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作品中的華夏史(十一)——忠君保國楊六郎

宋太宗登基后,統(tǒng)一中原,與遼國直接對峙。趙光義不像太祖趙匡胤,從底層軍官一路摸爬滾打上來,深知遣將用兵。宋太宗兩次御駕親征,都是大敗而歸。特別是公元986年的這場由宋太宗趙光義親自發(fā)起、旨在收復“燕云十六州”的戰(zhàn)役,以遼國全面得勝、宋軍幾乎全軍覆沒而告終。這就是文學作品中楊老令公帶領“七郎八虎”悉數(shù)戰(zhàn)死沙場的那場戰(zhàn)役。

自此,宋太宗放棄了對外擴展的想法。不得已,政策改為重內(nèi)虛外。這與文學中作品大相徑庭。
一、為避禍楊六郎假死,施巧計寇老西兒破局
書接上文,楊六郎黑松林劫殺潘仁美,大仇得報。宋太宗本要將其斬首,但朝堂人眾臣保本,最后改判其發(fā)配充軍。天波楊府之中,楊六郎與家人道別后,就跟隨押差上路。
徹底了結了潘楊之案,宋太宗論功行賞,寇準審案有功,被封為吏部雙天官。好景不長,北方邊關傳來戰(zhàn)報,遼國大兵入侵,多處邊關失守,請求朝廷派兵支援。
宋太宗犯難了,朝中雖有兵有將,但無有帥才。八賢王保舉楊六郎可掛帥,宋太宗無奈下令召回楊六郎。但傳令官上報,楊六郎在發(fā)配的途中染病而亡,目前尸體已經(jīng)送回天波府,楊府上下正在為其發(fā)喪。

宋太宗宣楊家管事之人佘老太君上殿,詢問楊六郎的死因。佘老太君與六郎之妻柴郡主一起戴孝上朝堂,向皇上稟報。
宋太宗慨嘆,潘楊之案,讓朝廷痛失兩名帥才。如今,楊六郎病故,老將潘仁美被殺,滿朝文武無人可帶兵抵抗外敵。
佘太君聽到皇帝為潘仁美而嘆息,怒沖心中起,決定親自帶兵,去解前線之危。

宋太宗深知老太君的本領。佘太君乃是北漢佘令公的虎女,自幼跟隨父親學習祖?zhèn)鞯斗?,以及走線鞭絕技。當年火山王楊袞帶楊繼業(yè)去佘家接親,兩家不合動起手來。佘賽花幾個回合將楊繼業(yè)打落馬下。
楊令公棄槍改練祖?zhèn)鞯斗ê?,時常向妻子請教刀法。太祖被困南唐,佘太君作為五陰老將之一,也是滅南唐的重要戰(zhàn)將。
這次佘太君掛帥,帶領八姐、九妹與眾兒媳一起出征,楊府燒火的丫頭楊排風(佘太君干女兒)做先鋒。家里的大小事務交給六郎之妻柴郡主,與老管家楊洪打理。

一路上捷報頻傳,多次打敗遼軍。但遼國元帥韓昌韓延壽也非等閑之輩,用計將佘老太君等一眾人馬圍困在黃土城中。
高王爺高君保闖聯(lián)營突圍出來,回京求救。消息傳入京城,宋太宗召集群臣,商討派援兵去解圍。朝中無帥才,寇準保舉八賢王掛帥,自己做先鋒。宋太宗無奈,只得如此。
原來寇準對楊六郎之死產(chǎn)生了懷疑,要同八賢王一起,將其“挖”出來。兩人借出征前為楊六郎守夜為名,在楊府的靈堂內(nèi)四處觀察。

深夜寇準發(fā)現(xiàn)柴郡主挎著食盒摸黑行事,于是偷偷跟蹤。找到了花園內(nèi)的一處暗道,發(fā)現(xiàn)楊六郎藏身于此。
原來,楊家壯年男丁僅剩六郎一人,為了保存楊家血脈,在發(fā)配充軍之前定下這個裝死的計策。
如今已經(jīng)被寇準撞破,佘老太君又被困在邊關,楊六郎不得不出山。在寇準一通忽悠之下,楊六郎起死回生,太宗命其率軍北上增援。八王爺、寇準同行。
二、芭蕉山義收孟良焦贊,黃土城解救佘老太君

