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一定要雅?
我對將外文翻譯成中文要求信、達、雅一直耿耿于懷。信和達當然沒有問題,但為何一定要雅?如果原文雅,那譯文應該雅,但如果原文俗,譯文干嘛要雅?其他不說,把俗的原文翻譯成雅的中文,至少與信和達是矛盾的。 很多中國人初學英文,發(fā)現(xiàn)華爾街、百老匯原來就是wall street、broadway多半大失所望,至少我初二開始學習英文侯就有這種經(jīng)歷。而這恐怕就是翻譯中要求雅鬧的。 要我來說,wall street就應該直譯成墻街或音譯為沃爾街,broadway則應該直譯為寬路或音譯布洛德路。類似地,我覺得英國、德國、法國、美國這些譯名都不太及格。 當然,作為固定名稱,這些譯名使用時間長了,一般會逐漸脫離雅譯的干擾,而趨近于這個原名特定的含義。這在人們對譯名指代的對象熟悉之后尤為明顯。這也意味著,“華爾街”和“墻街”,最初給人感覺很不一樣,但用久了之后,兩者最終帶給人們的印象可能相差不大。 而影視作品的一些雅譯習慣比起固定名詞的雅譯影響更大。例如,無論罵人的原話多么低俗和污穢,翻譯成中文就成了文質(zhì)彬彬的“該死”。特別是譯制的外國電影中,配音幾乎都會拿腔拿調(diào),似乎刻意形成了一種超凡脫俗的風格。 這些習慣性的雅譯傾向,會有意無意地營造出一種優(yōu)雅和文明的國外形象,強化民眾對中國以外世界的美好想象,而這種想象在某種程度上可能是虛幻的。 長期而言,不揚不抑,該雅就雅,該俗就俗的如實表達才是最有效的溝通和交流方式。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美化和丑化都會帶來扭曲,誤導受眾,最終可能被信息的誤導而反噬。無論作為群體還是個體,人生畢竟并不是一次性博弈。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