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安徽三支一扶考試培訓輔導班:邏輯判斷(7.17)
1.現(xiàn)在,有些人開始質疑“全球變暖”理論。他們認為,人類活動并不是全球變暖的主要原因,放在地球氣候漫長的演變背景中看,氣候變化是正?,F(xiàn)象,因此,近期的全球變暖遠沒有到需要“拯救地球”的地步。
以下選項如果為真,最能反駁上述論斷的是( )。
A過去20年里,全球變暖和海平面上升的速度迅速增加
B工業(yè)革命以后人類排放的二氧化碳增多,全球氣溫也在上升
C按照目前的趨勢,20年后將有超三分之一的生態(tài)系統(tǒng)瀕臨崩潰
D在地球的歷史中,氣候變暖多次導致了人類生活環(huán)境的巨大變化
2.肱骨是位于動物上臂的長骨。通過對比40塊3D肱骨化石,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在從水生魚類過渡到陸地四足動物的過程中,肱骨形狀發(fā)生了改變。剛上岸的過渡四足動物具有“L”形的肱骨,能幫助動物在陸地上移動,而后,這塊骨頭逐漸變得更長更扭曲,這一變化使動物能夠在陸地上采取更加有效的步態(tài),從而完成了由鰭到肢的過渡過程。
以下哪項如果為真,最能支持上述結論?
A肱骨在魚類和四足動物的化石中通常保存較好,因此研究人員才可以用它來重建前者過渡到后者的運動進化過程
B魚類“L”形肱骨所在的部位有一塊堅實的肌肉支撐魚體的前半部,讓它邁出上岸的第一步
C魚類肱骨現(xiàn)狀從“L”形到更長更扭曲的這一改變是魚類的鰭轉變?yōu)樗淖銊游锏闹年P鍵
D肱骨在四足運動中很關鍵,其上的肌肉會吸收運動中產(chǎn)生的大部分壓力
3.某醫(yī)院劉佳、鄭毅、郭斌、丁曉、吳芳、施文6位醫(yī)生擬報名參加“一心向黨,健康為民”進社區(qū)義診活動,已知下列情況為真:
(1)要么劉佳參加,要么鄭毅參加;
(2)只有吳芳參加,劉佳才參加;
(3)如果郭斌和吳芳都參加,那么施文也會參加;
(4)或者丁曉不參加,或者郭斌參加;
(5)施文、丁曉至少有1人參加。
現(xiàn)施文確定無法參加,那么6位醫(yī)生中最后參加義診活動的是:
A劉佳、郭斌、丁曉
B鄭毅、郭斌、丁曉
C鄭毅、丁曉、吳芳
D劉佳、丁曉、吳芳
4.甲市城區(qū)過去一直實行車輛限號通行。從去年開始,該市取消了車輛限號通行,一年后全市交通擁堵指數(shù)明顯下降,平均車速提高了20%,實現(xiàn)了“車輛不限號,交通不擁堵”的雙重效益。
下列選項如果為真,最能解釋這一現(xiàn)象的是( )。
A甲市城區(qū)打造了多個15分鐘便民生活圈,居民購物出行更加便利
B甲市加強了新能源汽車的配套設施建設,新能源汽車銷量大幅提高
C甲市交通線網(wǎng)優(yōu)化,城區(qū)主干道和重點路段交通狀況得到明顯改善
D當油價上漲時,為降低出行成本,部分市民會優(yōu)先選擇公共交通出行
5.三疊紀末期中央大西洋超級火成巖省噴發(fā)造成的火山冬天導致大量陸地生物滅絕,恐龍卻避過了這一災難,并于三疊紀末生物滅絕事件后迅速占據(jù)生態(tài)主位??铸垶槭裁茨茉谏餃缃^的天災中得以生存,并于災后蓬勃發(fā)展?晚三疊世至早侏羅世早期是地球歷史上典型的溫室時期,地球兩極不存在冰川,森林覆蓋到達潘吉亞大陸的南北兩極。研究人員在潘吉亞大陸的北極地區(qū)準噶爾盆地晚三疊世至早侏羅世湖沼相泥巖中發(fā)現(xiàn)了保存精美的恐龍腳印化石,據(jù)此認為早已適應極地寒冷的氣候是恐龍崛起的主要原因。
下列哪項最可能是研究人員得出結論的條件?