楊六郎大軍路過芭蕉山,遇到兩位山大王來劫糧草。紅臉大漢,手使一對開山鉞,身背一支會噴火的大葫蘆,自稱火神爺?shù)拿狭?。黑臉大漢,慣用一支鑌鐵槍,喜好詼諧,自稱灶王爺?shù)慕官?。正所謂“孟不離焦,焦不離孟”,兩人是一對好兄弟。
楊六郎闖山寨,收服孟良、焦贊,與之八拜結交。不僅如此,還收服了附近山寨的花刀岳勝、傻將軍楊興等人,一同赴前線報效國家。
黃土城外,孟良闖聯(lián)營報號,但沖殺之中丟失令箭,守軍又不認識他,不給開門。沒辦法,只得殺回去,重新取一支令箭,二次闖聯(lián)營。這才進的城去拜見老盟娘佘老太君,定下里應外合,共同破遼軍之法。

楊六郎率領花刀岳勝、孟良、焦贊、楊興等眾將,殺向遼軍,佘太君命令女將一起殺出城門。遼國元帥韓昌不是楊六郎的對手,兵敗而歸。大宋軍兵凱旋,佘太君、八王爺、寇準回朝,楊六郎等眾將鎮(zhèn)守邊關。
這一次,宋太宗深深感受到楊家將保大宋的忠心:金沙灘上楊家滿門為國捐軀,只有楊六郎一人歸來。如今佘太君率楊門女將繼續(xù)為國盡忠,楊六郎在外鎮(zhèn)守三關。

宋太宗賜佘太君“九龍監(jiān)國錫杖”(龍頭拐),這根龍頭拐杖,可以上打昏君,下打讒臣,寶杖龍頭上鐫刻著八個小字兒是“雖無鑾駕,如朕親臨”,拿著這根寶杖,等于是皇帝親臨。上殿不參君,下殿不辭王,只要拿寶杖點三點。只要手里有這根寶杖,見官大一級,甭管你是什么人、多大的官,都得跟前邊候著。
親筆御書“天波楊府”四個大字,門前上馬石、下馬石,上馬牌坊、下馬牌坊,所有官員從楊府門前路過,文官落轎,武官下馬,鑼鼓鞭炮皆停止。賜立龍碑、臥龍匾,上有皇帝御筆書寫楊家將的赫赫戰(zhàn)功。
三、傲狀元大鬧天波府,狠孟良斧劈登科郎
宋太宗駕崩,皇位傳給了自己的兒子宋真宗趙恒。然而一朝天子一朝臣,宋真宗任命親信王強做兵部大司馬,統(tǒng)領大宋兵馬。王強本是遼國臥底奸細,潘楊案時替楊六郎寫訴狀有功,被宋太宗任命為太子的老師。新天子登基,他一步登天。伺機尋找機會暗害楊家將,為遼國除去心腹大患。
王強之婿謝金吾,高中狀元,京城夸官三日,路過天波楊府,拒不停轎下馬,還偏要吹吹打打,來來回回在天波府前示威。楊家的家丁與其手下理論,惹惱了新科狀元。派人砸毀牌坊與碑石,大鬧一場。

不僅如此,謝金吾惡心先告狀,在宋真宗面前謊稱自己被楊府家丁打了,為了陷害自己,楊府的人自己砸爛的先皇御賜牌坊與石碑。佘老太君上殿與其理論,被氣的臥病在床。不得以,柴郡主派人去邊關請楊六郎回府。
焦贊和孟良知道后,半路堵截,硬纏著跟隨楊六郎入京。回到天波府,看到府門前滿目狼藉,從楊排風口里得知經(jīng)過,孟良大怒。一氣之下去狀元府殺死謝金吾,墻上提下一首詩,提到了“你到邊關去找我”。

