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理解的藝術
雖然早有預料,不過看完這片子后還是頗多感慨。于此寫下我的第一篇B站長評,聊一聊我理解的藝術。
前排閱讀警告:本文作者是一個粗野而直白的人,討厭說謊,最討厭無意義的吹捧和遮掩。因此接下來的文字對于某些人來說可能會過于刺激,建議謹慎閱讀。
什么是(我理解的)藝術?
如果說科學是“服務于人的身體”的技術,那么藝術就是“服務于人的心靈”的技術。重點不是心靈,也不是技術,而是“服務于人”。
我覺得以下的道理是不言而喻的:沒有人看的書、沒有人看的畫、沒有人聽的音樂……沒有任何意義。從量子力學的角度講,不受觀測的物體甚至不能說是“存在”。不過我們今天不扯那么遠,就講一些五歲小孩都懂的道理。
《紅樓夢》是不是世界名著?其存在有沒有價值和意義?那么假如曹雪芹在寫完之后直接把原稿埋進土里,讓這世界上沒有一個人看過也沒有一個人知道有這本書,那么《紅樓夢》還有價值和意義嗎?
貝多芬的《歡樂頌》是不是世界名曲?其存在有沒有價值和意義?假如上帝在貝多芬創(chuàng)作完歡樂頌后滅絕了人類,把歡樂頌循環(huán)播放給草履蟲聽,那么《歡樂頌》還有價值和意義嗎?
假如半人馬星座伽馬星系有一種外星人,其種群有一種獨特的文化,喜歡欣賞自己產生的排泄物并在這個過程中產生極大的震撼和滿足感。對于這種外星人來說,排泄物就是世界上最完美的、獨一無二的藝術品,那么對于人類來說也是這樣嗎?
事實就是這世界上并沒有“永恒的美”或者“純粹的藝術”這樣無厘頭的東西。所有美與藝術都建立在有人欣賞的基礎上,并在被欣賞時與觀眾的精神產生反應——不管是悲傷也好、欣喜也好、憤怒也好,總之要讓他們震撼、對他們產生影響,讓這些可憐人能在短短幾十年里過的不那么乏味,讓他們見證未曾見過或者不曾留意的精彩、忘掉生活里的一切恐懼與無聊。
這就是我理解的藝術——并不偉大、并不永恒,但很溫柔。只不過很多“藝術家”已經忘記了這一點,忘記了自己當初為什么會拿起畫筆和雕刻刀。不過這也很正常,畢竟只要忽略掉藝術為人服務的初衷,就可以把廚房污漬吹捧成世界名畫,把工地噪音吹捧成世界名曲,把小學生作文吹捧成錦繡文章,把“丑陋”吹捧成“丑陋的美”。雖然絕大部分人都覺得他們瘋了,不過無所謂,少部分瘋子和投機客會把這些“名作”的價格炒得高高的,或者……至少創(chuàng)作出這些垃圾的人心里能得到不少安慰。
紀錄片里,當主持人說“很多人會說,這些東西不是好材料,它們只是垃圾”時,接受訪問的“藝術家”的回答竟是“很多人都是傻瓜”。噗,不好意思,我是真的笑了。據(jù)我的經驗,一般能說出這種話的人通常自己才是傻瓜。稍微有些理智與羞恥心的人怎么可能會說出這種話?
觀眾不欣賞到底是觀眾愚昧還是藝術家有問題?人民群眾不喜歡你喜歡,你算老幾?
最后說一句,“不被大眾接受”絕對不是現(xiàn)代藝術身上固有的標簽——古代藝術里也有差不多的玩意,畢竟哪個時代里都會有自命非凡的傻瓜(雖然過去的人可能臉皮會更薄一些)?,F(xiàn)代科技可以把傻瓜的作品保留得更長久,把傻瓜的影響擴散得更廣闊,讓傻瓜們可以更方便的互相吹捧。等幾百年幾千幾萬年后,只要欣賞作品的人類還沒滅絕,那么《紅樓夢》、《歡樂頌》就不會滅絕,從女人身上撕布或者地上擺的那幾塊鎂合金板就不一定了。
最后聲明一點,以上內容并不針對紀錄片中出現(xiàn)的所有藝術家,其中幾位我覺得還是很不錯的,我覺得大眾也可以接受。另外一些嘛……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