A晚三疊世至早侏羅世早期恐龍生活于極地地區(qū)
B大滅絕事件后恐龍體積迅速增加,地理分布范圍迅速擴張
C即使兩極無冰川的溫室地球時期,極地也存在季節(jié)性的結冰
D在大滅絕中幸存下來的大多是分布于中、高緯度地區(qū)的恐龍

政道教育參考答案:
1.第一步:找出論點和論據(jù)。
論點:近期的全球變暖遠沒有到需要“拯救地球”的地步。
論據(jù):人類活動并不是全球變暖的主要原因,放在地球氣候漫長的演變背景中看,氣候變化是正?,F(xiàn)象。
由論據(jù)討論的全球變暖是氣候變化的正?,F(xiàn)象,推出論點全球變暖對地球的影響不需要采取措施,題干論點論據(jù)話題一致,削弱優(yōu)先考慮削弱論點。
第二步:逐一分析選項。
A項:過去20年里全球變暖和海平面上升的速度迅速增加,但并不明確這些變化對地球而言是否需要采取措施來拯救,屬于不明確項,無法削弱,排除;
B項:討論的是全球氣溫上升可能和工業(yè)革命后人類排放的二氧化碳增多有關,但并不明確全球氣溫上升對地球而言是否需要采取措施來拯救,屬于不明確項,無法削弱,排除;
C項:按照目前的趨勢,20年后將有超三分之一的生態(tài)系統(tǒng)瀕臨崩潰,說明全球氣溫持續(xù)變暖會嚴重危及人類的生存環(huán)境,需要人類采取措施來“拯救地球”,直接反駁了論點,可以削弱,當選;
D項:氣候變暖會導致人類生活環(huán)境的巨大變化,但不明確這種巨大變化是否達到需要“拯救地球”的地步,屬于不明確項,無法削弱,排除。
故正確答案為C。
2.第一步:找出論點和論據(jù)。
論點:這一變化(肱骨形狀發(fā)生改變)使動物能夠在陸地上采取更加有效的步態(tài),從而完成了由鰭到肢的過渡過程。
論據(jù):剛上岸的過渡四足動物具有“L”形的肱骨,能幫助動物在陸地上移動,而后,這塊骨頭逐漸變得更長更扭曲。
本題論點和論據(jù)均在討論“肱骨形狀發(fā)生改變”,論點論據(jù)話題一致,加強優(yōu)先考慮補充論據(jù)。
第二步:逐一分析選項。
A項:該項指出肱骨在魚類和四足動物的化石中通常保存較好,研究人員可以用它來重建前者過渡到后者的運動進化過程,未提及肱骨形狀改變在從水生魚類過渡到陸地四足動物的過程中的作用,而論點說的是肱骨形狀發(fā)生改變使動物能夠在陸地上采取更加有效的步態(tài),從而完成了由鰭到肢的過渡過程,話題不一致,無法加強,排除;
B項:該項指出魚類“L”形肱骨所在的部位有一塊堅實的肌肉支撐魚體的前半部,讓它邁出上岸的第一步,而論點說的是肱骨形狀發(fā)生改變使動物能夠在陸地上采取更加有效的步態(tài),從而完成了由鰭到肢的過渡過程,話題不一致,無法加強,排除;
C項:該項指出魚類肱骨現(xiàn)狀從“L”形到更長更扭曲的這一改變是魚類的鰭轉變?yōu)樗淖銊游锏闹年P鍵,解釋了為什么肱骨形狀發(fā)生改變使動物能夠在陸地上采取更加有效的步態(tài),從而完成了由鰭到肢的過渡過程,補充論據(jù),可以加強,當選;