王強抓住機會,陷害楊六郎,說其未得調(diào)令、私自離關、潛回京城,為報天波府前一場鬧劇之仇,殺死新科狀元,并且有詩為證。這可惹惱了宋真宗,降罪于楊六郎,要將其推出午門斬首示眾。
孟良、焦贊、楊興等人帶著兵馬前來圍城。兵部司馬派將官帶兵出去抵擋,被其殺的大敗而歸。
無奈之下,宋真宗聽取寇準建議,赦免楊六郎死罪,讓其待罪立功,去退圍城之兵。楊六郎一心為國,不肯聽從孟良落草反叛的建議,勸其速速離去,隱姓埋名。孟良等得知六哥死罪以免,才悻悻離開。
王強一計不成,立刻想出新毒計,勸真宗將楊六郎發(fā)配到云南邊陲。那里有個小梁王,最恨被發(fā)配之人,認為獲罪者沒有好人,常將發(fā)配者處死。為了萬無一失,又買通解差,要在途中將其置于死地。

楊六郎此次發(fā)配,妻子柴郡主帶著兒子楊宗勉一路隨行。途中解差多次想為難與他,多虧孟良、焦贊殺出,并將宰殺了一個圖謀不軌者。在其恐嚇下,解差等人才平安的讓楊六郎到達云南。
四、進讒言王司馬斬楊六郎,信奸臣宋真宗自毀長城
楊六郎到達云南后,很快化險為夷。原來傳說中心狠手毒的小梁王乃是后周世祖柴榮的二兒子,趙匡胤篡位后,他隱姓埋名,成為了老梁王的干兒子,并繼承了王位。八賢王的干妹妹柴郡主,乃是柴榮的小女兒,小梁王的親妹妹,自幼在趙匡胤家中跟隨其兒子一起長大。楊六郎就是小梁王的親妹夫,自然受到其照顧。
楊六郎遇到了好友任炳任堂惠。任炳是個本地的大商人,與楊六郎相貌幾乎一樣,曾經(jīng)在京城與潘豹打擂,差點被其殺死。楊七郎以為自己哥哥,跳上擂臺將其救下,隨手打死了潘豹,惹惱了潘仁美。任炳雖楊七郎回家,見到楊六郎大吃一驚,天下竟然有如此相似之人。隨后與楊家兄弟成為過命的好朋友。如今在云南見面,直接拉楊六郎夫妻住到自己府中。

老賊王強得知楊六郎在云南活好好的,立刻向真宗進饞言。楊六郎致使孟良焦贊殺死解差,目無王法。又跟小梁王攀親,得極為親密,恐圖謀不軌。說動宋真宗,派高王與自己帶領十萬大軍赴云南,賜死楊六郎。
小梁王將此番兇險告知妹夫楊六郎,愿意聚集手下三萬兵馬,與楊六郎一起舉旗反宋,跟王強的十萬大軍拼個魚死網(wǎng)破。楊六郎當場拒絕,規(guī)勸小梁王萬萬不可,表示自有脫險之法。
人為刀俎,吾為魚肉。思前想后,楊六郎決定赴王強大營,用自己的死來解此危局。臨行前,將身后事委托給好友任炳。
任炳任堂惠乃是義薄云天的好朋友,楊家與其有救命之恩,又是保家衛(wèi)國的“擎天博玉柱,架海紫金梁”,決不能允許其被奸臣所害。于是,以為楊六郎送行為名,將其灌醉,自己換上楊六郎的衣衫,替其赴死。

王強見楊六郎(假)進入大營,恐夜長夢多,立刻命人將其斬首,然后帶三千士兵火速回京復旨。給高王爺、小梁王等人一個措手不及。
楊六郎醒來發(fā)現(xiàn)好友替自己而死,悔恨不已。迫不得已,他只得扮演任炳,陪柴郡主母子,送楊六郎(假)尸體回天波楊府安葬。
四、盡忠心少帥楊宗保做先鋒,報國恩楊六郎大擺牤牛陣
王強將消息送回大遼,蕭太后派韓昌再次入侵中原,但大宋朝中已無良將可派。不得已,大病初愈的八賢王與雙天官寇準,這對老搭檔再次上前線,與高王高君保、鄭王鄭印一起帶兵支援。
寇準又推薦楊家第三代的佼佼者楊宗保做先鋒。剛斬完其父,又用其子。唉,好在楊家一心報國,剛滿十六歲的楊宗保愿做先鋒,去陣前殺敵。

