間隙縮窄,靠后上方突出;左主支氣管水平(本來應該向下)
4)右心房增大:特異性差
(1)后前位:右心緣增大
(2)右前斜位:靠后靠下的增大,但不壓迫食道。
(3)左前斜位:靠上靠前的增大
【重點疾病】
1.房間隔缺損
左心房壓力大于右心房,房間隔缺損導致血液形成左向右分流,右心房擴大,更多的血液進入右心室,右心室擴大,右心室更多的血液進入肺動脈,肺動脈高壓。
1)右心房擴大:右心緣增大,右前斜位食道無左心房壓跡
2)右心室增大:斜位心前間隙變窄,后前位心尖圓鈍上翹
3)肺動脈高壓:肺動脈段增粗,雙肺門增大,“肺門舞蹈”,肺紋理增粗。
4)梨形心
2.室間隔缺損
1)若缺損處較小,僅在收縮期有由左向右的分流,引起肺動脈壓升高,回左心血量增加,左心室增大。
2)進展后,右心室容量壓力負荷增大,發(fā)生右心室和左心室增大。
3)與房間隔缺損的鑒別:房缺左心正常。
3.動脈導管未閉
1)先是由左向右的分流,隨著肺動脈高壓,引發(fā)由右向左的分流。
2)肺動脈段擴張,在降主動脈和肺動脈交界處出現(xiàn)驟然內收,為“漏斗征”;左心室增大。
4.法洛四聯(lián)癥
1)四聯(lián)癥:①室間隔缺損②肺動脈狹窄;③右心室肥厚;④主動脈騎跨。
2)邏輯記憶:首先發(fā)生室間隔缺損,產生由左向右的分流,右心室增大,本來應該更多地向肺動脈灌入,但是肺動脈狹窄,右心室血液無法排出,壓力繼續(xù)增高,引發(fā)右心室肥厚,血只好從騎跨的主動脈處,由右心室流向主動脈。
3)影像:①右心室肥大,后前位心尖圓鈍上翹;②肺動脈狹窄,肺血減少,肺紋理減少,肺門減小,心腰減小;③主動脈處增寬;④靴形心
5.二尖瓣狹窄
1)邏輯記憶:二尖瓣狹窄,舒張期左心房血液無法流入左心室,左心房增大,肺靜脈高壓,肺淤血,左心衰。
2)左心房增大:雙房征、第三弓、氣管分叉處角度增大、右前斜位食管壓跡。
3)肺靜脈高壓:與肺動脈高壓相比,其肺內血管紊亂增多增粗,肺野透亮度差,雜亂。
4)肺間質水腫:克氏線
5)肺泡性肺水腫:蝶翼癥
6.二尖瓣關閉不全
7.冠心病
1)冠狀動脈分支

2)冠脈狹窄程度:四級分類法
Ⅰ級:狹窄面積≤25%
Ⅱ級:狹窄面積25~50%
Ⅲ級:狹窄面積50%~75%
Ⅳ級:狹窄面積≥75%
3)血管管腔內可見斑塊附于管壁:
(1)高密度:鈣化板塊
(2)低密度:脂質斑塊、纖維斑塊
8.肺源性心臟病:肺動脈升高、右心肥厚
9.擴張性心肌病:心臟擴大,但是收縮受限,血液排不出去,引起左心室或右心室擴大
10.肥厚性心肌病:心肌進行性肥厚,心室腔進行性縮小。
11.心包積液:“燒瓶心”,心影上部動脈影縮短,心影下部心腔區(qū)明顯擴大。
12.縮窄性心包炎:心包鈣化,纖維瘢痕殼包裹心臟,心臟各弓不清,心緣僵硬。
13.主動脈瘤
14.主動脈夾層:首選CT顯示撕裂的內膜片呈低密度影,將主動脈分為真假兩腔,真腔密度更高。
15.肺栓塞:首選CT顯示造影劑不通過動脈,呈現(xiàn)充盈缺損的低密度軟組織影。
?參考:影像診斷學(第四版)-北京大學醫(yī)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