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義主義】科學實在論(1-1)——俘獲科學體系的底層知識生產者的意識形態(tài)

科學實在論
|下級:1物理主義2建構主義3認知主義4行為主義
|名稱:科學實在論 scientific realism
|評價:前反思
|編號:1–1
|場域論:1=“宇宙”
一個標準的,無所不包的場,主體的能指對于符號的把握不會有斷裂,科學實在論的場是一個科學化的場,一個由科學秩序拼接的嚴絲合縫的場。場中的每個點都凝縮了一整套秩序,即各項同名性。
這個場無法包容主體性,否則會發(fā)生斷裂
|本體論1=“實體”entity
由科學秩序裝配而形成的存在之物。本體論上世界只有這些東西組成,比如“電子,光子……”。附著于其上的各種屬性。會被聰明些經驗主義者把握為一種偶性。對這些屬性點分類學是很難融貫的。因為它會出現一些時空屬性[延綿性,廣延性]
|現實對應:科學實在論者往往是工業(yè)國應試體系所培養(yǎng)的意識形態(tài)上的保守者。他們往往是物化了的,將自己當成一個物,放在定價秩序中去定價。知識在認識論上對他們而言就是教育體系將他們裝配成知識專家的東西。這個過程嚴絲合縫銜接到勞動力市場上
|發(fā)生機制:這個發(fā)生過程是從笛卡爾開始的。在笛卡爾坐標系那,點線本身就是抽象出來的,而非擬似于現實[畫畫]。
這些點現被作為數量本身。但關鍵不是抽象化的操作,而是對于抽象的再表象化。即在一個均質,各項同性的場[紙張]中,將它們畫出來的過程。這就使那些數量關系,有了最低限度的本體論化[而且不僅可以“畫”到紙上,還可以無縫地對應到現實]變成一種空間模式
在這里,科學運行的已不一定要在發(fā)生在腦子中了[介由主體],而是可以直接在紙張[一個基本的計算機]上“加載出來”了。
這也就是說,科學的運行已經可以不需要以主體為中介了,這里的主體是笛卡爾式的[作為數學關系運作的觀察者]。
這就預設了無意識具有知識的生產力。學科學厲害的知道,他們推算的公式,就算不能由意識把握,也可以去信任其具有一個現實化的對應物。意識在這里只是一種剩余了[參見洛倫茲計算尺縮效應的過程]。
|評價:這種意識形態(tài)雖然是庸俗的,但對科學的發(fā)展是必要的?,F在科學的發(fā)展過程中需要積攢大量內在不一致性,這需要大量的科學工作者,將自己的主體性消泯掉,去捕捉這些“運行”世界的公式。他們生產的知識最終卻被“天才”門奪走,從古希臘開始便是如此。一種科學知識生產體系的奴隸制
(我的評注):科學實在論與唯物主義的區(qū)分
科學實在論默認了一切現象背后有一套完整的科學秩序,都可以被分解成一堆科學秩序,除此之外沒有任何東西。但問題在于,是什么為這套秩序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外部推動力量,是什么規(guī)定了一切都應該按照“現行”的科學秩序發(fā)生的。
比如“地球上的物體都受gravity”,這當然符合所有人的先天的直觀體驗。但真正的問題是“什么”規(guī)定了重力就應該發(fā)生在我們的世界,重力秩序的發(fā)生機制是什么?我們不如設想一個完全不存在引力[別和我玩概念]的世界,方便我們的理解。
比如你認為這種外部力量是“神”[不一定是位格化的],那你就是一個宗教實在論者“哦哦嗷,上帝說,物質先于心靈”。
只要認為這種外部力量是存在的,那你就是一個唯心主義者[這個翻譯很垃圾,它應該被翻譯為觀念論。教科書的唯心主義是一套很挫的唯我論]
而唯物主義是不承認這種外部力量的,只有物質本身在運轉,秩序只是作為物質運作的一種剩余。