楊宗保大戰(zhàn)韓昌韓延壽,年少氣盛,中了其佯敗之計,好在汝南王鄭印殺到,替其解了圍。但鄭老王爺卻被韓昌抓住,打進木籠囚車,送回北國。
假任炳(真六郎)怕母親傷心過度,只講事情告訴了佘老太君一人。等楊府為楊六郎辦完喪事后,假任炳辭別眾人,與過去告別,不得已,過上了大商人任炳販賣牛馬的生活。
他購買牤牛500頭,路上收了兩名力大無窮的莽撞人——董鐵錘、宋鐵棍,為其放牛。因不放心邊關,便趕著牛群向太原趕去。路途中碰到裝鄭王的木籠囚車,便將老王爺救了下來。然后趕著牛群到了瀛洲,這里歸故人老友呼延丕顯管轄。雙王呼延丕顯不滿宋真宗下旨殺楊六郎據(jù)理力爭,被消去王位,貶到此地做官。
瀛洲離前線太近,假任炳剛到不久,八王千歲、雙天官、高王、鄭王等人就帶兵退到此地。遼軍大兵壓境,將瀛洲圍了個水泄不通。
寇準一直暗中觀察假任炳,出主意讓呼延丕顯、楊宗保、八賢王等分批去請任炳,讓其假裝成楊六郎,唬住韓昌,解瀛洲之危。
不得已,假任炳只得就范。

楊六郎扮演假任炳,再偽裝成楊六郎。對外,要讓遼國元帥韓昌相信他就是楊六郎。對內(nèi),還要讓大宋臣子認為這是趕鴨子上架,強行偽裝。
這一招確實奏效,唬住了遼軍。但也只是一時,最終還得派楊宗保闖聯(lián)營回朝搬兵。朝廷無帥才可用,佘老太君二次掛帥,帶領楊門女將再赴疆場。
楊宗保回瀛洲路上,遇到了已經(jīng)出家為道的花刀岳勝,又見到了占山為王,自稱“大輪國”皇帝的孟良、焦贊。原來,楊六郎被發(fā)配到云南,孟良焦贊多次相救,勸其反了,一起去占山為王。楊六郎不肯,一氣之下孟良焦贊干起了老本行,這回不做山大王,要做皇帝。兩人輪流做大輪國的皇帝,一人五天。一個做皇帝時,另一個就做八王。專門搶劫宋軍的馬匹,擴充兵馬。大輪國既不服宋,也不降遼,反而要滅宋滅遼。
楊宗保說不動幾位叔叔,只得趕回前線。雙天官寇準得知后,又派假任炳去收復孟良、焦贊。幾番波折,岳勝、孟良、焦贊、楊興回歸宋營。此時,佘老太君帶援兵趕到瀛洲。韓昌不再圍城,但依舊兩軍對壘。

假任炳給500頭牤牛兩角裝上尖刀,并訓練其沖撞紙扎的遼兵靶子。時機一到,假任炳再次裝作楊六郎與韓昌決戰(zhàn)。韓昌仗著遼軍人數(shù)眾多,沖殺過來,宋軍放出500頭牤牛,遼軍被殺的四散奔逃,丟盔棄甲,大敗而歸。
假任炳立下大功,寇準趁機點破楊六郎,是時候恢復自己正式的身份了。楊六郎向八王爺講述了好朋友任炳替自己而死的事情。憑借著邊關退遼的大功,八王爺向皇帝稟報實情,饒恕了楊六郎、孟良、焦贊等人的罪過。楊六郎帶著眾將依舊駐守三關。
五、王司馬劫六郎投奔遼營,孟良幽州城盜取雌龍發(fā)
大遼國蕭太后給在大宋臥底的兵部司馬王強下了死命令,限期內(nèi)必須將楊六郎擒住送回遼國。
王強假傳圣旨調(diào)楊六郎回京,并將其請入府內(nèi)赴宴。楊六郎中了迷藥,被其擒住。幸虧其戰(zhàn)馬通人性,逃出司馬府,趕回天波楊府,并指引著楊排風等到司馬府尋找楊六郎。

