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慈永樂七年會試四書義
〇武王纘太王、王季、文王之緒,壹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顯名,尊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內(nèi),宗廟饗之,子孫保之?!吨杏埂?/p>
〇惟聖人能繼先業(yè)以成武功,故能得聲譽之盛,而備諸福之隆也。
夫前人之所為,後人之所當繼也。
茍不能然,則名且不足,尚何諸福之有哉!古之人有行之者,其有周之武王乎?
自今觀之,太王肇荒作之基,王季勤王家之事,則周之王業(yè),固始於此矣;
文王誕膺天命之隆,以撫方夏之眾,則周之王業(yè),已創(chuàng)於此矣。
然太王、王季雖為王業(yè)之始,而其功則未成也。所以繼其業(yè)者,非武王乎?
文王雖有造周之名,而大勳則未集也。所以承厥志者,非武王乎?
武王於是因累世締造之功,而為一旦放伐之舉。牧野之師方會,而前徒已倒戈。華陽之馬既歸,而天下遂大定。則前人之業(yè)於是而始成,而前人之心於是而始慰矣!
夫以武王伐紂宜若失其名也,然人皆知其為應(yīng)天順人之舉,而無利天下之心,則武王之名於是而益顯。
當是時也,四方攸同,皇王維辟,則天下之民,莫非其臣,其尊又何如?
東西南北,無思不服,則四海之地,莫非其有,其富又何如?
由是而祀乎其先,則假哉皇考,綏予孝子,莫不以格而以享;
由是而傳之於後,則穆穆皇皇,宜君宜王,莫不是繼而是承。
則聲譽之盛,諸福之隆,武王一身萃之而有餘矣。雖然,自非其能繼先業(yè)以成武功,又何以臻此哉!
夫武王能成燮伐之功,於天下未定之時;周公能制典禮之懿,於天下既定之後。武王以武,周公以文,其為繼述則一而已。噫!莫為之先,後將何述?莫為之後,前將何傳?夫以太王、王季、文王既有以作之,而武王、周公又有以述之,吾於是不惟有以贊武王能成之孝,而文王之所以無憂者,亦於是見矣!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