D項:該項指出肱骨在四足運動中很關鍵,其上的肌肉會吸收運動中產(chǎn)生的大部分壓力,而論點說的是肱骨形狀發(fā)生改變使動物能夠在陸地上采取更加有效的步態(tài),從而完成了由鰭到肢的過渡過程,話題不一致,無法加強,排除。
故正確答案為C。
3.正確答案為B。
4.第一步:找出題干矛盾。
甲市城區(qū)過去一直實行車輛限號通行。從去年開始,該市取消了車輛限號通行,一年后全市交通擁堵指數(shù)明顯下降。
第二步:逐一分析選項。
A項:甲市城區(qū)的15分鐘便民生活圈使居民購物出行更加便利,但不意味著購物出行需要開車,同時購物出行更加便利不能代表甲市城區(qū)整體交通順暢,不能解釋一年后全市交通擁堵指數(shù)明顯下降的原因,不能解釋題干矛盾,排除;
B項:甲市加強了新能源汽車的配套設施建設,新能源汽車銷量大幅提高,與題干話題不一致,不能解釋題干矛盾,排除;
C項:城區(qū)主干道和重點路段交通狀況得到明顯改善,意味著即使取消限號,主干道和重點路段等車流量較大的地段也交通順暢,也代表著甲市城區(qū)整體交通可能順暢,可以解釋一年后全市交通擁堵指數(shù)明顯下降的原因,可以解釋題干矛盾,當選;
D項:當油價上漲時,為降低出行成本部分市民會優(yōu)先選擇公共交通出行,但是取消限號后油價是否上漲不明確,部分市民的數(shù)量能否影響整個甲市城區(qū)整體交通情況同樣不明確,不能解釋題干矛盾,排除。
故正確答案為C。
5.第一步:找出論點和論據(jù)。
論點:早已適應極地寒冷的氣候是恐龍崛起的主要原因。
論據(jù):研究人員在潘吉亞大陸的北極地區(qū)準噶爾盆地晚三疊世至早侏羅世湖沼相泥巖中發(fā)現(xiàn)了保存精美的恐龍腳印化石。
本題論據(jù)說的是研究人員在晚三疊世至早侏羅世的北極地區(qū)發(fā)現(xiàn)了恐龍腳印化石,說明在該時期確實有恐龍生活在北極地區(qū),而論點討論的是恐龍崛起與寒冷氣候之間的關系,二者話題不一致,加強優(yōu)先考慮搭橋,即建立“北極地區(qū)”和“寒冷氣候”之間的聯(lián)系。
第二步:逐一分析選項。
A項:該項指出晚三疊世至早侏羅世早期確實有恐龍生活在極地地區(qū),補充論據(jù),可以加強,保留;
B項:該項指出大滅絕事件后恐龍的體積及其分布地區(qū)的變化情況,而論點討論的是恐龍崛起與寒冷氣候之間的關系,話題不一致,無法加強,排除;
C項:該項指出即使在兩極無冰川的溫室地球時期,極地也存在季節(jié)性的結冰,說明該時期北極地區(qū)的氣候也會出現(xiàn)季節(jié)性的寒冷,建立了“北極地區(qū)”和“寒冷氣候”之間的聯(lián)系,為搭橋項,可以加強,保留;
D項:該項討論的是在大滅絕中幸存下來的恐龍的具體分布位置,而論點討論的是恐龍崛起與寒冷氣候之間的關系,這些幸存的恐龍當時所處的位置是否寒冷并不確定,為不明確項,無法加強,排除。
對比A、C兩項,A項為補充論據(jù),C項為搭橋,搭橋的力度大于補充論據(jù),C項當選。
故正確答案為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