正巧雙天官寇準路過,得知此事后,多方想辦法營救。王強疲于應付寇準,一時間無法脫身。寇準鼓動八王爺一起,深夜翻墻入司馬府勘察,卻被王強抓住,用藥迷倒。連夜收拾細軟,以奉天子命令巡查邊關為名,帶著三人投奔遼國。
邊境上遇到宋營巡邏的傻將軍楊興,任憑王司馬如何以皇帝的名義壓人,傻將軍只認死理,對邊境上所有來往人員都要細致盤查。最終事情敗露,兒子被殺,王強獨自一人倉惶逃回遼國,八賢王、雙天官、楊六郎被救回大營。
但楊六郎中迷藥過重,昏迷不醒。神醫(yī)給其抓藥,但必須要“雌龍發(fā)”作為藥引子。孟良吃醉酒,大鬧帥堂,討下軍令,要孤身一人潛入遼邦盜取蕭太后的頭發(fā)。

孟良潛入遼國邊境,碰巧遇到兒時認下的干爹。老干爹在江上捕魚,時常為蕭太后進獻一種極其珍貴美味的魚。孟良扮作老干爹的親兒子,帶著魚混入蕭太后的御膳房。揭皇榜,憑借昔日關外販野馬時的經(jīng)驗與技術,馴服進貢給蕭太后的一匹烈馬,成為了御馬倌。
巧遇楊四郎,原來金沙灘一戰(zhàn),楊四郎被遼國擒住,不敢報真名姓,自稱大宋偏將木易(拆楊為木易),被蕭太后的女兒看中,做了遼國駙馬。楊四郎得知孟良的目的后,假裝舊疾復發(fā),需要雌龍發(fā)才能救命。公主到宮中探望太后,以梳頭為名盜取三個頭發(fā)。就這樣,孟良帶雌龍發(fā)回到大營,神醫(yī)下藥救了楊六郎。

遼軍又大舉進犯中原,并擺下天門陣,才引出穆柯寨楊宗保招親,穆桂英掛帥大破天門陣。
忠君保國楊六郎,命運多舛!
楊六郎一生對大宋朝忠心耿耿,太宗、真宗多次要殺他,依舊忠心不變。甚至不愿違抗圣旨,逃走暫避風頭,明知奸臣當?shù)?,皇帝偏聽偏信,依舊為命是從。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表面上楊六郎有些迂腐,甚至“愚忠”。但實質(zhì)上是“沉沒成本”巨大。楊令公與七郎八虎金沙灘一戰(zhàn)為太宗,為大宋朝戰(zhàn)死,楊家滿門性命贏來美名,不能毀在自己手里。不能因為自己,讓全家人用生命換來的榮耀,付之一炬。

楊六郎,朝廷斗爭的犧牲品!
楊六郎一生的坎坷,在于幾次皇位的更替。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北宋五大將門“呼楊高鄭曹”,鄭、高兩家都是太祖趙匡胤的親戚,與曹彬(曹家)都是跟隨太祖打天下的重臣。呼延家、楊家雖然在太宗一朝才歸宋入朝,但都是在太祖時期結下了很深的淵源。太宗時期,他們又同太祖之子八賢王趙德芳走的很近,最終被歸為了舊朝之臣。

而潘仁美,從后周世祖柴榮,到宋太祖趙匡胤,再到宋太宗趙光義,一路走來,并非一線將軍,更多是待在中軍做后援,與當時的晉王趙光義接觸慎密,后又成了其岳父。
對篡位登基的宋太宗來說,潘家才是其嫡系。高鄭兩家是前朝舊臣,呼楊兩家可用,但并不親。因此,高鄭子孫在太祖之后,幾乎不再得到重用,只是子襲父爵。無論是潘與呼,還是潘楊之爭,宋太宗都偏向潘仁美,但亦拉攏呼楊兩家。
宋太宗征遼連吃敗仗,金沙灘一戰(zhàn),楊家替皇帝與八賢王赴鴻門宴,戰(zhàn)死沙場。潘仁美伏法后,遼國入侵,佘老太君帶楊門女將抗擊遼軍,楊六郎率援軍打敗遼軍。宋太宗這才完全信任楊家,為其立碑豎威。
宋真宗登基后,想打破太宗一朝的格局,建立自己的班底。重用自己的老師王強,打壓功高震主的楊家。殺雞給猴看,在朝廷里豎立自己的威信。
而楊家就是這兩次皇位更替、權力交接的犧牲品!
直到楊六郎大破遼邦擺下的天門陣,楊宗保抵抗西夏,直到楊門十二寡婦征西,宋真宗才真正認可了楊家。關于楊門女將的故事,且聽下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